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文化多样性的走访调查

2012-04-29 00:44龙山
寻根 2012年3期
关键词:经筒圣湖玛尼

龙山

中华56个民族,各有各的风采和特质,而世居青藏高原严酷自然环境中的藏族在其中无疑独具魅力。无论是先民古老文化的珍贵遗存,还是藏传佛教理念在民众生活中的渗透和泛化,都体现了这个高原剽悍民族的独特性,以及存在于这个民族内心深层的智慧和善良。

感天动地等身礼

叩拜,是藏传佛教信徒敬仰主佛和宗教圣迹的一种礼仪,表达的是一种崇拜情感,这是伴随着宗教的逐渐神圣化而形成的。

去年冬天,我在青海湖走访考察的时候,遇到一位从西藏洛隆县来的信徒丹增,他三步一扑倒地沿青海湖边的公路磕头,已经磕了近一个月。除了装着夜间御寒薄被的一个包袱和一个破茶杯外,他一无所有,衣服磨得破烂不堪,手掌和膝盖上已经血迹斑斑,沿途完全靠化缘果腹。他告诉我,是佛喻示他来朝拜青海圣湖的,再这样磕半个月就可以完成环湖朝拜的大愿了,那时将功德无量,说时他眼睛里充满了幸福和澄澈。

藏传佛教信徒的大礼,是五体投地的叩拜,他们认为这是对佛的最恭敬的礼仪。这种叩拜,一般是双手合掌,高高举起,依次碰触额头、口唇和心部各一次,同时跨前一步,然后双膝跪地,全身向前扑展在地,用额头触地,默念祷语和“六字真言”,进行虔诚祈祷。这里的合掌是代表领受佛的旨意,触额、触口和触心,代表身、语、意均与佛相融通,合为一体。

我走访发现,行这种叩拜重礼的地方,主要是在寺院、神山和圣湖。凡是去过藏区寺院的人,都不难见到行这种大礼的景象。常有更为虔诚或许下大愿的信徒,在寺院的重殿或中轴线处,五体投地,反复起俯,行此大礼。地板上那被手膝磨出的一个个坑窝,还有路上那些被额头汗渍沁得油亮的石头,就是无数极致虔诚的信徒成千上万次起俯行礼的见证。

还有更惊人也更虔诚的磕法,也是向前移动,但每次不是一个长的等身,而只是身体的一个等宽,移动的距离更小,起卧的次数更多,花的时间更长。这种叩礼虽不是很多,但也常见,因为需要更大的意志力。

据考证,藏传佛教的这种叩礼,也是密宗行者入密修习“三

密加持”的方法之一,磕头不可少于10万次。

终生不怠的转经

和日寺冬日冰冷的地上,一位双腿残疾的妇女用尽全身力气在拉巨大经筒下的牵绳;拉卜楞寺人山人海般转“廓拉”的人流里,一位连站立都很困难的藏族妇女在女儿的搀扶下,扶着墙在人流中艰难地挪动着脚步;那曲一位老阿依(奶奶)在自家门口昏暗的暮色中,极富韵律地转动着小转经筒……这是我在藏区见到的几个难忘的场面。这些第一眼就永远定格在记忆里的画面,让我对藏区的转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转经是藏区的一种独特现象,散发着极致虔诚信仰的感召力和某种神秘感。

凡是去过藏区的人都知道,无论走到哪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虔诚转经的人群,在寺院,在玛尼石堆,在佛塔,在经幡地,在神山,在圣湖……他们手摇闪亮的小经轮,步履匆匆,一脸虔诚和郑重其事,没有丝毫的懈怠。遇到节庆和大的佛事活动,就更是声势浩大,人山人海,蔚为大观。

转经,最常见的是手摇嘛呢小经轮。小经轮是藏人的至爱和护身法宝,里面装着主人所有的祈愿和美丽梦想。它小巧精致,随身携带,永转不息,表明祈祷和“六字真言”吉祥语的诵念也是永远的。在藏区,几乎每个人都是在嘛呢经轮的不停旋转中走完一生的:在嘛呢经轮的转动中呱呱坠地,在嘛呢经轮的转动中度过人生的每一天,在嘛呢经轮的转动中安详地死去。

另一种转经的方式,是转嘛呢大经筒。这种经筒大都安装在寺院四周的转经长廊里,数十、成百甚至近千地整齐排列着,一路走过,顺手一拨,一溜经筒便咕噜噜地转起来,既好看又神圣。经筒外皮上雕有“六字真言”字符,筒内都要装上整部的经卷。按藏传佛教的教义,凡转动嘛呢经筒一次,就等于把里面所有经卷通读一遍,所以所有寺院都有转经长廊。

围着寺院或者神山、圣湖转“廓拉”,则是更庄严神圣的转经形式。如西藏的冈仁布齐、雅拉香布、念青唐古拉,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梅里雪山,安多的阿尼玛卿山以及青海湖、纳木错和拉摩南错……都是藏区最著名的神山和圣湖,每年都有很多来自远方的信众,不辞辛苦前来围着它们转“廓拉”,一转就是数日、数周甚至数月。不少极致虔诚的信徒,甚至以磕着等身长头重礼表达对神山、圣湖的崇拜,往往留下手掌和膝盖上的殷殷鲜血于一路。

转玛尼堆,也是一种神圣的转经方式。用刻了经文和“六字真言”等符咒的石头堆成的玛尼堆,是一种神圣的象征物,在藏区随处可见。藏传佛教信徒们每见玛尼堆都会虔诚地丢放上一颗或大或小的石头,表示念诵了一遍玛尼堆上所有的经文和咒语,积聚了不少功德。日久天长,一些玛尼堆收纳无数信众的祈祷,变成了高墙和小山,成为更有法力的图腾,备受敬仰。如青海玉树的嘉那经石城、泽库和日石经墙,西藏的昌都玛尼石山、阿里古格玛尼墙,四川的壤塘邦托寺石经……就是藏区最著名的玛尼堆圣迹。此外,藏区有的地方还有借风力和水力转动特制经轮的,一般在溪流上或是山口处。这种经轮可以日夜不停地旋转,表示佛的法力永生不息。

时尚的浪山休闲

藏区很多节日都有悠久的渊源,其中旨在休闲的浪山节,就是最有人气、最让僧俗人等感到惬意的节日。

来到藏区,你会发现藏传佛教比印度本土佛教和汉传佛教要进步和开明得多。譬如藏僧可以食肉,可以经商,有的教派还允许僧人娶妻生子,现在很多寺院都允许僧人使用现代化时尚用品,允许看电视里的各种节目……更人性化,更尊重实际,这是藏传佛教的进步和智慧所在。自然,存在于藏区各地各种形式的浪山休闲节日,也是同样的道理,意在让僧俗人们借这样的日子放松一下。

望果节是西藏的著名休闲节日,内容是巡游田野、祈福庆丰收,是农区的休闲节日,主要在藏南流行。望果节没有固定日期,临时择定,一般在每年的7月,正值青稞和小麦成熟季节。这时,人们在忙碌了大半年后,要选定一个良辰吉日,穿上盛装,带上美酒,举着佛像、旗幡,背着经书,在喇嘛的引导下,排成长队在田野里游行,祈祷神佛保佑丰收,并借机野餐、赛歌、赛舞,直至夜晚。

雪顿节,意思是“酸奶宴会”,一般藏历七月初一在拉萨举办,源于17世纪前僧人夏安居时受供酸奶的宗教活动,后经五世达赖倡扬,并演藏戏,渐形成群众性的娱乐休闲节日。现在,每逢雪顿节日,拉萨居民便扶老携幼,带上野餐用具和食品,到罗布林卡举办地来看戏休闲,和朋友聚会喝酒、跳舞唱歌,人们把这个节日也叫做“藏戏节”。

西藏的沐浴节,在藏历七月上旬,源自观世音菩萨派仙女洒圣水拯救瘟疫中的百姓的民间传说。这一周里,家家户户的人都要到河里去洗澡,而且这时季节佳好,风和日丽,人们趁此到野外聚会游玩,好不惬意。

甘南的香浪节,源于每年盛夏僧人外出采薪野外露宿游玩的习俗,后演变成僧俗共同郊游的休闲活动。每年农历六月,是甘南天蓝、草青、牛肥、马壮的季节,藏族群众便带上帐篷和食物,在附近山上和溪流旁边吉祥的地方安营扎寨,放松疲劳的身心,过十天半月野游和射箭赛马、歌舞联谊的休闲时光。

采花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甘肃的“西双版纳”博峪藏区一年一度的野游休闲节日,已有数百年历史。这一天,以抢日出前附近的泉水(据说可消灾灭疾)开始,日出后所有的姑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由哥哥弟弟们相陪一路唱着山歌上山采花,插到头上、衣服上装扮自己。在姑娘们的心目里花山是神山,花神是村寨的保护神。傍晚,在山上升起篝火,男男女女尽情跳舞唱歌欢闹,直到第二天天亮,她们才戴着花环唱着歌下山。然后全村人围圈儿跳“罗罗舞”,庆贺和共享女儿们的盛会。

惜生和天葬的智慧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有古老悠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这种历史和文化源流的根就是祖传的善良和宗教的慈悲精神。

藏族人民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是很有益的,如不食用奇蹄类家畜,不伤害和食用野生动物,不食用鱼类,不挖渠引泉,不乱砍树木,不在神山、圣湖打猎捕鱼,不宰食奶牛、耕牛和放生的牲畜,等等。这与藏族沿袭古苯波教万物有灵论,崇拜山石河流、花草树木、动物虫鸟有关,体现了藏族文化中尊重自然和爱护环境的思想。

记得去年去可可西里时,我曾遇到一位藏族壮汉。我们一起路过一条小溪时,他忽然弯下腰从水边草丛里捡起一条已经死了的小鱼,恭敬地平摊在手心,然后口中念着“六字真言”祷语重新放入溪流中。看到我不解的表情后,他对我说:“鱼死了灵魂还在,应该把它放还自然,让它在河流中超度再生。”我忽然发现,藏人的善良和惜生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核心是轮回生命观,这就是民族根性与宗教力量结合的神奇力量。后来得知,在青海湖偷捕湟鱼,在可可西里盗猎藏羚羊,在隆宝湖偷黑颈鹤珍稀鸟蛋的没有一个是藏人。民间传说中,隆宝湖是格萨尔王王妃珠姆的“生命湖”,黑颈鹤是她的“生命鸟”,每当珠姆遇到危难,黑颈鹤就会赶来解救。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强制,善良和惜生以至于朴素的生态意识,通过宗教的力量根植于每个藏民的心中。

甘南拉卜楞寺有个毛兰姆节,也就是传昭大法会,半个月时间的多种宗教活动中有一项是放生,或叫“活祭”。这天,要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贡献最大的马、牛和羊,洒上寺院的净水,系上五色布条和丝线,然后放出大门,任其自由地游荡于草原山间。这些放生的牲畜,被称为“央”,在僧俗人等的眼里是神物,人们不去骑乘使用,更不会加害于它们,而是对其格外亲近和尊敬,因为它们是献给山神、战神和菩萨们的。类似的放生活动,也遍行其他藏区。

在藏区,我发现没有比天葬更能体现藏人生死观和轮回意识的了,而且我认为它是环保的,有利于生态保护。藏族的葬俗,原本有土葬、水葬、火葬和高空葬等多种,与佛教承继古印度认为的“四界”(即土、水、火、空)观有关。藏人认为,人体只不过是个物质外壳而已,灵魂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死了,让无用的躯壳还于土、还于水、还于火和还于空,是还其本源。这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后来,演变为土葬只限于瘟疫和刀枪死者,水葬只限于早夭儿童,火葬只适用于高僧大德,而普通的藏人全部选择了天葬。藏人认为,生活在青藏高原深山的鹫鸟,是佛陀的使者,是专门负载死者灵魂进入天堂的神鸟。天葬解尸后,全部的骨肉让鹫鸟吃掉,灵魂就可附着鹰翅上升到高空进入天堂,顺利转生来世。天葬是不允许外人参观的,但我在藏族朋友的引领下,去过黄河源头扎陵湖畔的一个天葬场和康区著名的巴塘天葬台,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神圣。

(题图:康定转山节上的野外休闲营地)

猜你喜欢
经筒圣湖玛尼
查干湖笔记(组诗)
小海盗玛尼卡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雪山圣湖与气候关系的若干探讨
说给你听(外一首)
转玛尼
玛尼石
圣湖 信仰的延续
转山之路
我和梅加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