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发展新兴产业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常州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响应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常州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常州市“十二五”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涉及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等七大新兴产业。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是促进常州地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引领常州经济发展,促进常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对于政府、企业和研究者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在2009年常州地区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225亿元的销售收入,超过常州地区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一半,达到54.6%,其中新能源551亿元,新材料895亿元,节能环保产业153亿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156亿元,软件和服务外包8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1340亿元,物联网50亿元。
一、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大部分产业缺乏龙头企业。除了新能源产业拥有天合光能和亿晶光电两家龙头企业外,其他产业尚缺乏品牌影响力强、知名度高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2.产业规模小。新兴产业中除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外,其他几个产业规模较小,占全市经济总量比例低。
3.产业集中度偏低。新兴产业虽然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企业,但布局比较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企业综合实力仍较弱,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还没有形成。
4.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在产品开发方面,常规技术仍占主导地位,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人才结构矛盾突出,缺乏相关领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5.招商引资缺乏战略项目。纵观近几年来招商引资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偏少,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产业规划,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常州地区的产业规划,结合“一核八园”的产业布局,集中资源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选择符合常州产业基础的的主导产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基地,着重培养软件动漫、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努力争取国家、省部级政策资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配套环境,促进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合理集聚,防止盲目跟风、低水平重复建设,为特色基地保驾护航。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努力形成规模效应。以合理的地区产业规划为指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促进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品、产业、技术、资金的规模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带动整条供应链的发展。对于国家、省、市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要时刻把握其动态,逐步形成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
3.鼓励科技创新,凝聚产业核心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企业成长,鼓励其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优化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高层次人才、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新兴产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建可以平台,推动产学研全方位发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手段、优势互补、长期共赢、深化合作的战略联盟,集中力量攻克科研难题,图片新兴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
4.实现双轮驱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应打破传统产业中企业“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轻装上阵做自己最核心最擅长的部分。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咨询培训、技术验证、产品检测、仓储物流、融资、担保等实现社会化分工协作、互利发展。加速融合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互动发展模式,推进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融资租赁、人才培养等平台的构建,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我市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5.落实产业政策,加快推广示范应用和实行政府优先采购。紧抓国家、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在资金、技术、项目上的各种支持,落实各项有利政策,加速常州地区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同时,努力帮助常州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创新产品进入各级政府机构的采购目录,帮助国家解决现实问题,推广示范应用,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等有关名牌产品。
6.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投资体系。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先导性,也是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常州地区在培育新兴产业的时候也应该在金融、投融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新兴产业必要的支持。金融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信贷业务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对于新兴产业项目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支持其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创新融资担保方法,针对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有形资产稀少的特点开展知识产业抵押贷款的尝试,推进商标权、著作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抵押贷款;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7.强化组织保障,完善考评制度。针对新兴产业涉及面大、影响力强,与常州地区已经实施的五大产业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等扶持政策交叉面多的特点,加快建立常州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按照“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原则,扎实落实各项工作。建立常州地区新兴产业统计监控制度,适时把握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准确反映产业状况与工作效果。定期对重点项目、领域进行综合考核。
8.开发人才支援,发挥人才优势。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优化常州地区人才结构,营造优秀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备基础。同时,要做好人才的培育工作,积极进行对外学习交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育创新性强的复合技术人才。对于科研人员取得的成果可以采用分工、入股、收益分配等方式进行激励。
9.实施保护知识产权战略。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等方面创造的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加大对商标权、著作权等方面的保护力度。建立由工商局、海关、知识产权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打击侵权行为,保护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树华,范玮,孙克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江苏纺织.2010年6月
[2]楼新明.江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与启示.[J].今日科技.2010年9月
[3]任英华,邱碧槐,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9年7月
[4]吴先满.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
作者简介:刘伯超,男,1980.06.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