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林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应当承认,令学校、家长、学生苦恼的是:教师的辛勤教育和学生的刻苦换不来学生素质应有的提高;如果用增加课外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会造成学生的负担愈发沉重。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又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方向,更是推进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倡导课堂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效教学的本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有效果,即学生真正学会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评价一堂课的着眼点要放在学生身上,着重看学生到底有无收获,而不是仅仅看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多么准确,也不是仅仅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么与众不同。其次是有效率,即全体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教学内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导向,关注尖子生、忽视学习较差学生的现象在许多学校普遍存在。有效教学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实现“优生更优,中等增强,后进赶上”的目标。第三是有效益,即用尽量少的投入、在学生的负担尽量轻的情况下,达到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计等多种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就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动脑,但这是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中的教师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且基础教育的对象无论是年龄还是心理等特点,更不允许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抛弃,这时教师课堂工作的有效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必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学校教育的现实决定的。在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知识的要求下,如果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造成学生在学习时间、精力等方面的过度投入,随之一些不良现象就会出现,譬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拖沓敷衍,甚至厌学、逃学。因此,新课程改革必须追求有效教学,即课堂效果好、教学效率高、学习效益高。
二、追求課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10年有余,应当说在编制新教材、培养培训师资、教学硬件设备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显著地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届学生于2012年即将高中毕业,意味着当前在校中小学生全部接受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然而,就是在这个阶段,新课程改革的下一步方向是什么,向着什么目标深化,正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程教学内容的自身特征,决定着必然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新课程以来,中小学除开设传统的课程(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音体美),小学课程增加了科学、信息技术;初中课程增加了微机、心理健康课;高中课程增加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学生的学习任务肯定是更加繁重了。而学校教学总课时量却不能无限量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是第一位的,所以在不能增加课时量的条件下,就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在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处于成长变化时期。小学生心理活动的随意性不强、意志自觉性较差、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程度较低,这决定了小学生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强制性和被动性的特点,进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追求有效性,才可能实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如果有效性低,将会造成小学生学习的涣散。中学生的心理具有较大的社会性,是在动荡和矛盾中不断提高的,中学时期是个体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学习内容发生显著变化,学习成绩明显分化,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而且中学分段式教育(初中和高中)造成学生受教育相对时间较短。因此,十分有必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质量的中学教育。
(三)为了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必须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本身是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全面发展”结果也必然在学生身心方面有具体的表现,即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性格品德、提升身心素质等,而这些成长的结果必须通过一次次有效教育教学的过程才能实现。在当前中小学生科目数量、总课时数量都在增加的情况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与否,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成为了可能;丧失了有效性,教学中就会出现教师辛苦和学生劳累的“费力不讨好”现象,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
三、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是推进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的增长尽管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有所下降,但是就具体区域而言,相对数量仍然较大,加之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地区差异分配不均,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在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推动各地基础教育良好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进一步而言,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普九”目标的背景下,即第一步——能上学,第二步——上完学,第三步——上好学,该如何实现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上完学、上好学”就是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出的发展性要求。
“上完学”是指学生能完整地接受规定的教育过程。我国的义务教育定为9年,学生就应该完整地学习9年,不间断、不辍学,甚至不留级是其基本要求。9年中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是一个不能重复的过程,更是一个不能回头的过程。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是长期的有效性。否则,9年的时间要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是较为困难的。
“上好学”是对“上完学”的深化,是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学校教育目标是否实现就体现在学生的培养质量上。高质量的培养学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日常教学不放松的体现。任何不顾学生实际收获的教学,都是失败的。因而,日常教学决不能松松垮垮,而是应该极力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必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常抓不懈,更是推动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在观念、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一场新变革。在这场改革内部倡导课堂有效教学是引导改革走向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还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或是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都必须以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为基点。只有紧紧依靠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发展才具有了真正的教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