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乐川
摘要:编辑理论流派的形成,已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有中国特色的编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现象。“选择优化”派、“媒介文化缔构”派、“信息智化”派和“中间服务”派构成了编辑学研究最重要的四个理论流派。从编辑理论流派来看编辑学的发展,可以得出两点启示:对编辑概念的重新认识将成为编辑学研究的新话题;贯通各种媒介编辑活动的普通编辑学研究将受到重视。
关键词:编辑理论;流派;编辑观
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编辑学研究在几代学人的钻研努力下取得了重要进步。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学科体系建设,甚或专业建设,都有着长足发展。尤其是,理论建设上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显示了编辑学研究的斐然实绩。最早提出编辑研究存在流派现象的是李立范的《编辑学研究的流派现象》一文。他在该文中提出,“编辑学研究流派的兴起和形成是客观事实”①,并从研究者认识方法的差异出发将其划分为“框架”和“积累”两大流派。他认为,“框架派”以编辑学理论框架建设为主要目标,侧重总体认知的方法。而“积累”派的研究目标侧重于编辑具体工作规律的认知,严格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一文中,丛林将编辑理论派别划分为三种:一是以王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缔构派”,二是以刘光裕先生等为代表的以编辑是出版传播的中介环节为立论基础的“中介服务派”,三是以任定华先生为代表的以“把关人”为立论依据的“信息传播派”。②该文以研究者的观点和立论基础的不同为依据,提出了编辑理论流派划分的主要标准,但又失之过简,既没有深入地总结不同理论流派的具体构成,同时忽略了其他理论流派的存在。除此之外,著名编辑学研究者邵益文先生对编辑理论流派也有过简要划分。他在《关于本世纪头五年编辑学研讨中几个问题的情况简述》一文指出,编辑学理论流派有三个,一个是王振铎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缔构论”,一个是以任定华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派”,一个是以出版业人员和资深编辑为代表的“编辑本体派”。③很明显,邵益文先生试图以研究主体身份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编辑理论流派。且不论这一划分依据科学与否,单就“编辑本体派”这一点而言就存在很多歧义。
由上可知,理论流派已是编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已受到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是,由于认识角度不同,研究者对这些流派的认识和分析并不一致,尤其是对这些流派缺乏科学全面的总结。本文尝试对编辑学理论流派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编辑学研究进行展望。
一、编辑理论流派的划分
笔者认为,编辑理论研究流派的划分,既要注意到研究视角的不同,还要注重编辑观认识的群体性特征,更要抓住他们在编辑概念和编辑本质问题上的不同认识。编辑理论研究有几种编辑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有影响的、核心观点相似的理论体系,那么,编辑理论研究就有几种流派。以此为准,笔者将编辑理论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流派。
一是“选择优化派”。“选择优化派”将编辑本质归纳为选择和优化。在编辑学长达三十多年的论争中,很多研究者都持此观点。如阙道隆先生在《编辑活动的起源和本质特征》一文中认为:“编辑活动是一种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文化活动,因而和著作活动有区别。它不是直接创造文化成果,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例,选择已有的文献资料和世人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以供复制和向社会传播,传播积累文化是它的基本任务,选择加工是它的本质特征。”④在阙道隆先生看来,编辑活动的本质是选择和加工。与此观点相同的研究者,还有张如法先生。他在《选择:编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一文中指出,选择不仅是“宇宙间普通运动规律之一”⑤,也是编辑活动的重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完善是一种普遍的编辑规律”⑥。阙道隆先生认为,编辑活动规律是多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基本规律体现在四个方面:尊重作者创作个性与编者选择把关相统一规律;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编辑活动的内容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相统一规律。由上可见,“选择优化”编辑观,构成了“选择优化”派的理论认识核心。除此之外,刘杲先生、邵益文先生都持此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编辑活动规律认识论。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又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独到性的理论体系,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群体性的特征显示着该理论流派的研究活力。
二是“媒介文化缔构派”。这一流派以河南大学的王振铎先生为代表。早在1988年,他就发表了《文化缔构编辑观》一文,认为编辑活动具有文化缔构的本质属性。⑦之后,他又指出编辑文化缔构的方式是符号建模,文化缔构的目的是进行讯息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他的编辑活动三原理,即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针对学界指出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存在编辑概念“泛化”的问题,王振铎先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他指出,编辑缔构的文化非广义的文化,而是媒介文化。他认为,编辑本质是创造媒介,及由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他在修订版的《编辑学原理论》中说:“编辑,审选设计精神产品,编构传播媒体的文化缔造活动。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指导方针,开发人文资源,策划、组织并取得精神创作品,通过鉴审、优选和编修整合,缔构成文图音像等符号模式,作为传播特定讯息的媒介载体,即为编辑活动。”⑧在分析这一定义时,王振铎先生指出,抓住“审选作品,编构媒体”的内涵即可认知编辑活动的本质。由此可见,他的“文化缔构”编辑观已经发展完善为“媒介文化缔构”编辑观。与王振铎先生的观点相应的研究者,不乏其人。比如王军在《编辑的本质是媒介创构》一文中认为,编辑的本质是创构媒介。他说:“我们之所以说‘媒介创构是编辑本质,就是因为‘媒介创构本质地体现着所有媒介的具体的编辑行为。”⑨何晓林在《编辑学的基本原理是文化变现还是缔构媒介文化》一文中,也高度认同“媒介文化缔构”的编辑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缔构媒介文化的三个规律,即精神生产层面的结构创新律,文化传播层面上的互动传播律和媒体创构层面上的组织整合律。⑩
三是“信息智化派”或信息传播派。最早提出“信息智化”编辑观的,是河南大学的司锡明先生。1988年在《信息智化编辑观》一文中,他首先提出编辑活动的信息智化属性,认为信息智化是“系统地认识编辑活动的特性及其有关问题”的重要视角。在其后的《编辑学通论》一书中,他明确地提出编辑本质属性是信息智化。他说:“从根本上说,编辑是一种知识产品加工的脑力劳动,其工作的对象是物化于载体上的外贮知识,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外载知识的审评、选择、组编和订正。”司锡明先生的“信息智化”编辑观是从信息传播论角度来探讨编辑本质的。与其观点相近的还有任定华先生。他在《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一文中指出,信息、知识这一间接事物是从编辑活动对象——图、文、声、像、数据库——抽象出来的本质概念,编辑活动的本质就是对信息和知识的一系列加工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知识的有序律,二是信息、知识载体的结合律,三是信息、知识的传播律。
四是“中间服务派”。“中间服务派”是丛林对以刘光裕先生为代表的主张编辑是出版的中间环节这一理论流派的称谓。1986年,刘光裕先生在《怎样理解编辑概念》一文中指出,古代编辑和现代编辑概念迥然有别。他认为,“编辑学应该在理论上回答编辑的概念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从编辑的社会关系入手,他明确提出编辑概念应该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二是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三是作为出版的前期工作。以此为基础,他认为编辑活动隶属于出版活动,是出版的中间环节。在分析编辑本质属性时,他指出:“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编辑社会本质的一个方面。它是在人际间利用传播工具的思想文化交往中,作为其中的中间环节,从中发挥导向功能,以限制盲目性。”与此同时,他还认为:“这样,我们又看到了编辑另一方面的社会本质属性,就是在作者和读者间发挥协调关系和节制矛盾的功能,以维系两者的同一性。”一言概之,刘光裕先生的编辑观就是编辑是出版的中间环节。持有与此相近观点的,还有王华良先生。他在《再论编辑活动基本规律》一文中指出,任何一种编辑活动,都必须存在编者、作者和读者这样一种社会关系。他认为,各种编辑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中介本质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换言之,王华良先生和刘光裕先生一致认为,中介才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王华良先生认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就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有关作品的供需关系的调整律。
二、编辑理论流派的评价
编辑理论流派是伴随着三十多年来编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而形成的。研究者对编辑概念或编辑本质的认识,构成了这些编辑理论流派形成的基础。同时,不同研究者往往又有不同的理论资源和问题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着“言为新声”的编辑理论创新发展。如“选择优化”派对编辑本质的认识,更多地是从编辑过程或编辑具体工作来立论的。从编辑本体工作来看,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发稿、校对这编辑“六艺”构成了编辑工作的基本过程。在这一周而复始、环环相扣的过程中,选稿和加工工作又最普遍、最重要,而且在编者和作者的关系中又成为最基本的矛盾,因此被“选择优化”派认为是编辑活动的本质。当然,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也构成了“选择优化派”的重要理论基础。比如,张如法先生对编辑本质的分析,就较多地借鉴运用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论,来分析“选择”在整体编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选择优化派”在编辑学研究初期影响很大。无论是“选择论”,还是“优化论”,都是研究者从编辑主体视角来对编辑工作进行整体审视的。可以说,这一理论流派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发现并有效地拓展了编辑主体论,让人们认识到编辑工作特殊性之一面。
“媒介文化缔构派”是迄今为止编辑理论流派中最为活跃的理论流派。该流派的立论基础是文化学、媒介学和符号学。“文化缔构”编辑观最初是运用波普的“文化学”而从人类精神文化大厦建构的角度来审视编辑活动的根本功用的,认为编辑活动在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这三个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区别于作者单个成品创构的整体缔构作用。之后,王振铎先生又将这一论断完善为缔构媒介文化这一更为具体范畴之内,以回应其他研究者对其观点“泛化”的批评。之所以说这一理论流派最为活跃,是因为其代表人物王振铎先生从未停止对“媒介文化缔构”编辑观的思考。最近几年,他又分别提出编辑活动的“主体间性”特征和“媒介间性”特征,从哲学层面分析编辑活动主体元素之间和编辑活动的客体——媒介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媒介文化缔构派”,在编辑理论界影响深远。虽然编辑本质是缔构媒介这一核心观点还有待探讨,但是就理论体系而言,它是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一个流派。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该理论流派最早从普通编辑学的角度对存在于各种媒介中的编辑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思考,从而开启了普通编辑学研究的先河。
“信息智化派”或信息传播派的主要理论取向是信息论、系统论、知识论和传播学相关理论。这一理论流派的意义在于,拓展了编辑学研究的宏观视野,丰富了编辑活动规律认识的层次。尤其是任定华先生所倡导的确立全息统一论的编辑观,对学界多维确定编辑对象都有着重要启发意义。
由刘光裕先生所开创的“中间服务派”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编辑概念的论争中形成的。该理论流派的理论取向主要是传播学和社会学。代表人物刘光裕和王华良先生对编辑概念的讨论都很有见地。他们提出的古代编辑活动的起源、编辑和出版的关系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学界有关编辑学研究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编辑本质的认识。他们提出的编辑学基本原理,更多地侧重价值论和业务论层面,对于深化当时对编辑社会价值和编辑工作运行机制的认识,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编辑理论发展的展望
新世纪以来,人类编辑实践伴随着创新不止的媒体实践而不断发生着深刻变革。新媒体迅速崛起,数字出版应用日益广泛,网络编辑作为一种新的编辑形态影响日甚。与此同时,不同媒介的互动和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发展现实。在此背景下,此前不同媒介编辑形态泾渭分明的状况不断被打破,并逐渐趋向融合和一体化运行。这些实践状况无疑给编辑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和任务。
一是对编辑概念的重新认识将成为编辑学研究的新话题。编辑学研究存在几种理论流派,就显示着编辑学研究有几种编辑观。编辑概念这一原本编辑学研究最为基本的问题,却最让学界“众说纷纭”。这既是编辑学这一学科年轻的表现,又是编辑学研究的必然现象。因为人类编辑实践的历史悠久绵长,编辑形态丰富多样,且又变动不居。这无疑决定了高度抽象地概括编辑概念是一项艰难复杂的课题。以现实为例,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实践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传统的读者、编者和作者界限分明的编辑关系模式,改变着传统的编辑手段和编辑主体思维。与此同时,传统的编辑形态发生着悄然转型,编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比如,高速运行中的数字网络上的博客出版中有没有编辑活动,备受读者青睐的网络文学出版中有没有编辑活动,拥有巨大市场的网络游戏出版中有没有编辑活动,日益走俏的微博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有没有编辑活动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其中作者和编者的界限又在哪里呢?编辑活动是否又回到了为一些研究者所言称的起始时“编著合一”的状态?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只能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辩证抽象有关编辑概念的认识。在编辑理论流派中形成的有关编辑概念探讨的这一传统,也必将得到延续。
二是贯通各种媒介编辑活动的普通编辑学研究将受到重视。建立普通编辑学,探讨贯通各种媒介编辑活动的编辑基本规律,既是编辑理论流派的一个认识传统,又是编辑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编辑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编辑理论研究流派中不乏致力于普通编辑学研究的学者。“媒介文化缔构派”的代表人物王振铎先生起始立论就以多种媒介的编辑概念为旨归。“选择优化派”的很多研究者虽然在立论时更多地是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但是其对编辑本质的认识却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这些理论认识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对于我们下一步构建普通编辑学有着殊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观现实的编辑实践,学界普遍认为,当代编辑实践中最为耀眼的景观是媒介走向融合,及不同媒介编辑形态的融合。编辑理论有必要回答:媒介为什么走向融合、如何融合,以及不同媒介编辑形态为什么出现交叉一体化和如何交叉一体化运行。与此同时,回答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编辑形态的共同运行规律等问题,都是编辑理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普通编辑学研究的重要范畴。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注释:
① 李立范.编辑学研究的流派现象[J].湖北农学院学报,1993(4): 316.
② 丛林.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编辑学研究述评[J].中国编辑, 2005(3):7.
③ 邵益文.关于本世纪头五年编辑学研讨中几个问题的情况简述[J]. 出版发行研究,2006(7):60-61.
④ 阙道隆.编辑活动的起源和本质特征[J].出版科学,1996年(3): 10.
⑤⑥ 张如发.编辑社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275.
⑦ 王振铎.文化缔构编辑观[J].河南大学学报,1988(3):106- 108.
⑧ 王振铎.编辑学原理论[M].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74.
⑨ 王军.编辑的本质是媒介创构[J].编辑之友,2006年(6):43.
⑩ 何晓林.编辑学的基本原理是文化变现还是缔构媒介文化[J].编辑 之友,2005(6):37-38.
司锡明.信息智化编辑观[J].河南大学学报,1988(2):107.
王振铎,司锡明.编辑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50—51.
任定华.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J].中国编辑,2003(4):9-11.
刘光裕,王华良.编辑学理论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234,240.
王华良.再论编辑活动基本规律[J].编辑学刊,200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