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要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已愈来愈不受师生的欢迎。因为它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为途径,一般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其实“在未欣赏音乐之前,介绍作曲家情况都是徒劳的”。这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途径
近几年,我尝试着采取 “ 启发开放式 ” 教学。所谓的 “ 启发开放式 ” 是指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
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 ——人们的感情和想象可以在乐场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地驰骋,如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的引子,悠扬的笛子声把人们带入了一个鸟语花香的江南水乡,人民安居乐业、自由生活的场面;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 , 人们理解为 “ 命运的叩门声 ”,也有人理解为是 “ 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 ” ,这些讲法我认为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我理解的音乐的多重性,我称之为 “音乐是活的”。
其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音乐欣赏是艺术化的音响流在听觉中造成的一个持续不断的 “ 痕迹流 ” 。这个感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的审美过程。了解作品的整体,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和声、旋律、速度、音区等等,这种又集中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消逝面接受音乐的多层次性和内涵。同时重要的是当音乐刺激听觉时,会把非同类的事物也牵涉到审美中来。这种非同类的因素有:听觉的感觉、哲理的体会、过去有关的生活经历、知识的积累、经验、思想及欣赏时的情绪等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联想,便总是存在着个别差异。当然在教学中还得注意:不能因个别差异音乐的共性。比如音乐中出现鸟鸣声时那就不能理解为这是马蹄声,否则就离开了最起码的音乐共性。如上人民音乐版七年级《二泉映月》一课,组织教学后,教师只作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这个作品曾经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以激起学生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因为学生已适应这种教学,彼此都非常认真。初听后(亦可听部分),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犹如描绘旧社会受日寇侵略的村落场面;有的说这首作品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象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即可完成教学。
篇幅短小,音乐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大体多适合这种方法。如:《江河水》、《流水》、《二泉映月》、《思乡曲》、《春节序曲》、《梦幻曲》等。有些较大篇幅的作品,其中的某一乐段亦可采用这种方法。如人民音乐版八年级音乐教材《梁山泊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一段,听后,让学生说说彼此感受,谈谈随音乐而产生的联想。“乐曲以优美悦耳的小提琴来象征祝英台,以低沉浑厚的大提琴来象征梁山泊,并且两个声部交替出现,给人一种仿佛两人对话的感觉,形象的再现梁祝十八相送时的缠绵与无奈。同时小提琴以带休止的旋律来表现祝英台当时那种欲言又止的情形。”梁祝故事较为熟悉,这位同学的感受,足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 “ 启发开放式 ” 教学不可取,因为这样做很难把握学生,课堂会乱套,学生很有可能会理解偏了。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前提下不离开主题,不脱离音乐的共性。
那么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如何能变为每位学生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们的情思连接在一起?这两者之间需要桥梁 ——感情的体验、想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手段和纽带。但是感情的体验往往是不统一的或者说不同类的,这里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内容做主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管弦乐作品《春节序曲》时,教师在介绍作品的内容上要体现我国人民在春节时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场面。这部作品的结构、调式等由学生参与分析,特别是具体每段音乐的形象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春节的感受和耳闻目睹中国大地上过春节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热闹场面而进行自由联想和创造性想象。甚至在第一主题秧歌舞音乐部分,让学生伴随着音乐起舞,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感受音乐的美。
再次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来讲,这种 “ 启发开放式 ” 有着一定的作用。如果不给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机会,一直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性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锻炼学生自己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具有较强的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