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2012-04-29 21:25:21窦海燕张琼
商场现代化 2012年29期

窦海燕 张琼

[摘 要]发展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农业景观旅游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我国已经显现端倪并初见成效。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城乡接合区域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研究城乡接合区域接受城市辐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日益融合。

[关键词]城乡接合区域 生态特色农业 产业发展研究

城乡接合区域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前沿地带,又叫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具有“亦城亦农”的特征。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这一区域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这一区域经济形态复杂、发展活力最强,是城乡一体化要求最迫切的地区。接受城市辐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日益融合,这是城乡结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乡接合部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多样化特点,由于发展机遇和片区差异,城乡接合区域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存在大量的传统低端服务业,同时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农村地域和农业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的从业空间和收入渠道还不可能与农业相脱离,传统农业仍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粮食种植业比重己不断下降,“高产”也不再是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农民对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农民的生产方式己悄然发生变化,非农产业和服务于城市的特色农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依附性不断加强,城市性产业及城市需求导向产业明显增加。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区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技术资金的合理充分利用,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则顺理成章地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进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这种选择有利于城乡接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更有利于生态旅游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这是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1.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其最大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发展特色农业,就是根据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和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极,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的经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形成特色农业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传统优质名牌农产品的开发与发展,二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三是在原有传统农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开发改造、包装和加工,形成更具特色的新产品。

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低,是“小农经济”。面对现代经济社会的新挑战,城乡接合区域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走特色之路,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能形成一定规模,对当地经济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化,可以很好地弥补城市经济的多元化,调整城乡接合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形成富有活力的特色产业带。

2.依托产业化要求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自20世纪90年代从山东诸城、维坊等地发展而来,它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化能积极促进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早在1998年10月中央召开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中就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之一。”产业化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有效手段,是农村经济登上新台阶的突破口,特色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规模化开发和基地化经营,特色农产品的深度市场开发和资本运作等方面都离不开产业化经营。

特色本身是一种生产力,但产业化经营为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模式。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可以形成有竞争优势和区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区。所以,要不断推进城乡接合区域的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道路。

二、城乡接合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1.综合经济较差,产业发展缓慢。城乡接合区域大多是由农村演变而来,城乡管理体制直接冲突,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产业发展缓慢。大部份城乡接合区域集体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缺乏可靠来源,除传统农业外,大多借助“瓦片经济”即大量盖房屋以对外出租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流动人口多,存在大量的传统低端服务业,影响当地产业发展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的优化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实体较少,体量较小,层次较低,集体经济发育不足,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单位分散,规模效益较低,农民没有稳定增收的产业依托。

2.基础不够坚实,农民缺乏组织。城乡接合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总体来说缺乏战略性调整,缺乏有序组织和科学的总体规划。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产品品质较差,大多数农户仍属单兵作战,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现有合作组织内部机制较松散,利益机制没有形成,没有形成龙头组织,形不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影响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产业化经营的主导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农业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较短,整体效益不高。

3.缺少龙头企业,主导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目前在城乡接合区域内很少有企业将资金投向农产业,真正能带动一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企业自身实力和带动力不强。

4.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技能型劳动者少,苦力型劳动者多,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经营观念落后且思想保守。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农业企业家”太少,现代化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同时政府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组织尚未真正建立,服务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三、城乡接合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1.依托特色建立农业科技园区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产业化与生态特色农业相辅相成,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条件。要立足本地状况,综合考虑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找准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准确定位专业化发展方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实现区域布局,促进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提升传统农业,使之与现代农业相融合,加大对农业生产基地基本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树立绿色、环保、安全健康的产品形象,培育支柱产业,创出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

2.增加农业投入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是生态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应该着眼于改善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大力加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整体实力强、市场信誉好、科技水平高的大企业开发生态特色农业。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基地建设、土地政策、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具体优惠和扶持,为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要把有限的投入用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化。同时要看到,仅仅做大做强一两个龙头企业是不够的,要形成多个龙头企业竞争的局面。

3.建立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企业和农民是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的主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增强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要进一步探索“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多种类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实行公司制运行,企业化管理,用企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的要求发展农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互惠互利,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4.坚持抓好农业产业化与地方特色的结合。特色农业关键在“特”。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抓好创意提升,形成独特品牌。以绿色食品为品牌形象,以健康无害为宣传特色。迎合城乡居民“新、奇、特”的消费变化,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引导,大力培育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商品变礼品,把农产品变成艺术品,打造特色农产品。延长产业链,在农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如:从本地着眼,主导产品有哪几方面的优势,每一优势又可有多种利用方式,再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又可形成若干系列的加工产品等。

5.加强农民文化教育以提高特色产品科技含量。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开展生态特色农业的科研、示范和推广工作,提升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充分认识到区域品牌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依托骨干龙头作用,打响区域品牌推进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6.推进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营销。要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和逐步发展各种营销组织中介,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化市场,加快建立市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网站建设,丰富信息量,引导企业、农户按市场需求发展并能有效规避风险。重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使产品更有文化内涵,促进特色农产品市场化营销。

7.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抓好功能拓展,将发展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农业。近年来,乡村旅游己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及旅游界的重视。要将注意力投向这个大市场,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及观光休闲的场所;着力打造“乡村乐”品牌,形成一定规模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它既是对传统农业的拓展,也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另外它还具有信息交换、社会文化的功能,通过城乡旅游互动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导下,以发展农业观光游为突破口推进小城镇建设,形成了城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使城乡接合区域成为宜居新区、城市经济服务带和环城休闲景观带,助推城乡接合区域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江.发展农业特色,促进山区经济增长[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1)24-25

[2]洪银兴.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秩序[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吕火明.论特色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7-30

[4]叶永青.论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丛,1996(5):14-15

[5]李亚.论以市场化带动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9(7):90-91

[6]李锦桃.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产业化论坛,2010(23):15-16

[7]何勋.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1-44

[8]胡际莲,周淑清.探讨“城乡接合部”的统筹建设发展思路[J].湖北社会科学,2010(8):85-88

[9]熊宁,曾尊固.试论调整产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经济地理,2011(5):565-568

[10]刘成玉.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4):1-5

作者简介:窦海燕:1972.11-,女,江苏涟水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行政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民风文化。张琼,1959-,女,江苏沭阳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法理学、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