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南 王荣荣 王志翊 孙来芳 陈大庆 李忠旺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性别、年龄、脏器损伤情况等12项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调查患者男女比例1.9∶1,高发年龄段为20~49岁,主要为无业人员(34.8%),中毒原因以自杀为主(164例),毒物类型前三位依次是有机磷农药(32.6%)、抗精神药物(12.2%)和镇静安眠药(11.5%),中、重度中毒患者比例1.7∶1,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率35.6%,最常受累器官为肺(38.6%)和脑(36.0%),中毒死亡率5.3%。 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该院急性中、重度中毒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的基本资料,为本地区急性中毒防治工作提供有用信息。
[关键词] 急性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 R59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9-0022-03
急性中毒是急诊科常见危急重症,尤其是中、重度中毒,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对患者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同时间、地区的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不尽相同。了解近年来急性中毒,尤其是中、重度中毒的疾病谱及发病情况,对临床急性中毒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入院的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资料来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8年6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患者病情分度参考Persson等[1]提出的标准:轻度中毒为可自行缓解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及实验室结果异常;中度中毒为持续存在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结果异常;重度中毒为出现危及生命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或死亡。本研究不包括轻度中毒及病史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统一标准的中毒患者调查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发病地域、毒物种类、中毒时间、来院就诊时间、中毒原因、途径、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及预后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图表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急性中毒患者共264例,男174例,女90例,男女比为1.9∶1。患者平均年龄(38.5±19.7)岁,主要分布在20~49岁(60.9%),男性20~29、40~49岁两个年龄段占男性45.5%,女性30~39岁占女性46.7%。职业分布多样,无业人员92例(34.8%),农民43例(16.3%),务工者34例(12.9%),家务28例(10.6%),学生20例(7.6%),商务人员17例(6.4%),儿童15例(5.7%),工人10例(3.8%),其他5例(1.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207例(78.4%)。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城镇(152例,57.6%)。
2.2 毒物类型与发病时间
本研究中混合性中毒12例,以毒物类别重复计数病例数,排前三位的毒物依次为有机磷农药(91例)、抗精神病药(34例)、镇静催眠药(32例),见表1。急性中毒整体发病时间呈不规律波动,CO、有机磷农药等毒物中毒发病时间具有明显季节性。
2.3 中毒途径与原因
中毒途径以消化道摄入为主(217例,82.2%),其次分别为呼吸道吸入(30例,11.4%)、皮肤接触(15例,5.7%)、静脉注射(2例,0.7%)。中毒原因中生产性中毒14例(5.3%),非生产性中毒250例(94.7%),后者以自杀为主(164例,65.6%),误服(36例,14.4%),其他原因(50例,20.0%)。
2.4 中毒后各器官功能损害情况
264例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者94例(35.6%),最常受累器官为肺(102例,38.6%)与脑(95例,36.0%)。毒气中毒致肺损伤、呼吸衰竭发生率(62.1%)明显高于其他毒物中毒(Fisher确切概率法,P = 0.000)。不同毒物中毒致器官功能损害情况见表2。
2.5 中毒后就诊时间、病情分度及预后情况
根据Persson等提出的标准进行病情分度,本研究不包括轻度中毒患者,中、重度中毒患者分别为167例、97例,两者比例1.7∶1。中毒后就诊时间主要集中在中毒后6 h内,见图1。痊愈出院117例(44.3%),好转103例(39.0%),自动出院30例(11.4%),死亡14例(5.3%),各毒物死亡率,死亡构成比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主要涉及对患者生命危险较大的急性中、重度中毒,不包括轻度中毒的急诊留观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内文献[2]报道有较大差异,可能与资料来源偏倚有关。本组临床资料显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洪广亮等[3]报道一致,可能与本地区男女人口比例有关。中毒的年龄分布,30~39岁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谢俊卿等[4]报道的危重症中毒患者年龄分布相似,但40~49岁男性则明显高于女性,中毒原因均以服毒自杀为主,这与该年龄段人群生活和工作压力大、缺乏正确的心理指导等有关,医护人员在救治此类中毒患者时应重视该群体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中毒患者职业分布以无业人员为主,其他职业如公务员等技术管理型人员仅占2.3%,表明低学历或低收入等社会弱势群体仍是目前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
急性中毒整体发病时间无明显规律,但个别毒物具有明显季节性,如CO中毒主要发生在较冷的冬春季节,有机磷等农药中毒以农忙季节为主。中毒患者来院就诊时间主要集中在中毒后6 h内,其中收住ICU的危重患者主要分布在中毒后3~6 h,该部分患者的救治是急性中毒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中毒12 h后就诊者中危重症患者较少,与该部分患者中毒后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有关,但需注意一些潜伏期长或病情进展较慢的毒物中毒,如杀鼠药溴敌隆等。
与文献[5]报道以酒精中毒为主不同,本组资料中排在前六位的毒物依次为有机磷农药、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CO、杀鼠药、酒精。原因可能有:①酒精中毒患者病情相对较轻,绝大部分患者未纳入本研究;②本地区有机磷农药使用广泛,较易获得;③我院为本地区综合性医院,相当部分病情较重的有机磷中毒患者由周边医院转至我院。药物中毒以抗精神类药物及镇静安眠药为主,本组中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比例明显高于文献[2,3]报道,可能与本地区近年来精神病患者明显增多而专业机构及医务人员相对缺乏有关。安眠药中毒患者比例有所下降,与近年来卫生部门对镇静药物管理加强有关。杀鼠药中毒以溴敌隆等抗凝血剂为主,神经毒性杀鼠药(毒鼠强)中毒比例较邱俏檬等[6]报道明显减少,尽管政府部门早已禁止此类杀鼠药生产销售,但本地区仍时有发生,本组资料中5例毒鼠强中毒患者均由公安部门毒物鉴定后确诊,表明毒鼠强中毒防治工作虽有成效,但仍需加强。有毒气体中毒以CO为主,患者大多为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常因家中煤炉取暖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中毒,应加强此类人群的防毒宣传教育。
急性危重中毒常损害肺、脑、肝、肾等脏器功能[4]。本研究表明中、重度中毒患者肺和脑为最常受累器官,其中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较高的有毒气、农药及混合性中毒。患者在中毒后数小时内可迅速出现肺水肿、呼吸衰竭、脑水肿和昏迷,随后相继出现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故救治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时需特别注意脑保护及呼吸支持,防止MODS进展,降低死亡率。多数毒物经肝脏代谢,原型或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中毒后常引起肝肾功能损害,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急性中毒死亡率较高的为农药及混合性中毒,本组资料中混合性中毒者常同时服用安眠药、抗精神药物及有机磷农药等多种毒物,导致病情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农药中毒死亡率较高的有百草枯、灭多威等,其發病率相对低,但中毒后病情往往较重,且缺乏有效救治,占急性中毒死亡比例较大,今后需加强此类毒物中毒的防治研究工作。
掌握急性中、重度中毒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对临床中毒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今后仍需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药品毒品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高毒性农药的使用;加强高死亡率毒物中毒防治研究工作,提高临床医生急救水平;此外还应加强防毒卫生常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思想文化素质,改善高危人群的身心健康,尤其是要对服毒自杀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Persson HE,Sjoberg GK,Haines JA,et al. Poisoning severity score.Grading of acute poisoning[J]. Clin Toxicol,1998,36(3):205-213.
[2]陈兴,侯天文,李玮,等. 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分析[J]. 医学综述,2008,14(15):2374-2375.
[3]洪广亮,邱俏檬,吴莉莉,等. 急性中毒463例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2009,48(9):765-767.
[4]谢俊卿,李树生,杨光田. ICU急性中毒病例的临床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09,25(17):1864-1866.
[5]陈安宝,陈嘉勇,梁道明,等. 急性中毒2658例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5):409-412.
[6]邱俏檬,洪广亮,刘刚,等. 温州地区急性农药中毒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 浙江预防医学,2007,19(6):1-3.
(收稿日期:201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