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2012-04-29 22:03:28赵双月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8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马克思文化

赵双月

[摘要]马克思文化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深邃的内容,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本文从马克思文化起源、文化发展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文化,阐述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 文化 文化建设

一、马克思对“文化”概念的回避

在马克思著作中对“文化”一词使用频率很低,也没有对“文化”这一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同时也缺少关于文化本质、文化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完整系统科学论述。但这并不意味马克思在文化问题研究方面的空缺。马克思之所以很少提及“文化”一词,是因为马克思所处时代文化问题尚未凸显,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机器化生产所导致工人失业问题以及深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所以马克思所关注的问题多在剖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与社会矛盾,并未有把目光过多放在文化问题上。其次,在18、19世纪的德国思想界,“文化史”观念泛滥着唯心史观,马克思为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线,不得不刻意避免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由此,我们不难理解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为什么尽量回避使用“文化”这一概念。

二、马克思文化思想来源

马克思对文化问题的研究虽很少直接使用文化一词,但是马克思作为一种新历史哲学的创立者并没有忽视文化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对世界的哲学分类中明确文化的来源及其哲学地位。马克思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分别是自然界与人类。自然界是不依靠人的意志存在的,是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客观存在与现实,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的客体和对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人类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文化就产生与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关系之中。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到:“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中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这里“精神生活”即是文化,论述了在人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形成文化。“正是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马克思这里说到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类存在物,认为自然被人通过能动的改造后为人所服务。

三、马克思文化观的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在科学的论证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文化观。《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而且还是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在内的综合性著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阐明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运动的内部规律。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认为社会不是由单个机构或个人简单组合而成,而是由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和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充分肯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社会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思想、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他们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有机体,它们的对立统一则促进了社会有机体的运动和发展。马克思生动的描述了包括文化在内的各要素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使马克思文化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晚年通过对史前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研究,对文化发展多样性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从历史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性来论述文化多元性的,他认为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部落或种族之间文化交互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较落后地区的文化出现了文化跃迁的现象;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地区种族间的文化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也就形成了在共时态上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因此,马克思认为文化的发展亦不是单线的,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以吸收和借鉴较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是可以跨越发展的。

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家之间的综合竞争力也越发激烈,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带给我们新的挑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丰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实践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要事无巨细的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本的规范做起,从细小的事情做起,做好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工作,使理论走到人民大众身边,做到妇孺皆知,切实成为人民大众的生活规范。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还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特征是“文化魅力”,它不是靠强制实施,而是凭借她的自身感化力发挥作用。当今世界越来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而文化介于两者中间,兼有两者的共同特点。伴随传媒、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文化的认同性越来越代替了文化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提高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二是向外辐射民族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在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中保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马克思文化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谁远谁近?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