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国
新出台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员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是指导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文件。该规定的着眼点主要是国家审计机关,对部门和单位内部管理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并未作出实质性规定。本文试以《规定》所体现的精神,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对内部管理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进行初浅的探讨。
一、企业内部管理领导人员经济责任评价的原则
1.经济责任为主原则。经济责任以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为载体,经济责任包括但又不仅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关键在于因其所任职务而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首先要明确内部管理领导人员有哪些经济责任,然后紧紧地围绕这些经济责任开展审计,进行评价。
2.实事求是原则。审计评价要围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以可靠的数据和客观事实为依据,避免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对财政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分清责任,既要划清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又要弄清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实事求是地界定领导应负的责任。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从量开始,以量分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应区别情况,进行定性分析。
4.谨慎原则。对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足的审计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切忌作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1.任期内主要经营指标。根据企业与主管部门签订的经营目标责任书,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经营管理决策的审计结果,对比分析其任期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一是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如:销售收入、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二是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如:对外投资收益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三是负债状况及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四是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等;五是企业社会责任指标:包括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上缴利税增长率、重大经济损失额等。
2.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一是企业会计核算账簿是否真实可靠,有无虚假账册;二是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三是企业资产是否真实,帐实是否相符;四是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可靠;五是企业损益是否真实。
3.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一是投资项目的决策是否坚持集体讨论、科学论证、严格审查和民主决策的程序,有无滥用职权和独断专行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问题;二是企业举债投资项目的市场竞争能力,投资项目回报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长、短期投资有无收益,收益是否入账,有无盲目投资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三是对涉及企业并购、重组或股份制改造等产权变动的重大事项,是否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和相关审查报批手续,有无违规操作造成企业严重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4.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品牌创建情况,任职期间是否创建了新的品牌以及品牌的价值情况;二是技术创新情况,是否采用新的技术,及时进行了技术革新;三是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企业的体制、体系和管理方面的重要变革;四是市场占有率情况和市场的重要客户的拓展情况。五是设备更新改造情况;六是资金积累情况。是否给后任留下了生产和经营、再投资、技术改造等的发展资金。
5.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情况。结合内控制度的建立性、健全性、有效性,制定指标标准。主要根据管理的需要,企业应该建立的制度,建立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有建立,这些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有效的执行,是否有效。
6.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纪律的情况。包括企业遵守廉政情况和领导人员个人遵守廉政纪律的情况。就领导人员个人遵守廉政而言主要包括个人工资收入、住房、用车、通讯费报销、出国考察等方面有无违反廉政规定的问题,利用职权侵占国有资产、挥霍浪费等行为等。
三、评价的方法
1.定量评价法。一是以任期经济责任目标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将审计核实的实际完成情况与任期责任目标或计划指标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确定被审计领导人员任期内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二是以前任实现的经济指标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将审计核实的被审计领导人员任期内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同前任实现的指标对比,评价被审计领导人员任期业绩;三是以同行业先进水平为标准进行对比评价。将审计核实的被审计领导人员任期内实际完成的经济指标,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同期实现的同类指标相比,评价被审计领导人员的业绩。
2.定性评价法。定性评价是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的评价。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循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成果的符合程度。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的程度。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3.综合评价法。在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被审计领导人员给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经济责任评价。 一是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等因素变化情况。如:与前任经济指标进行比较时,要从这些指标阶段性的增减、市场需求以及政策法规变化等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评价;二是综合考虑存在问题的形成因素。对单位存在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损失浪费、弄虚作假等问题,要通过审查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向领导班子成员及有关人员调查,分清是集体研究决定还是被审计领导人员自己决定,是他人所为还是被审计领导人员自己所为或授意指使他人所为,以划分被审计领导人员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三是结合审计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综合考虑审计风险后作出评价。
四、应注意的问题
1.保证审计的独立性。为保证内部管理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公正,实施审计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在组织上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在经济上不得与被审计单位存在利益关系。实行严格的审计回避制度。审计人员尤其应保持超脱意识,排除各种干扰,不被领导的意志所左右,不带成见,独立作出审计评价。
2.把握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上的区别。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程序、内容、方法、结果报告与利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内部审计可以借鉴国家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切不可照抄照搬。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针对内部管理单位和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宏观意识,熟悉国家经济政策、行业发展方向,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层次。要根据每一个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组成审计组,尽可能吸纳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及相关专业人员参加。要强化审前调查和学习,审计中尽力争取主要领导的支持和相关方面的配合,努力提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