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
摘要: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要探寻农业结构细分的机会,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找准目标市场的脉搏,开发城镇市场的需求,瞄准新业态的机会。注重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是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源泉。
关键词: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市场信息;农民增收;经济效益
社会实践证明,解决13亿多人口的衣食问题只有靠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是农业科技图书出版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农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满足离不开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信息载体和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的传播媒介——农业科技图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过程中,必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图书出版,竞争者会愈来愈多,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而,农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今后,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更应从社会需要、经济效益、现实可行性等多维度出发,研究市场、寻找机遇、发掘潜力、抓住时机、创新需求。
思路一:探寻农业结构细分的机会
农业涉及的范围极广,结构复杂,门类众多,层次叠加。首先,就作物品种而言,农业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及其加工业等。以种植业为例,种植业可划分为粮食、油料、蔬菜、果树、花卉等多种作物种植类型;粮食作物又可划分为水稻、小麦、玉米等;水稻可再分为籼稻、粳稻、糯稻;糯稻还可往下细分为成百上千个品种。其次,就作物种植方式来说,作物又可根据气候条件划分为热带作物、温带作物等,还可根据栽培条件划分为大田栽培、温室栽培等;作物生长又与昆虫、病菌等生物知识相交叉,产生了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问题。各种农业门类均可按一定标准进行纵向、横向的多层次划分。与此相对应,农业科学技术涉及众多门类和学科。这为农业科技图书市场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图书的选题策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虽然农业科技图书本身包含一定的市场定位,但基于以下原因必须对农业科技图书读者群进行细分,使选题策划“小众化”:一是农业涉及面极宽,学科门类众多;二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农民在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转化;三是读者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分流明显;四是一个出版社、一个选题策划者的资源和服务能力有限。农业科技图书读者的划分标准不同于工业图书等读者的划分标准,应主要依据农民和农业的特点进行划分。只有这样,选题策划才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选题策划应根据出版社发展目标和特长以及选题策划者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选题经验,对其中一部分门类和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重点策划。选题策划要有高度的敏感性,要在对农业进行细分的过程中着力研究纵横交叉的结点,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他出版者尚未涉足和薄弱的领域,以抢得先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思路二:把握目标市场的脉搏
农业科技图书不同于大众化图书,选题策划要着眼于小,满足于某一区域、某一领域的需求,策略上是将“小众”市场做精,并以做好一批“小众”市场来超越大众市场。这样就要求编辑把握市场脉搏。
首先可以按文化程度对读者进行划分,如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群体、高中文化群体、高职高专文化群体、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群体,以判断读者接受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人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因此,选题策划应着重于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对于高职高专文化群体,应着重于学术性不强的专业类选题策划。对于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群体的读者,则应着重于学术类选题策划。
其次按专业、职业对读者进行划分,如普通农民、各种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农业科技工作者、高职高专学生、大专院校学生等。随着我国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力度加强,以及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职业培训规模的扩大,将有越来越多的普通农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专业户和现代农业经营者,转型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强烈,购买能力相对较强,既是现实的读者群也是潜在的读者群,应下大力发掘。他们需要的是学术味不浓的实用性专业书籍。对于需求日益扩大的高职高专和各类型职业培训(如“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选题内容应以专业业务与职业行业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现有教材并突出创新,以权威实用为特色,形成一套或多套适合省或区域(如东部温暖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人才培养目标及农业特点的配套教材。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选题策划要抓住两个重心。一个重心是要善于把握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人才对文化的需求的关系,在目前的薄弱环节——精品教材上下功夫;另一个重心是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在目前的薄弱环节——品牌助学读物上下功夫。农业科技工作者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强,选题策划以学术类图书为佳。
再次可按气候和地理位置对读者进行划分。气候和地理位置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子,这也是农业不同于工业、信息技术业的显著特征。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要突出农业区域化的特点,考虑不同区域特点对技术的不同要求。从“全国通用”农业科技图书积压的趋势来看,具有西部干旱区玉米栽培与病虫害防治等区域特色的选题可能更受当地农民和专业户的欢迎。
思路三: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
农业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的开放系统,受社会政治、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人口需求的多重影响,其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国正在奔向小康,人们的社会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在作用于农业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种动态变化是可以把握的。我国在解决人们吃饱穿暖基本需求的时期,重点是发展粮、棉、油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业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在提高人们副食水平的时期,重点是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畜禽养殖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要求,鱼类养殖、特种养殖和海洋渔业及其相关加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对这方面农业科技图书的需求大增。在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时期对木材需求大增,林业人员从采伐森林、保护森林转向大面积种植用材林,需要的是用材林栽培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图书。每一时期、每一阶段的农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良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自1993年起,瞄准人们对肉、蛋、奶需求的急剧增长,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策划出版了“一月通系列”“手册系列”“现代生产系列”“畜牧兽医书库丛书”等畜牧兽医类图书200余种,获得了良好的效益。
思路四:开发城镇市场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转型期,城乡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城镇人口将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文化程度较高,购买能力较强,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潜在需求较大的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加快,城镇居民对生活的品质和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善居住环境的休闲式需求和业余兴趣不断扩张。庭院、阳台种植花草树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养殖观赏鱼、饲养宠物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花草树木、宠物的种类本身也在增加。选题策划时可着重区分出读者群体的休闲式需求和职业化需求。比如,城镇居民为种好花草树木、养好观赏鱼和宠物,需要了解、掌握其种植、养殖技术。但这是一种休闲式需求,因此,选题策划的重点是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型实用书。加之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购买能力较强,更喜欢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美观、彩色印制的实用图书。而城市园林绿化、小区绿化、街道绿化、公路绿化既是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必有更大的发展。这是一种职业化需求,选题策划就应以美化、观赏为特色,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
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积聚,居民的衣、食、住、行结构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其蕴藏的选题策划机会是不可忽视的。例如,居民不但需要鲜活农产品而且需要对其有一定程度加工和配伍,因而鲜活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及其加工、包装的选题策划也将有较大的发掘潜力。
思路五:瞄准新业态的机会
农业的发展过程是人们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利用来满足人类人口增长和社会需求提高的过程,是通过对植物、动物的物种认识由直接向自然界索取变为种植、养殖对象,进而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过程。由此农业的新行业不断产生,农业的结构不断变化。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应将科学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变化、人口增长、自然资源、健康需求与农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脉搏,挖掘农业产业链中的新业态、新实践、新经验,捕捉新动向、新机会,不断开发新选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改造能力不断增强。由此通过对动物、植物的人工培育、利用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社会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昔日的野味和珍品通过人工养殖将成为人们餐桌的佳肴,珍稀保护动物通过人工养殖获取的毛皮可制作成人们的时尚衣着,有毒动物等经人工养殖成为医治人们病痛的药材,名贵的草药等经人工培育从药材扩展为人们保健食品的原料,观赏性花卉经人工栽培成为具有观赏价值和改善人们居住环境的植物。这些改善人们衣食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利于人们健康长寿的特种养殖、种植不断提高着人们的社会需求,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相当一部分将发展成为农业的重要行业。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更多的动植物被人们所认识、所培育、所利用。这些新行业的诞生和发展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蕴藏着大量的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题材。方向决定未来。注重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是农业科技图书选题策划的源泉。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副编审)
参考文献:
[1] 沈银书.农民科技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图书优化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8(6).
[2] 达塔斯·史密斯.图书出版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 冯常虎,崔坚志.农业技术类畅销图书浅析[J].出版发行研究,2005(8).
[4] 苗遂厅.现代出版选题学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