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凤娇
针对310位专家学者的调查,除了一般的调查问题外,还专门就“您认为阻碍当前理论创新的最主要问题有哪些”、“破除理论创新阻碍的对策是什么”进行了采访。汇集提炼受访专家意见,可将阻碍当前理论创新的几大症结归纳为:
一,理论与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63.8%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理论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专职化、学院化,使活生生的理论成为“经院理论”。有的研究课题离群众较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限。一些受调查专家反映,理论研究高高在上,似乎与群众关系不大。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多是理论演绎与学术思辨,缺少实证的调查研究,不能深入基层,难以从实践中获知老百姓的真正诉求,总结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有专家指出,一些理论成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书斋里,理论与实践成了“两张皮”。
二,摊子大、人员多,真正的理论创新成果却很少,60.2%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一些专家指出,当前理论研究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数是重复性的,缺乏深刻性、创新性。摊子铺得大、研究人员多、研究成果少、研究重点不突出;一般性的、泛泛而谈的文章太多,有的放矢、有深度、言之有物的东西少。总的感觉是不深刻,缺乏创新性,很难给人以鲜活感。
三,缺少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58.6%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理论创新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缺少科学的严密论证。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缺乏全面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建构。意识形态倾向太强,行文过于晦涩,难以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学习研究比较充分,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更宏大、更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在上述理论基础上逐步演进的,缺少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缺少系统性的纵深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已不少,而关注当代走向的却不多。
四,理论创新受到的限制依然较多,55.6%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许多学者向记者反映,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步前进相比,理论界还缺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研究环境还不够宽松,思想还不够解放;红线较多,让人缩手缩脚,缺少有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前瞻性、自觉性、主动性有待提高,53.8%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的大势,认清中国在世界的位置,从而有准确的预期和把握。实践的发展对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理论创新能够对实践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要求大家提高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前瞻性、自觉性、主动性。
六,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与百姓的实际生活结合不够紧密,53.4%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民众关心的是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究竟有多大关系。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应该贴近群众的生活,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紧密联系。要把深奥的理论转化为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而不是空洞地说教。这其中最核心的是,应该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理论的价值所在,了解理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七,各种研究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还缺乏效率,学风不够扎实,50.3%的受调查专家认为此为阻碍因素。研究领域存在着部门分割、队伍分散、整体考虑不够等诸多与科研体制有关的问题。一些单位对科研项目重申请、轻研究,常常在最后拼凑出一些没有价值的论文集。一些研究者不重视长期的、扎实的实地调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追热点、凑份子,浅尝辄止、难以深入。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
责编/(见习)袁静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