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似松 汤颢军 柴婷婷 程建平
摘要:从国家水稻产业发展趋势和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的高度分析了湖北省粳稻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根据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现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粳稻的目标、重点种植区域及促进粳稻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粳稻;水稻生产;必要性;可行性;发展建议;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3-0450-03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Japonica Rice,Strengthening the Rice Industry in Hubei
ZHANG Si-song1,TANG Hao-jun1,CHAI Ting-ting1,CHENG Jian-ping2
(1.Hubei General Station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Wuhan 430070, China;
2.Institute of Food Crops,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wa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developing trend of rice industry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Hubei province. The target, key regions as well as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japonica rice in Hubei was point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rice production in this province.
Key words: japonica rice; rice production; necessity; feasibility; recommendation on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外调粮食量在500万t以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备受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水稻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重头戏,常年播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0%,总产占粮食产量的70%。近十多年来,湖北省稻米品质提升较快,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重塑了湖北省稻米的形象[1,2]。湖北省水稻产业已到了谋划从做大向做强转变的关键节点。然而,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强湖北省的水稻产业,摸索出一条既能促进农民增收、又能使稻米品质提档升级的途径,是各级政府、广大从事农业科研和推广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综合国家水稻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湖北水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3,4],我们认为,加快粳稻、特别是粳型“绿色超级稻”(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发展应是进一步做强湖北省的水稻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湖北省发展粳稻的必要性
1.1粮食消费格局改变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粳稻消费区域呈扩大趋势。近年湖北省调入粳稻的量不断上升,除京、津、沪等大城市,浙、闽、粤等沿海地区外,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的粳稻需求也在上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白美清会长指出,今后5年必须确保粳稻年产量在7 000万~
7 500万t,大约占稻谷总量的36%,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加快湖北省粳稻发展,适应了国家粮食的需求变化,十分必要。
1.2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粳稻具有高品质特性优势,粳稻米品质一般优于籼稻米。同时,粳稻出米率比籼稻高5个百分点以上,经济效益显著[5]。近年来受粳稻数量偏紧的影响,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定价比籼稻高出15%~20%。同时受各方主体看好和收购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影响及南方稻谷价格整体上涨拉动,2010年、2011年粳稻的市场价格更是持续上涨并屡刷历史新高,目前粳稻价格每50 kg已达147元,比籼稻高出30~35元。即使按2010年最低保护价的不变价差匡算,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每公顷粳稻的产值比籼稻高3 000~3 750元。如果湖北省扩种67万hm2粳稻,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0亿~25亿元。
1.3提高水稻生产安全性的需要
湖北省水稻的生产安全性除受制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病虫等生物危害影响外,寒露风冷害是湖北省晚稻生产的重大潜在威胁。粳稻耐低温的能力更强,抽穗扬花的温度下限为20 ℃,比籼稻低3 ℃。湖北省晚稻的安全抽穗扬花期,籼稻要求在9月10~15日,粳稻则可比籼稻延迟5 d。即使在相同时间、相同强度的寒露风影响下,粳稻的受害程度更轻甚至不受害[4]。发展“早籼晚粳”的品种搭配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湖北省晚稻生产的安全系数。
1.4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的需要
湖北省大面积的中籼稻一般在9月中、下旬成熟收获,中稻腾茬后至大面积秋播开始,有近一个月的时间田间空闲,温光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种植中迟熟粳稻,其收获期可推迟到10月中、下旬,使水稻收割与冬小麦适期播种相衔接,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温光资源,使每公顷水稻产量提高750 kg左右。
2湖北省发展粳稻的可行性
2.1湖北省是南方稻区少有的粳稻适宜区
湖北省温光水资源丰富,年均气温15.9~17.0 ℃,年活动积温4 800~5 200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暧,春季大于10 ℃的始期提早4~5 d,秋季大于20 ℃的终止日延迟3 d左右,每年的有效积温增加80~100 ℃,能满足晚粳稻和一季粳稻生长所需的热量条件。在农业部起草的2010年全国粳稻发展规划里,仅湖北、安徽、江苏3省划入了南方粳稻适宜生态区。2009年湖南省水稻面积404.6万hm2,总产2 198.5万t;江西省水稻面积328.0万hm2,总产1 869.0万t;湖北省水稻面积214.4万hm2,总产1 632.0万t。无论面积还是总产与湖南和江西两省差距都较大,但湖北省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做强粳稻上独具地位。
2.2湖北省有种植粳稻的悠久历史和习惯
从江陵、屈家岭等考古发现的炭化稻谷考证,湖北省粳稻栽培历史可追溯到2 000多年以前。新中国成立后,在“五改”(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旱地改水田、高秆改矮秆、坡地改梯田)推进下,曾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70年代出现过两次发展高潮,70年代湖北省粳稻曾达到120万hm2左右。由于当时常规粳稻的产量潜力较低,随着杂交籼稻的推广,粳稻面积才逐年下降。现在全省粳稻年均播种面积一般在13.3万~20.0万hm2,不到水稻面积的10%。从水稻种类适应性角度来看,湖北省发展粳稻是可行的,扩大面积潜力很大。
2.3有外省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江苏也是一个以籼稻为主的省份,90年代初开始籼改粳工作,现在江苏省的粳稻的比例已占到95%以上[5-7],实现了粳稻化。虽然在籼改粳发展初期也遇到过阻力,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波折,但现在江苏省无庸置疑是南方粳稻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份[8,9]。湖北省和江苏省处在相近的纬度,气候条件等具有很大相似性,江苏省发展粳稻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供湖北省借鉴。紧邻湖北的安徽近年来受邻省江苏的影响,粳稻亦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10]。安徽、湖北两省粳稻生育期一般比江苏早半个月以上,比东北早1个月以上,且距离上海、浙江等“长三角”粳稻消费区较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成本低廉、快捷方便,使得湖北省粳稻在市场上的时差和运力优势更为明显。
2.4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粳稻育种取得了很大进展,粳稻品种产量潜力已达到甚至超过杂交籼稻[8]。事实上,现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两系杂交水稻的不育系所携带的光敏核不育基因最初就是由湖北省石明松在仙桃市的粳稻中发现的,最早将两系杂交粳稻应用于生产的也是湖北省,鄂粳杂3号等品种至今仍在生产上有一定的面积。湖北省自主选育的常规粳稻鄂晚17等品种不仅产量高,米质也好,是当前晚粳稻的主推品种[11]。另外,近年引进了江苏、浙江、上海的一些粳稻品种,在孝感、荆门、襄阳等地试种都获得了成功。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湖北省引进的粳型绿色超级稻沪旱3号在洪湖示范种植14 hm2,采取直播旱管,在受淹11 d的情况下单产仍超过9 t/hm2。该品种节水、抗旱、抗逆、优质高产,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地探索湖北省籼改粳的可行性,2011年特在公安、襄州等不同生态区安排了沪旱3号粳稻高产示范。公安县埠河镇试种的120 hm2沪旱3号,因干旱使得直播时间推迟到6月20日,经有关单位验收一般田块单产为8.2 t/hm2,高产田块单产达9.7 t/hm2。2011年还从江苏等省引进20多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观察到了一些有苗头的品种,为推进湖北省“籼改粳”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3对促进湖北省粳稻发展的有关建议
3.1发展目标
虽然过去湖北省有种植粳稻的经历,但要改变目前以籼稻为主的种植格局将涉及多个方面和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明确粳稻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好发展规划。湖北省粳稻发展应在合理利用资源条件、科学发挥区位优势的前提下,按照大力发展“早籼-晚粳”,稳步发展“小麦(油菜)-中粳”的思路,每年扩大粳稻面积13万hm2以上。通过科学布局、分片板块推进,用4~5年时间,全省新增粳稻种植面积67万hm2左右,粳稻种植比重由目前的不足10%提高到40%左右。到“十二五”末期,通过发展粳稻增加水稻总量50万t左右,每年为农民增收(按现有价差)20亿元以上,每50 kg粳稻加工为企业增效10元以上。
3.2重点区域
1)鄂中北丘陵岗地粳稻生产区。包括大悟、安陆、广水、曾都、钟祥、沙洋、京山、宜城、襄州、枣阳、老河口、南漳、当阳等县(市、区),种植重点是发展优质中粳。
2)江汉平原粳稻生产区。包括监利、江夏、公安、应城、汉川、天门、荆州、仙桃、潜江、石首、枝江、松滋、嘉鱼、江陵、云梦、蔡甸、宜都等县(市、区),种植模式主要是发展早籼-晚粳和一季晚粳。
3)鄂东南丘陵岗地粳稻生产区。包括新洲、黄陂、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大冶、鄂州辖区、孝南、孝昌、团凤、咸安、赤壁、通城、崇阳、通山、阳新等县(市、区),恢复发展早籼-晚粳模式。
4)鄂东北低山丘陵粳稻生产区。包括英山、罗田、麻城、红安等4个县市,种植模式主要发展一季晚粳兼顾双季晚粳稻。
3.3主要措施
1)大力推进粳稻的技术进步。一是在品种研究上要突破。2000年以来,湖北省审定了200个水稻品种,其中粳稻品种只有20个,仅占10%[12,13]。粳稻要发展,在品种上必须突破[1]。应按照“绿色超级稻”的思路选育符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发展需要的粳稻新品种。既要面向高端消费群体,选育常规粳稻为主的高档优质粳稻品种并切实加强常规粳稻品种的提纯复壮,又要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积极抓好产量与质量兼顾型的杂交粳稻品种的选育。二是要加强粳稻栽培的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探索粳稻的分蘖特性与需肥特点,充分挖掘粳稻品种的单产潜力。
2)发展粳稻生产合作社,以生产的规模化推进粳稻发展的产业化。近年来,上海、浙江等地成功地建立生产合作社的经验值得借鉴。粳稻是大宗农产品,只有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才会有市场,才能形成产业,应采取基地板块建设方式实行分片规模推进[8]。通过大力推进粳稻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9],发展农机、农技、植保等专业化合作组织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统育、统插、统管、统防、统治、统收”等技术措施落实,强化先进实用技术到位,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与产品安全。
3)实施“东进西扩”和“走出去”战略,抓好产销对接。当前湖北的粳稻市场应主要立足于外向型,同时还要避免与北方粳稻的市场冲击,应把目光盯在东部和西部市场,尤其是“长三角”主销区,抓好产销区对接。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粳米消费口感与时间需求,确定相应的粳稻品种类型、生产规模及季节安排,促进湖北粳稻季节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的形成。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产销区的互补性,建立互惠多赢的长效机制。加强与上海等地的协作,发挥上海在技术、市场和资金方面的优势,引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优质粳稻品种,引入上海的粮食企业在湖北建生产加工基地,将生产的粳稻返销上海,把湖北变为上海的“粮仓”,让上海成为湖北粳米的“超市”。鼓励和引导本省的种子企业、专业合作社、粮食购销、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一条龙发展粳稻订单生产,为农民提供粳稻产销服务,提高粳稻生产和销售及相关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支持本省稻米加工企业开展粳稻的加工和品牌创建,提高湖北粳米的知名度,以推进湖北省粳稻产业稳定发展。
4)加大政府对粳稻发展的支持力度。水稻是湖北省粮食的重中之重,粳稻发展关乎能否做强湖北水稻产业,能否做出湖北特色。应制定湖北省粳稻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认真总结水稻政策性保险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粳稻生产保险工作,完善保险办法,扩大保险规模,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农民种植粳稻的风险。研究制定省级粳稻发展的大县奖励政策,对粮食主产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资金,重点向粳稻生产大县倾斜,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粳稻生产的积极性[11]。建议省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设立粳稻发展专项,强化对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和高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基地建设及品牌创建等环节的支持力度,确保技术到位、产销顺畅。
5)加强粳稻发展的组织领导工作。推进籼改粳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政策性,除技术的跟进外,尚需行政的推动,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省级粳稻生产领导小组,由有关单位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加强籼改粳工程推进过程的协调与沟通,以发展粳稻为契机推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多元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以合作社和技术服务体系来保障粳稻发展的有序、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 张似松,张建设.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形势及对策研究[A].湖北农业发展论坛[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张似松,张建设.认清形势、扬长避短、做强湖北优质稻产业[J]. 中国农技推广,2006,22(S1):99-103.
[3] 屈宝香,刘丽军,张华.我国粳稻优势区域布局与产业发展[J].作物杂志,2006(6):11-13.
[4] 曹凑贵,蔡明历,张似松,等. 湖北省水稻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4(4):28-30.
[5] 王一凡,隋国民,王友芬,等. 粳稻持续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北方水稻,2009(6):8-10.
[6] 黄洪河,付仰观,蔡秋华,等.福建省发展粳稻生产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0):29-31.
[7] 邓建平,杜永林.江苏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06(4):8-11.
[8] 陈温福,潘文博,徐正进.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37(6):801-805.
[9] 张耗,谈桂露,薛亚光,等.江苏省粳稻品种近60年演进过程中产量与形态生理特征的变化[J].作物学报,2010,36(1):133-140.
[10] 徐得泽,陈炜,程航,等.湖北省高档优质稻产业化开发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0,16(S1):54-56.
[11] 汤俭民,张似松,邓干生,等.国家一级优质香型晚粳鄂晚17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4):529-531.
[12] 张培江,吴爽,孔令娟,等.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6(6):52-54.
[13] 汤俭民,张似松,周元坤,等.高产优质晚粳鄂晚15的选育与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07,46(3):352-353.
(责任编辑王贵春)
收稿日期:2011-12-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02A02)
作者简介:张似松(1955-),男,湖北江夏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电子信箱)sszhang99@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