张宁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分别作出了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科学发展观理论从而具有了较为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显示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再度迎来新的活跃期和旺盛期。
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初步形成
第一阶段是初步形成期,时间范围大约是从2003年4月到2004年5月。十六大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刚开局,一场非典疫情突然袭来并在全国蔓延,给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冲击。党中央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击非典斗争。4月15日,胡锦涛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7月28日,他在全面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时,第一次用“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来概括正在探索中的“发展观”。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观念分别作出了明确阐释和科学界定,科学发展观理论从而具有了较为系统的基本概念体系。这些论述是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初步概括。
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科学发展观产生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也只有在指导这一实践中经受检验,才能发挥作用并不断发展完善。2004年5月5日,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向全党发出“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的号召。他在这里做出“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重要论断并开始对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科学发展观对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观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行动,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一时期,胡锦涛突出强调了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精神和正确政绩观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成熟
第二个阶段是丰富成熟期,时间范围大致是从2004年5月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推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给全党审视过去、规划未来,以新的理论支点进一步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解放思想的闸门,为科学发展观向纵深和宽领域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进入2005年,“十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已成定局,党中央开始酝酿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经过这一时期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战略考虑,理论和实践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包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这些创新成果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还包括其他许多内容,所有这些领域各有其特殊规律和具体要求,但这些战略思想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对我国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为依据,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都是在推动科学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从不同方面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这一时期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蓬勃发展,为召开党的十七大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
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同时也对这一理论本身作出了精辟阐发。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深刻揭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指导作用。报告对这一理论作出了“五个是”的重要论断,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客观依据。报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准确判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其三,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作出高度概括,揭示了这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其四,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2007年10月21日,十七大关于党章修正案的决议明确指出,“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表明科学发展观经过近五年的不断丰富发展已经走向成熟。
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深化发展期,时间范围大致是从十七大后到目前。十七大后,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没有停顿,主要发展方向是进一步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推动全党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2008年9月到2010年2月,按照十七大的部署,全党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次集中教育活动通过认真学习理论,坚持实践特色,查找突出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使全党进一步在继续解放思想过程中摆脱了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现行做法局限和传统模式束缚,努力实现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体制上的深刻转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有生命,掌握群众才有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全面学习掌握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奠立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
其二,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正式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随后猛烈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这一战略思想在保增长的复杂经济环境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是十七大后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的最新重要成果。这个战略思想以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进一步回答了经济社会“怎样发展”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其三,在各方面深化已经取得的认识成果。十七届三中全会适应在新起点上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战略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十七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的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要求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战略思想。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发展繁荣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求按照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思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有这些,有力推进了这一时期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的理论宝库,也给适应新的时代条件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这一进程未有穷期,还将不断开拓新的境界。
(作者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巡视员,曾任第五编研部主任)
责编/肖楠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