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徐灵通
摘 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内涵、形成机理、稳定性等方面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企业、产业、园区、地区等层面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综述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031—03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循环经济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在生产、消费、排放环节都做到资源高效利用、废弃物再利用、污染排放减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研究,目前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分别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理论、发展实践两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目前较少,涉及的领域也较窄,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其概念内涵、形成机理、稳定性等方面。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学者们的看法普遍比较一致。刘变叶(2007)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他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按照环形经济的理念,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原料—产品—废物—原料”的循环过程,把上一个产业(或企业)排出的废物作为下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原料,在具有市场、技术或资源关联的产业(或企业)之间形成链条。吴飞美(2010)认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提出全面革新了人们生产的价值观念,人们不再视大自然为“原料厂”和“垃圾堆”,而是视其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杨银涛(2011)从以下几点总结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以3R为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尽可能通过处理重新变为资源。第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落实以具体的产业链构建为载体。第四,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产业链式发展为增长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
部分学者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乔晶(2008)认为,企业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企业需要的。杨雪峰(2008)从价值链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他认为,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形成循环经济链条,是因为存在合理的收益空间既价值增值空间。不同于传统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增值空间还来源于价值发现,例如:从废弃物发现残余价值、降低生产成本、资源节约和反复利用等。价值增值空间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刘志坚(2007)从价值链的视角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耦合机理,认为资源深度利用驱动、生产驱动、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耦合的三个驱动因素。杨忠直(2011)推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机理的研究,他给出了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的价值增值定律,物流方向选择的价值梯度公理和确定物流最佳数量的价值最大化定理,以此作为循环经济系统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规划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物质流动价值增值过程,定义了循环物流价值增值倍数,发现循环经济系统的物流价值增值倍数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在。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运行不仅需要构建具有增值空间的价值链,还需要稳定的运行环境。因此,如何支撑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高省(2008)把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界定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链对于干扰破坏的抵抗和避免能力,二是产业链在受到干扰破坏后迅速恢复到最初状态的能力。杨雪峰(2008)把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因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交易的不稳定性和非交易不稳定(如技术的不稳定、质量的不稳定、系统的不稳定等)。交易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成本过高,非交易不稳定来自于循环经济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制度的不完善性、技术运用的不成熟和收益不确定性及产业规划的滞后性。崔兆杰(2009)实现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既系统适应不确定条件的灵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四)评述
从现有文献的分布年度来看,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理论研究尽管是近五年里在我国逐步展开的,依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首先,它是产业经济学理论(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等理论)的重要发展。吴飞美(2010)指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产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可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集群,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改造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其次,价值链理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和影响作用,而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研究也推进了价值链理论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的线性价值链,打造在正向、逆向均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环形价值链,是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重要基础。
目前的理论研究偏重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和稳定性,在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循序渐进的过程。学者们从探讨其内涵、特征、影响因素等要素的定性研究开始,逐步深入至定义公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计算分析等定量研究,这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的发展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其研究面过窄的现状应当在今后得到改善,学者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第一,继续从价值链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适合于整个价值系统。同时,还可以结合博弈论研究在价值链理论指导下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单个公司竞争与产业链竞争的关系等等。第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理论研究,既属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也属于技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可以结合供应链、产业集群、物质流等相关理论,揭示循环经济产业理论与这些相关理论的密切关系,探索其发展与演化的规律。第三,结合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跨学科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从生物链、生态供应链、循环社会的角度对现有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的研究
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方面的研究目前比较广泛,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园区层面和地区层面等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企业层面的研究
在企业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指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环流动,把生产链条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从企业层面探讨循环经济产业链,属于微观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探索企业如何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使排放减少到最小,实现清洁生产。一方面,要科学设置企业各环节的功能,合理规划、布局生产过程,同时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发展适用于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组织、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构建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
张军英等(2010)指出,传统铜矿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降低矿石开采量,对原矿进行充分利用;提高铜资源回收率、从废渣中提取有价金属;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余热、余能,设置循环水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等。唐晓兰(2007)指出大型浆纸企业内部有必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企业可以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在产业链上游,通过培育企业林木基地,既能保证原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森林资源的生产压力;在产业链下游,开展适当的业务,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剩余的高质量浆渣生产成纸箱和纸板等产品,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污泥作为锅炉燃料,为生产提供能源。最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在排出的工业废水废气中提取有用化学物质,重新合成生产所需化工产品。
(二)产业层面的研究
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些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产业物质、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其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实践。此类研究属于中观层面,现有研究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全部,既有对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探讨,也有对构建生态工业实践的研究,还有对循环型第三产业探索。张照录等(2009)指出,无论对于哪个产业,其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实践都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首先是延链,就是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之上,向上或者向下延长产业链,增加上游或下游产品的生产,从而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其次是补链,就是补充主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满足主导产业链生产所需的辅助材料。同时,使主导产业链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使主导产业链结构得到发展完善;最后是耦链,就是当辅助材料自身生产过程形成较长产业链时,把该辅助材料的生产过程规划为另一主导产业链。在不同主导产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相互传递,实现相互补充和循环。
郑明亮(2006)从农村秸秆再利用的角度出发,指出秸秆中蕴含大量的能量,因此,可以围绕秸秆的利用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第一,用秸秆发电,作为生产能源,同时燃烧后的灰粉还可以作为肥料,再次投入种植过程。第二,用秸秆结合人畜粪便制造沼气,沼气可作为能源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第三,还可以用秸秆为原料,发展小企业生产环保高质量的板材,或者生产高档用纸,延深农业产业链。赵淑英等(2009)指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矿产勘察——矿产资源——产品——再生矿产资源——最终排放”的反馈式流程构建,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重视生态效率、降低矿物开采量、提高矿物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矿物的处置和堆存量,这些措施的核心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园区层面的研究
在园区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企业之间通过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实现其在产业链上横向、纵向相互衔接。在这种模式下,某种企业的产品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企业的原材料,某种企业的废弃物有可能成为另一种企业的能源,通过物质和能量在企业之间的闭环流动,大大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同时,这种企业的集聚也降低了相关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此类研究也属于中观层面,已有研究探讨了我国多地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实践,大部分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都是由当地政府主导,因地制宜,以本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基础作为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同时,结合本地区域产业特色,有选择性的招商引资,补齐产业链中的缺环和断环。当园区内构建多条产业链时,不仅要促进每条产业链自身的小循环,还要积极探索渠道,为不同产业链之间的大循环破除瓶颈。另外,园区内通常集中供应能源、水资源,集中回收处理垃圾、污水,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陈荔等(2007)以福建洛江经济开发区为例,研究了在生态工业园区构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构建能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洛江热电厂和洛江燃气厂为园区生产生活提供集中能源供应;同时,通过垃圾回收处理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成电能、沼气能、燃料块;其次,构架各类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热电厂的蒸汽水可供居民和商贸使用,居民和商贸使用后的废水可返还热电厂作为冷凝水使用,食品废渣可提供给养殖厂养殖,养殖厂产生的动物粪便可加工成有机肥,再供园林绿地使用;再次,引入金属回收和金属再生企业,回收利用园区内机械五金行业产生的大量废旧金属、废弃电子产品。引入纺织废料回收利用企业,将园区内的纺织鞋服箱包产业与化工化纤业结合起来,形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最后,完善垃圾处理、石粉利用、树脂工艺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地区层面的研究
地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县,也可以大到一个省、国家。在地区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焦点既不在于企业或产业如何在技术上实现物质能量闭环流动,也不在于产业园区如何布局企业构造产业链实现清洁生产,而是一个地区如何结合自身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实力等特点,实现不同产业系统和工业群落的有效集成,降低单位GDP能耗,改善整体环境绩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此类研究属于宏观层面,纵览已有研究,均强调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在地区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要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要充分考虑本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结合本地区各类产业的发展状况,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制定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详细规划。通过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引导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维持支柱产业的发展,鼓励扶持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转移淘汰落后产能以及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宏观层面的布局调整,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资源在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不断流动,促进整个地区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的减少
钟玮(2011)研究了珠三角地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理念贯彻到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建议珠三角产业集群要以循环经济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淘汰落后产业集群,取而代之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以低能耗、低污染为代价的新兴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环保产业集群。要使企业掌握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地区内各产业之间的合作关联。马海萍等(2011)探讨了基于生态规划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指出青海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链模式进行改造。目前,青海省的产业链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产业链包括农业、牧业、资源开采业,中游产业链资源加工业、制造业、藏医药加工业,下游产业链包括部分高附加值服务业、银行金融业、部分高科技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青海省首先应继续稳健发展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重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其次要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寻求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下游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五)评述
纵观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方面的已有研究,大多表现为对某一具体的产业或区域的发展实践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研究探讨,这些研究呈现出领域广泛、层次分明的特点,对于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已有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虽然宽泛,但是不够深入。第二,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所需支撑体系的研究。第三,已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第四,缺乏研究方法的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今后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方面的研究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各个层面的实践进行高度总结概括,总结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济规律、作用原理和运行机理等等。其次,对于发展实践循环经济产业链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政策服务、法律监督、信息流通、环境保障等体系,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第三,加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实践通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研究,通过量化指标的反映,使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实践更具可比性,从而更具有参考学习的价值。第四,通过运用gis软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从地理、生态的角度对区域生态经济特征进行量化研究,选择合适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变叶.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J]. 创新科技, 2007, (2): 23—24.
[2]吴飞美. 基于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固升级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6): 866—870.
[3]杨银涛.甘肃省风电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 2011.
[4]乔晶.循环经济产业链经济学稳定性及评价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5]杨雪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研究[J].发展纵横, 2008, (2): 32—35.
[6]刘志坚.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耦合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7): 111—113.
[7]杨忠直,孙皓辰.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的价值规律和政府角色[J].生态经济, 2011,( 8): 32—37.
[8]高省.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学稳定性及评价方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9]崔兆杰,滕立臻,张凯,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柔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 (1): 163—165.
[10]张军英,朱来东、李卫东,等.铜矿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J].甘肃冶金, 2010, (3): 127—131.
[11]唐晓兰.大型浆纸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J].中华纸业, 2007, (5): 28—31.
[12]郑明亮.从农村秸秆的综合利用分析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展[J].商场现代化, 2006, (1): 199.
[13]赵淑英,王鑫.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 2009, (3:) 52—55.
[14]陈荔,郗永勤.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以泉州市洛江经济开发区为例.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J], 2007, 1(2): 87—90.
[15]钟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珠三角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7): 42—43.
[16]马海萍,康龙.基于区域生态规划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5): 164—166.
[17]张学会、赵凯、胡源等.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 2008, (9): 8—11.
[18]王乐武春友.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4): 14—16.
[19]刘薇.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 5): 24—26.
[20]任保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3, (7): 53—55.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LI Rui,XU Ling—tong
(Economy college,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Building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is transforming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connot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in the area, such as combing and doctrinal studies summary from business, industry, parks, regional dimens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chain research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practice.
Key words: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chain; summary[责任编辑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