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中老年人,当看见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后,也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怀疑是患了种种疾病,甚至怀疑患了癌。虽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虑,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给工作带来影响,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其实,这些人不一定会有什么“病”,而是产生了恐病情绪。
中老年人为什么会产生恐病的情绪?
第一,身体素质的“自然滑坡”。部分中老年人,总是要求自己的身体状况像年轻时一样。殊不知,人到中年,精力和身体都不如青壮年时那样旺盛和强壮,大部分人都在走“下坡路”,并出现一些“生物性衰老”现象,如容易疲倦、新陈代谢降低、身体发胖、体重增加等,这是不足为怪的。中年是人生中“负重”最大的时期。中年人大都把精力放在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上。对自己的一些慢性病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病情明显,影响生活,这才意识到自身身体状况欠佳,由此产生恐病情绪。
第二,敏感多疑,好钻“牛角尖”。中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看了某篇医学科普文章,容易联想到自身的病痛,常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适和书上某种疾病“对号入座”,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紧张和恐惧,并自以为是地分析这些不适感的原因,想象病情的发展和后果,由此想入非非,日思夜虑而感到恐惧。
第三,“触景”生“情”。上了年纪的人上医院探望病人以及参加追悼会的机会多起来,看到别人患病或去世,往往要联想到自身的病痛。又往往从坏处去想,常常想到自己已是生活在“有限的时间”里,今天看到的美丽鲜花,明年不一定能看到。一些老年人听说亲戚或朋友因患疾病而去世,就会很快联想到自身,怀疑自己也患病,伤感、恐惧就像“魔影”似的骚扰着他们的生活。
第四,老年人患慢性病者较多,周围环境对病人的心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环境中,病人有一种舒心、快乐、安全感,恐病情绪会减退或消失。如果家庭中经常争吵,会给病人以新的劣性刺激,不利于疾病康复。老年患者往往非常注意周围人群对自己病情的反应,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会引起病人惶惶不安而产生恐病情绪。
怎样消除恐病情绪呢?首先,中老年人应定期参加体检,身体感觉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而不要胡思乱想,自作主张,随便服药。随着医疗检测手段日臻现代化,能够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那种无端的恐病情绪是毫无意义的。
有了病,要正确对待,对疾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正确态度。有的人虽患重病,但能正确地对待疾病,积极治疗,积极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预后往往比较好。可有的人由于消极悲观,结果无病呻吟,精神萎靡不振,反而损害了自己的健康。
中老年人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多方面的爱好,提高生存能力。要正确学习理解医学知识,不要用教条的方式照搬和盲目“对号入座”。必要时可到医院去做检查,排除疑虑,这样有助于消除恐病情绪。处于更年期的人们(包括男性和女性),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体力下降,腰酸背痛,长期坐着工作产生头晕等,女性还会出现某些妇科症状和精神症状,这些是生理变化的必然现象,不必恐惧。
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中老年人也很重要。要善于创造一个欢乐、开怀的环境,用新的乐趣、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抵制恐病情绪。要学会宣泄恐病情绪,可找知心朋友倾诉你心中的疑虑、恐惧感。若无合适对象,也可握笔疾书,让恐病情绪在你笔端得到发泄,这样有助于恢复心理平衡。
(编辑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