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细珍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心智不够成熟、自我学习能力不够强,故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一、设计好课前自主阅读提纲
课前,教师要设计好自学提纲,明确学习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工具书、给课文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结合学生特点,还可设计如查找资料、亲身体验、等生动活泼的预习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发现了疑问、积累了新知。带着问题上课堂就具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找一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包括图片和视频资料,再结合学生已有的感知读一读课文,然后把他们对桂林山水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画一幅画。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有提高。
二、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語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列入教学的第一目标。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根据课文内容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自由组合,分角色编成课本剧表演,然后让学生对表演的质量进行评论,提出优缺点。从表演中使学生受到启发:任何人都应该有主见,不要轻信他人;同时,成功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来获得,切不可走所谓捷径。”通过表演课本剧,激发学生的爱好,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让各小组的同学讨论:“假如你是皇帝,大臣给你谏言,你是否全部采纳?”通过创设氛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阅读教法基本上是“四步走”:作者、背景简介——范读——分段及归纳段意——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主题。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按照预期设想的来教学,易掌控。但是,不可避免产生几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容易“越位”,主观参与教学活动过多,容易以主观想法代替客观事实,往往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少,感知内容较肤浅;长此以往,产生依赖性,学习效果不好。基于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具体来说,采用“听、读、想、看、评”五步阅读法,先听老师读,听朗读带,感受文笔之美:再指导学生读,精读与泛读结合——通过教师指导抓文章思路及重点、个性化朗读提升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感悟及升华。同时,展开讨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学习结果,把语言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重点和互相交换学习体会。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自主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真正实现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