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理论的变迁分析教育媒体的发展

2012-04-29 00:44王卫军
现代教育技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变迁分析发展

王卫军

【摘要】文章从分析媒体理论与技术、社会、人的制衡关系出发,通过梳理媒体的时空偏倚认识、媒体的感官偏向认识、媒体的情境偏向认识、媒体的演化补偿认识、媒体失控的担忧认识等,探讨了教育媒体的演进与发展。

【关键词】媒体理论;变迁;教育媒体;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3-0057-04

在传播历史上,任何一种媒体都有过自己的辉煌时代,都曾创造过当时的社会文明。人们现代的生活、社会更是离不开媒体,当代的教育教学也是与教育媒体密切相关。媒体问题是传播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教育媒体,尤其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体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然而媒体到底是什么?媒体鲜明的功利性使得对其效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居于核心地位,而对媒介本身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高度的重视。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物质载体,也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还涉及技术、社会变革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应该上升到理论层次,从多个层面来分析探讨媒体的本质。媒体理论就是为探讨媒体的本质与特性而提出的,它为人们科学研究媒体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媒体特性发展变化的梳理及媒体理论变迁的角度,分析探讨教育媒体的演进与发展。

一、媒体理论在技术、社会与人的制衡关系中变迁

新媒体技术对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参与方式与消费方式,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新媒体技术的出现,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体的固有印象,补充和完善了特定媒体的功能。新媒体技术的变迁,拓展并延伸了人类驾驭失控的能力,颠覆了人类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然而,媒体技术并非媒体理论的全部,仅仅这样理解媒体并不能把握媒体的本质,人类在媒体消费时,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媒体背后的社会制度、政治意图、经济利益等,更是需要人类去关注。从社会的大背景中考察媒体的应用与发展,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宏观层面。毕竟技术是人类发明的,技术是由人类控制的,如何让媒体更具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也是人类应用媒体的愿景,这是媒体理论研究的微观层面。因此,媒体与媒体理论问题与技术、社会、人的关系密切相关,在与技术、社会、人的制衡关系中发展变化。

媒体的发展变化遵循怎样的规律?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的作用何在?是传播领域普遍关注和广泛争议的话题。旧媒介曾经也是新的。而且每一个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时刻都将变成旧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现仍然是一个模糊的过程。一些人说这个过程由技术驱动;一些人则假设存在一种经济的推动力;另有些人认为由观众的需求推动。

提及媒体理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麦克卢汉。综观西方媒体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也的确是星光熠熠。然而,好多人并不知道,麦克卢汉媒体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良师”英尼斯媒体理论的很大影响,在麦克卢汉的星光照耀下,人们才看到了英尼斯,还有后来的梅罗维茨、莱文森等关于媒体特性及媒体理论的论述。

1.媒体的时空偏倚认识

英尼斯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般都认为是最早研究传播技术对人类造成影响的人,他的媒体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观点集中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倚》著作中,他将传播媒体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把帝国也分为偏倚时间的帝国和偏倚空间的帝国,即宗教帝国和政治帝国。英尼斯认为,人类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相对于偏倚时间的媒体和偏倚空间的媒体,因此人类文明的兴衰与传播媒体也是密切相关的。偏倚时间的媒体,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等,有利于宗教的传承、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即宗教帝国;偏倚空间的媒体,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等,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英尼斯的媒体理论认为,强调时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知识的垄断,它是宗教的、道德的;强调空间偏倚的传播手段会形成权利的垄断,它是国家政府的、科技的。它们都是帝国与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他的媒体理论把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看做是辨证统一的,只有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社会才能稳定,一味地向时间倾斜或向空间倾斜,社会就会不稳定。英尼斯在肯定媒体技术对文明发展史上重要作用时,又对“帝国”从纸张、印刷垄断到知识、文化、信息垄断担心和恐惧。他的媒体理论观点在本质上还是属于“技术决定论”。

英尼斯借分析媒介本身的时空偏向性来考察媒介之于政权存续的影响一样,麦克卢汉通过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来探究媒介之于人类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影响。[4]

2.媒体的感官偏向认识

麦克卢汉是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他的媒体理论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主要观点集中在《谷登堡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人的延伸:媒体通论》、《媒体即讯息》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媒体理论观点。

(1)媒体即讯息。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体,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在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体是人体的延伸。麦克卢汉认为,媒体几乎无所不包,任何媒体则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书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电话成为耳朵与声音(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感的延伸等。在麦克卢汉这里,可以认为计算机主要是大脑中枢系统的延伸。

(3)“热媒体”与“冷媒体”。麦克卢汉认为,“热媒体”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如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冷媒体”则传达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

何道宽认为“媒介即文化”是麦克卢汉想说而没有点破的命题,并认为媒介是文明的精髓,媒介史即是文明史,并以媒介作文明分期。麦克卢汉在媒体理论方面的贡献是引人瞩目的。然而,他的观点同英尼斯“技术决定论”一样,甚至将技术对社会影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新媒体技术可以带来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十足的“技术主义者”。

3.媒体的情境偏向认识

梅罗维茨以戈夫曼和麦克卢汉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这种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新媒介一新场景,

新行为。梅罗维茨于1985年出版了《空间感的失落》一书,提出了他的媒体理论。他声称,他的媒体情境论是英尼斯、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论(又叫“拟剧论”或“编剧论”)的有机融合。梅罗维茨媒体理论的主要观点:(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电子媒体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梅罗维茨的媒体理论有了新的高度,他把媒体研究与社会研究有机结合,以动态的和可变的眼光分析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将受众的概念也纳入媒体情境的分析中。

梅罗维茨把媒介看成是环境的一部分,更好地处理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但是他忽略了社会制度对媒介制度的管理,社会意图对媒介内容控制,夸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他虽然没有直接把媒体说成是讯息,但他的媒体理论明显地把媒体与讯息,甚至连同情境混淆在一起,也经常自相矛盾。

4.媒体的演化补偿认识

加拿大学派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在媒介形态演化理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他在《数字麦克卢汉》中提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体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体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但新媒体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媒体的进化是人的选择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体被保留了下来。在此基础上,莱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媒介的发展将越来越人性化。他在媒体形态演化上做出了新的贡献,认为人类决定着媒体的进化方向,人类可以控制媒体技术,保存和开发我们喜欢的媒体环境。

这种强调技术作用的进化论思想,贯穿于莱文森整个媒介理论,形成了其非媒介决定论与技术乐观主义的倾向,认为媒介的发展有着补偿原有媒介缺陷与人性化的趋势,并进一步指出,技术(媒介)在知识与世界的关系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莱文森是一个明显的技术乐观主义者,他的行文到处洋溢着人类驾驭技术的信心,而关于媒体对人类的重要影响几乎没有受到重视。

5.媒体失控的担忧认识

布热津斯基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他其实并非未对传播理论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由于他关于媒体的系列观点代表了当今美国政坛和许多传播学者的观点,因此他的媒体观点也成为美国政府制订外交传播政策的参考,从而也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传播政策,其主要媒体观点集中在《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著作中。

布热津斯基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且他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利益,考察的是如何使美国在全球继续起一种“催化作用”。他认为,美国和西欧电视虽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令人生厌,但其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却是不争之事实。在他看来,电视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

考虑到布热津斯基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完全可以说他的理论属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正向版本,即要求美国媒体在加强自身控制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场上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以推进和维护美国的战略意义。他始终把美国的利益放在人类利益之上,对美国成为全球传播的枢纽充满了自信。布热津斯基一直最担心的是,由于电视的教唆作用,美国是否会在全球大失控、大混乱中会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

二、教育媒体在重叠而非更替中演进

关于教育媒体形态的演进理论,英尼斯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媒介与政治、经济和知识权力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麦克卢汉主要是用文学、心理学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考察媒介卷入感官的程度、方式、数量及其导致的心理认知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梅罗维茨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角色的变化。麦克卢汉“媒体即人体的延伸”的论点表明,任何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人类体外化信息系统功能的更加强大,而任何新媒体是既有旧媒体的补足性延伸。但麦氏的理论有明显的技术导致媒体形态更替,从而导致社会更替的痕迹,他的理论似乎只注意了媒体发展中的技术因素,这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无论是新媒介还是旧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态平衡”,这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共同目的。美国学者杰克·富勒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他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应该说,杰克·富勒的观点似乎比麦氏的观点更合逻辑,但他的理论也具有明显学术视野狭隘的局限,关注的重点仅仅是媒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环境的制约等。罗杰·菲德勒则认为,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他的论点既考虑了媒体发展的环境因素,也兼顾了媒体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次,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完备性。

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是教育媒体类型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教育信息系统日趋发达的过程。从教育媒体的发展历史分析,教育传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口语媒体阶段。是教育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别、使人类逐步社会化的过程;(2)文字媒体阶段。文字媒体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媒体的发展,克服了口语媒体受传输距离限制、单纯依赖记忆力的不足,文字媒体大大突破了教育传播的时空限制,大大加速了人类体外化教育传播媒体的进程;(3)印刷媒体阶段。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很长的手抄阶段。如果说手抄传播阶段手工式、作坊式的信息生产,那么印刷则使信息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化、工业化,人类的教育传播能力大大增强;(4)电子媒体阶段。电子媒体使教育传播发生了质的飞跃,它带来的变革不仅仅是时间和速度上的突破,它的里程碑意义主要是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子媒体阶段发生了三级跳,即又经历了广播媒体阶段、电视媒体阶段和网络媒体阶段。任何一种教育媒体登上教育传播舞台后,都没有退出过教育传播的舞台,即便是在网络媒体阶段,口语也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新教育媒体往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内容和形式上借鉴并沿袭旧的教育媒体,而新的教育媒体相对独立后,又以某种方式对旧的教育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教育媒体是在相互重叠而非更替中不断演进的。

三、教育媒体在新问题与新规则中发展

结合媒体发展变化及在媒介历史中媒介理论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媒体的发展问题,微观上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的问题,宏观上又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与人类传播媒体相比较,教育媒体的发展,则面临的是新问题,需要遵循的是新规则。

1.教育媒体的时空偏倚特性

(1)教育媒体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教育媒体的发展演进,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口语媒体的教育教学应用,人们主要学习方式还是口耳相传,这是人类教育的远古时代特征:文字媒体出现

后,手抄方式在教育教学普遍应用,使人类的教育出现了读写训练;教学中使用教科书、粉笔、黑板等媒体,彰显了人类传统教育的巨大魅力;19世纪末以来介入教育领域的电子媒体,如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具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明显趋势,为教育的更广范围、更深领域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2)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使教育更具大众化。在教育媒体的发展中,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着独特的跨越空间能力,不同时期出现了纸质教育媒体、广播教育媒体、电视教育媒体、网络教育媒体四大教育媒体形式,她们分别开启了人类教育某种独特形态,即远程教育的方式。偏倚空间的四大教育媒体形式也区分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函授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主要是网络远程教育(也可叫做现代远程教育),它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与手段,变革了教育系统的各个要素关系,使人类产生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人们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使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了可能。

(3)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应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优势互补。教育媒体有明显的从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向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发展的趋势。各种教育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种媒体的优势往往弥补了另外一种媒体的缺陷,万能的教育媒体是不存在的。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记录的信息更具持久化、直观化,学习者不需要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方便获取信息,非常适合直观形象化的教育教学。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有更好的时空表达能力,可以弥补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在时空信息表达能力上的不足,可以使抽象的、传统手段难以实现的教育教学更加形象化。因此,教育媒体虽然有从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变化的趋势,但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教育内容、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育媒体,组合使用多种媒体,往往比使用单一媒体效果好,教学中应使偏倚时间的教育媒体与偏倚空间的教育媒体恰当结合。

2.教育媒体的延伸扩张特性

教育媒体是教育内容的延伸,教育传播则是教育思想的扩张。从麦氏的著作中能够看出,他的学术观点受到了英尼斯的深刻影响。英尼斯认为,媒体是人类思维的延伸,而传播就是思想的扩张。很显然,麦氏“媒体是人体延伸”的论断,其理论观点来源是英尼斯关于“媒体是人类思维延伸”的论断。教育媒体承载了教育内容,而教育传播是必须要借助教育媒体来实现,教育媒体延伸了教育教学内容,结合麦氏“媒体即讯息”的观点,可以认为,教育媒体就是教育内容的延伸,而教育传播恰恰就是教育思想的扩展与延伸。

3.教育媒体的情境偏倚特性

(1)独特的教育情境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传播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实现的,在独特的教育情境中,教育传播则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某种特定形式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一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系统中的各素都承担有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适应特定教学情境中的信息系统对角色功能的期待,从而保证教育传播系统整体功能的更好发挥。不同的教学传播会形成不同的教学信息系统,特定的教学情境保证了其教学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认为,独特的教育情境会形成了独特的教育信息系统。

(2)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学传播,会形成特定的教学信息系统。电子媒体具有明显的跨时空控制能力,可以形成跨越时空的教学信息系统,弥补教学传播信息系统单一性的缺陷,从而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电子媒体可以使教育情境得到扩展与延伸,组合不同的教育情境,发挥不同教育情境的长处,为学习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多种学习方式,以更好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

4.教育媒体是否将失去了控制

电子媒体介入教育领域后,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媒体,引发了教育传播的巨大变革,教育传播观念发生了变化,教育传播要素关系发生变化,教育传播方式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了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学习方式,网络媒体提供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也越来越丰富,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人们不禁要问,信息时代的教育媒体是否将失去控制了呢?不可否认,当今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在人们学习生活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独立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学习、自主学习也可以得到很好实现。尽管网络媒体的功能日趋强大,然而网络教育媒体也只是一种工具手段,网络是由人来管理维护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由教育者来提供与完善的,教育媒体(包括网络教育媒体)现在没有失去控制,将来也不会失去控制。

猜你喜欢
变迁分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清潩河的变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