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化视角下的苏轼旷达

2012-04-29 06:50:09余颖
贵州文史丛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旷达苏轼文化

余颖

摘 要:对于苏轼的旷达及形成原因,古今学者研究颇丰。本文从探究苏轼旷达的“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特色着手,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即“和”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苏轼旷达的形成及特色,并发掘其旷达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和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苏轼 旷达 “和”文化 人格修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93-9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其人正直敢言、勤政爱民、旷达开朗。古人有云:“东坡高风峻节,穷达不移。”[1]106“东坡先生……劲节高致,视世间悲愉得丧一无足以动乎其心。”[1]132“坡公……胸怀超旷似陶”[1]153。对于其诗词的旷达,古人亦云:“无穷苦艰难之状”[1]74,“超然迈伦”[1]75,“皆有旷适之意”[1]112,“词极超旷,而意必平和”[1]515。在他的诗歌中也多次把自己的形象定位为“达人”,如《薄薄酒二首并序》中说:“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次丹元姚先生韵》中说:“达人反四海,曲士首一疆”。从上观之,苏轼的旷达毋庸置疑,且其旷达的独有特色也值得我们分析与借鉴。

一、苏轼“旷达”的独有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旷达之气的文人并不少,如庄子、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等。但庄子之旷达核心在于无为;陶渊明之旷达重在隐逸;李白是旷而浪游;欧阳修是旷达潇洒;黄庭坚则是旷达以自慰。苏轼的旷达却大异其趣,他是旷达而不离人世,旷达而有所作为,旷达而充满智慧。

1、旷不离世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终年66岁。从21岁进士及第入仕到66岁病逝于常州,为官40多载,辗转大半个中国。虽曾有一年内累官至翰林学士兼侍读的经历,但也曾有坐系御使台狱一百三十天的体验,总体来说,失意时多而得意时少。但即使受人诬陷身系牢狱,苏轼也没被苦难击倒,出狱后仍是从容不迫地存活于世界之上,潇洒于宦海之中。看他贬官黄州途中所写的诗句“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994,监狱中惶惶不安,生死未卜的心情,显然已被黄州城好山好水以及美食所驱散。到黄州后,他不仅没有否弃现实,否弃人生,还逐渐爱上了黄州,爱上了他亲自躬耕的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锵然曳杖声”[2]1134,即便东坡之路“荦确”,即使人生之路不平,也不生厌,因为爱听这竹杖与荦确之石相撞的锵然之声,爱在苦难中使人生升华。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惠州,他也不自伤身世,反而触处生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2066到儋州后“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3]1628,他的态度仍是旷达处世。遇赦北归,回顾在荒僻的海岛上磨难的经历,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2]2218其坚韧达观与对人生的热爱,着实令人敬佩。

2、旷而有为

苏轼年少时,“奋厉有当世志”[2]2614。儿时读石介《庆历圣德诗》,景仰范仲淹、欧阳修之为人。后来读《范滂传》,决心为国舍身取义。进士及第后,更是写下了大量的策论阐述政治主张。担任凤翔签判,一到任便针对百姓生活困苦的现状提出“裕民”的主张。面对干旱,他总是虔诚地履行求雨的职责,著名的《喜雨亭记》就是嘉祐七年一场及时雨之后写成的。在杭州担任通判时,他“几乎席不暇暖,奔走于四方八县,时而防涝,时而抗旱,时而捕蝗,时而赈济灾民”[4]75。知密州期间,他恪尽职守。在发生严重的蝗灾时,一面要求朝廷免税,一面虔诚地斋戒吃素,为民祈福。徐州任上,恰遇黄河大堤决口,面对紧迫的险情,苏轼率领民众筑堤守城,“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2]2598。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虽不在其位,仍保持着儒家济世的精神“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竁”[2]2628,使民众生者疾病得以驱除,死者灵魂得以依归。海南儋州,属穷山恶水。苏轼垂老投荒,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环境,他还是保持着对老百姓的关心和同情。写下《书柳子厚牛赋后》,规劝当地父老改变杀牛医病的不良习俗;也写下《和劝农》等诗篇,为遭受欺辱的黎族百姓鸣不平。在困境中,他不仅能够在心灵上做到自我解脱,超然于世,而且还能够在行为上做到“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3]355。

3、旷而智慧

苏轼的一生是积极入世、有为的一生,同时又是充满坎坷的一生。面对人生的苦难,能以入世兼有为的方式超脱者少,苏轼却做到了。其所凭借的乃是在顺境下善于处顺,面对人生逆境时又善于处逆的生存智慧。你看他的这些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2]90,“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2]460,“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2]660,“吾生如寄也,何者为祸福”[2]1462,“老矣复何言,荣辱今两空”[2]2110,“世事一场大梦”[5]798等,说的都是功名无用,是非、祸福、荣辱皆空,世事、人生亦如梦似幻,充满了“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6]161。当然,苏轼没有就此止步,他积极思考如何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世事的纷扰?所以,他在《和拟古九首》中说:“昔者未尝达,今者亦安穷”;在《观棋》中说:“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不应有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临江仙》中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定风波》中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便是苏轼的解脱之道:他只是人生之路上的一个行人,亲朋好友之间的悲欢离合他无恨,胜时、达时他欣然安处,败时、穷时他乐于接受。故而,苏轼虽旷达,但不离世,不仅不离世,还在人生顺境时积极向上;在人生逆境时,不气馁丧志,脚踏实地,孜孜而无不为。

二、“和”文化视角下的苏轼旷达。

苏轼旷达人格、诗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不无关系,与他的人生经历、体悟不无关系,与儒释道文化的熏染亦不无关系。这三点,前人研究已经颇多。同样从文化角度,我们选择从“和”文化角度去解读一下苏轼的旷达。

1、“和”文化之涵义。

“和”文化与“仁爱”文化、“礼”文化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崇尚“和合”。“和合”即和睦、和平、和谐。如远古神话中的“黄炎之战”,“黄炎”两族由战争到合并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就是“和合”思想的一种体现。另外《诗经》“祭祀诗”、“宴飨诗”中提到的兄弟友于、家族和睦,也可以看作是“和合”思想的早期表现。真正将之形成理论则在孔子。《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保持政府与民众,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关系。《孟子》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86,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8]159,都是说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二,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同,苟同。流,流俗。《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141。《中庸》中说“君子和而不流”[10]21。实质是告诉人们虽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和谐、和合,也应该有独立的思想,要有节,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其三,致中和。谈的是一个度的问题。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0]18。除此之外,《论语》、《孟子》对“中和”也多有解释。《老子》也说“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11]346,可见“致中和”是指不偏不倚,不走极端,恰当、平衡与协调。

2、苏轼的旷达与“和”文化之关系。

苏轼的“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主要与“和”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和而不同”思想相关。“和合”思想主张贵和,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他人与自我之间,以及自我身心之间都要达到一种谐和。苏轼所处的北宋仁宗、神宗、哲宗朝,虽相对安定,但统治集团内部党争激烈,多有不公正、不和谐现象。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当国者势倾天下,一时在廷,虽耆老大臣、累朝之旧有不能与之力争”[1]85、“邪说暴行,熏灼天下”[1]183,到元祐更化“廷臣皆以变法干进”[1]183,形成了新党与旧党的长期互相争斗。梁同书《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序》中有一段谈苏轼的话:“始则上书攻法,托为讽谏,构怨群小,至于放废。”[1]183“逮元祐更化……独以谓改革利弊不一,未足推明先志,消弭后忧,辄与在廷争议,或开陈讲筵之上……由是忤权坐讪,屡召屡出。”[1]183一方面点明了当时新旧两党相互攻讦、网罗党羽、陷害忠良的不公正、不和谐的时世;另一方面也点明了苏轼采取“上书攻法”、“托为讽谏”、“与在廷争议”、“开陈讲筵之上”等方式,表示对群小、对不公社会的愤怒与反抗。正因此,苏轼一生既不容于新党也不容于旧党,无罪而常常遭贬。面对如此时世,一般来说士人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与恶势力坚决斗争,历史上不乏其人。屈原、嵇康、文天祥、方孝孺、谭嗣同等就是如此。面对污浊的人世,恶劣的环境,他们有补天之志,补天之才,也曾努力补天,却补天乏力,甚至最终被人剥夺了补天之权,但他们仍是义无反顾“宁可枝头抱香死”。二是随俗沉浮、同流合污,历史上也不乏其人。如蔡京、阮大铖、钱谦益等。同样是面对污浊的社会,他们虽有补天之才,却无补天之志,反而经受不住诱惑,堕落于金钱、名利的深渊无法自拔,丧失作为士人应有的节气。三是旷达乐观。坚持此种选择的也不乏其人。苏轼正是如此,庄子、陶渊明也是如此。但如前所述,庄子是旷而无为,陶公是旷而隐逸,苏轼则并不是简单的随缘任运、旷而无为、旷而避世,他是旷而有为、旷不离世,善处顺境、亦善处逆境。他虽无力改变不公平、不公正的世道,面对被贬却从不自暴自弃,每到贬所总是能够振奋精神,带领劳动人民打井、修桥、铺路、灭蝗、祈雨,革除弊政。你可以说这是苏轼“仁爱”精神的体现,但无疑也是他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反抗,对公正、公平的坚持,对建立和合、和谐社会的向往。同时,他在逆境中,不与恶势力妥协退让,坚持守正高洁,乐观对待人生之中的挫折,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旷达精神,恰恰也是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和而有节”思想的一种体现。

三、苏轼旷达的现代意义。

苏轼“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的精神不仅对于其人生价值的实现起着指导作用,对于后世乃至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知识分子人格修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相对稳定的时世,有意于济世用的苏轼正逢其时,理应如鱼得水,大有作为,但却一生事与愿违。新党和旧党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可哪派都不属的苏轼却总是遭受惩罚。就这个方面来说,苏轼的一生无疑是一场深刻的悲剧。而造成这个悲剧的根源则是相对承平时代中的不公正、不公平,这样的时世让终生保持君子人格的苏轼在转辗不停的贬官生涯中渡过他的一生,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人才浪费,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我们当今坚持的和谐社会构建的设想无疑是正确且应该一直贯彻下去的。只有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和谐的社会,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吸纳更多的人才,人才才能尽其所用,从而也才能推动社会的更进一步发展。

当代中国,在光明的背后,仍有些许黑暗的东西;在科学、和谐的倡导声音中,也还有一些不科学、不和谐的现象。此种情况下,除了强调献“爱心”,讲“和谐”之外,也要懂得献“恨心”,像苏轼一样“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2]2630,与贪污腐败、不公正、不公平作斗争。另外,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永远处于顺境之中,知识分子不仅要善于处顺,更要善于处逆。如果学习不了屈原、嵇康、文天祥、谭嗣同等先贤们的奋起反抗,便可以学习苏轼的“旷不离世、旷而有为”。处于顺境身在上位时,正直无私,竭力献出自己的才智,为国效力,为民谋福祉。处于逆境身在下位时,不灰心丧志,不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岗位,珍惜生命,善于生活,做艰难困苦中的快乐人。如此,人的身心才能达到和谐,人的生存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我们期望当今的社会,不要出现类似苏轼那样高才而不得其用的悲剧,我们也期望当代的知识分子在谐和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便是千年以往的苏轼用他一生的实践给与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第十册)[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宋]苏轼.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宋]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On broadminded of Su Shi from the cultural of “he”

YUYing

(Chinese Department,The college of TongRen,Tong Ren,554300,Guizhou,China)

Abstract:Many scholars have talked about Su Shis broadminded and the reason.The paper is key to researching Su Shis broadminded but no seclusion,broadminded and ability , broadminded and wisdom. Also choose a new direction is the cultural of “he” to reseach why does the broadmind become. And then explore the broadmindeds revelation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ntellectual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Keywords:tSu Shi; Broadminded; the cultural of “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责任编辑 黄万机

猜你喜欢
旷达苏轼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从善如流
旷达者
领导文萃(2019年22期)2019-12-12 06:10:21
苏轼“吞并六菜”
旷达者
苏轼吟诗赴宴
谁远谁近?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