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永
一、教材案例小改变,易学易懂大不同
地理学的价值就是从空间角度来了解人类与自然,它体现在人们日常经济、政治生活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地理教学体现生活性。高中地理现行教材中有很多案例,但学生学习时觉得它们很“遥远”,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小小的改变:一是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二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地理事物、现象出发,借助具体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以我们生活的松原市为例,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夏季时天亮得越来越早,黑得越来越晚;冬季时天亮得越来越晚,黑得越来越早。学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北半球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白昼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在学习第三单元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时,我们根据确立的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商品谷物农业并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市实际,有针对性地补充有关世界黑土带知识,包括黑土的形成、分布、现状,黑土层变薄的原因等,让学生了解家乡黑土的相关知识。在学习第四单元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按照教材要求学习,而是根据松原市实际把“煤城焦作的出路”换成了“石油城市——松原的出路何在”,这样一改既符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同时,还进行了情感教育,课时完成后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学习的信心更足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习方式小改变,动手动脑大不同
提到动手做实验,似乎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专利。其实,在地理教学中也有很多做实验的机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简易的材料,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地质构造”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各种地质构造,课前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各自准备泡沫板、胶水、小刀等工具,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求4个小组分别制作向斜、背斜、地垒、地堑的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深入研究所做地质构造的特征,又力求形象逼真,教学效果良好。再比如,必修2第一单元教学完成后,课后的问题研究是:“怎样看待农民工现象”这节的教学我们根据确立的教学目标先把学生分成了几组并分别布置了任务:有负责调查松原市农民工的范围和分布的;有调查松原市农民工生活条件的;还有调查农民工的家庭负担的;还有调查农民工在松原市建设和发展中作用的。要求每位同学认真整理调查问卷,然后进行小组内交流、讨论,综合出一份组内大多数同学认可并能体现小组水平的问卷,大多数同学为了能在组内露一手都竭思尽虑,精心准备,组内负责整理的同学更是不负众望,力争高出别组一筹。活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社会,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也就是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一旦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其迸发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思维方法小改变,触类旁通大不同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知识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我们教书育人,不是想培养只知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出有灵性、会思考的新型人才。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们重点加强读图作图指导、图表分析指导,如在学习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我们系统地介绍了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教学生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绘制概念框图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学会绘制简单图表来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这些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分析成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说明关系须讲互相影响;评价影响从利弊两方面入手。这些都有发散思维的特点,让他们熟练掌握思维方法而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