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墓葬演变

2012-04-29 00:44
大自然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遗体墓葬死者

迄今已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墓葬可追溯到13万年前:在以色列的一个洞穴中,在人类骸骨的周围发现了各种陪葬品,其中包括一块野猪的下颌骨。让死者“入土为安”,甚至将其生前使用的物品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葬,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殡葬习俗,藉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尊重。有证据表明,尼安德特人是最早的有意识埋葬死者的原始人,他们用磨制的石头或动物骨头作为工具,挖掘浅浅的墓穴,将死去的同伴埋在里面。在伊拉克、以色列和克罗地亚等地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的墓地。在伊拉克距今5万年的沙尼达尔洞穴墓葬中还发现了花瓣的遗迹,表明尼安德特人在埋葬死者时,用抛撒鲜花的方式来寄托他们对死去同伴的哀伤和尊重,表达他们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里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埋葬死者

为什么在许多文化中都将人类遗体。深埋土壤中?西方文化认为,将死者身体埋葬,可以让死者从生者的视线中消失,减轻人们失去亲人或心爱之人的痛苦。许多文化都相信人是有来世的,埋葬死者是死者拥有来世的—个必要步骤。许多文化还认为土葬死者是对死者的尊重,任由死者暴尸荒野可能使之被食腐动物吃掉,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让死者遗体成为秃鹰食物的我国西藏“天葬”习俗是一个例外,是当地延续了多个世纪的—种丧葬风俗)。人们埋葬死者还因为,尸体腐烂会释放难闻气味,可能危害人类健康,将尸体深埋土壤中则可以防止尸体异味在空气中传播。当然,对于亡魂骚扰生者的恐惧也是人们埋葬死者的—个原因。

土葬的做法通常是先用尸布或寿衣覆裹死者遗体,然后置于棺木中,再葬入土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挡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入侵,延缓尸体分解过程的作用,还可避免洪水或其他自然过程将尸体冲走或暴露在荒野。

土葬被认为开始于大约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人类智人还未从非洲迁移。人类墓地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地面上的土墩、寺庙及地下的洞室等,都被用来存放祖先的遗体。在近代,人们在将死者埋葬到地下后,还要在地面立个碑作为标记,这种习俗流行于几乎每一种现代文化中。

除了土葬,还有其他—些殡葬方式,比如火葬和水葬。火葬如今在一些文化中越来越普遍,印度盛行火葬,火葬在西方世界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在日本则带有强制性。火葬的做法是:将死者遗体放在特殊的焚化炉中焚烧,身体的大部分被烧毁,变成骨灰。与传统殡葬方式相比,火化遗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死者可以在生前选择死后将骨灰撒在某个地方,或将骨灰保留在家里、埋在地下、放在骨灰安置所里。如果家人愿意,现有技术还可将死者骨灰制成一枚宝石,与人造钻石十分相似。水葬是将遗体葬在大海或其他大型水体中,有的用棺木,有的则不用。由于如今有不少人选择在死后将骨灰撒人大海中,专门提供这类收费服务的商业机构也应运而生。

在一些古老文化中,流行采取香油涂抹尸体等防腐手段将死者遗体木乃伊化,使之长期保存,木乃伊化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延缓尸体腐烂的过程。还有一些古老文化将盛放死者遗体的棺枢悬挂在悬崖边上,称之为“悬棺”,比如在中同和菲律宾的一些地区就曾经流行过这种丧葬方法。

人体冷冻往往被错误地认为是替代安葬的一种方法,事实上这是对遗体进行长期保存的一种方式。人体冷冻技术的支持者希望,有一天,当人类科技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时,这些冷冻者能够重新复活。

在许多丧葬习俗中,死者家人会给死者穿上最好的衣服或专门制作的寿衣,还要为死者进行一番梳妆打扮,以展现其最美好的一面。死者生前喜欢的一些个人物品如首饰、照片等,也会作为随葬品与死者一起埋入地下,目的是让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可以继续享用。考古学家往往根据发现的陪葬物品如衣物等,来判断死者生前的身份和生存年代。有些丧葬习俗中要为死者进行隆重而繁琐的仪式,有的则力求简单实用。

不同文化对于遗体的摆放姿势有不同的做法。在许多文化中,死者都是仰面平躺埋葬的,面朝下埋葬被认为是对死者明显的不敬。但是,在某些文化中,死者是面朝下俯卧埋葬的,甚至还有一些文化会将死者的身体摆成弯曲的姿势,如将死者双腿弯曲,将死者双臂弯折放在胸前,某些古代社会的勇士甚至被以直立姿势埋葬。在伊斯兰教的习俗中,会让死者面向伊斯兰圣城麦加。在许多文化中,即使在无法埋葬死者的情况下,也会将死者摆成一个适当的姿势,以示对死者的尊重。

在基督教的殓葬习俗中,人们将死者的双腿拉直,双臂放平或折起放在胸前,合上死者的眼睑和嘴巴,通常会让死者呈仰卧式,东西方向,头在西,脚在东,这种安排与基督教教堂的布局相吻合。不过,在许多基督教传统中,在殡葬牧师等神职人员时,死者所埋的方向是相反的。

对于人类来说,头朝下、脚朝上颠倒的姿势肯定是很不舒服的,因此以此种姿势埋葬死者的做法极不寻常,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在一些文化中,自杀者和杀人者会被头脚颠倒埋葬,作为对其死后的惩罚,死者还可能被埋葬在十字路口,意在阻止亡灵对生者的骚扰。

非洲裔奴隶死后,人们会用布包裹其遗体,将其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并在手上放一块金属板,这样做是为了阻止亡灵返回家中。为了安抚亡灵,通常还会将死者个人的所有物品一起埋葬。尸体放入后,棺木立即被钉住,或人抬或车载运往墓地。死者头东脚西,以这种方向摆放是为了让其无需转身就能听到天使加百利的召唤。在圣经文化中,加百利的召唤来自于东方太阳升起的方向。

墓碑

在选择丧葬地点这个问题上,人们除了卫生和其他一些实际考虑外,往往还会有宗教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考虑。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因为害怕被鬼魂缠身,会将死者埋葬在远离生者的地方。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则将死者埋葬在家人住所附近,以便于家人和后代祭奠。

在一些宗教文化中,会将某个特定地点作为埋葬死者的墓地,如基督教传统认为基督徒必须葬在“圣地”,通常以公墓的形式存在,公墓通常在教会或教堂的附近。

在18、19世纪的北美,富裕农场主普遍拥有私人家族墓地,许多名人被埋在各自家族的私人墓地里。许多家族墓地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废弃,有的被盗被毁,有的被植物覆盖,直到被人们偶然发现。

墓碑上通常刻有死者的姓名或生平事迹,这是人们纪念死者的一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死者的某种形式的永生,尤其是一些名人墓前的墓碑上的不朽铭文,对于后世的系谱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墓碑是一种持久性的标记,能让人们记住埋在地下的是何人,而无标记的坟墓大多是无主荒坟。历史上,罗马教皇福尔摩苏斯的继任者史提芬六世上台后,福尔摩苏斯的尸骨被掘出并审判,最终扔进了台伯河。

有些坟墓虽然没有墓碑,但人们会在埋葬地点留下某种隐秘的标记,如简单的十字架、步枪、头盔、剑或盾、一堆石头等。这可能发生在死者身份暂时

不可为^所知的情况下。

许多国家都在著名景点埋葬一些在战争中牺牲的无名战士,或建立英雄纪念碑,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如英国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法国的凯旋门、加拿大渥太华的战争纪念碑、澳大利亚堪培拉的战争纪念馆、新西兰惠灵顿的无名战士墓、美国阿灵顿国家公墓中的无名战士墓,等等。

不具名墓葬在某些文化中十分普遍,如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43%的墓葬都未立墓碑。罗马天主教会认为匿名墓葬反映了人们对上帝信仰的淡化,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与立墓碑的代价越来越高昂,以及德国人孤独的生活方式有关。

在极少数情况下,知名人物可能在不加任何标志的情况下被埋葬,也许是为了避免死者尸体遭遇亵渎、坟墓被盗或被破坏等行为,特别是一些臭名昭著的人物。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避免墓葬地成为旅游景点或朝拜圣地,人们会将死者埋葬在某个秘密地点,或在墓碑上署假名,或干脆留下元字墓碑。例如,迪斯尼公司创始人之一、著名电影制作人沃尔特·迪斯尼的遗体被火化后,骨灰埋葬在美国加州森林草坪纪念公园公墓里的一个隐秘的地方。在这座公墓里还有其他一些名人的墓地,例如以“硬汉”闻名的美国男演员汉弗莱·鲍嘉,美国女星玛丽·皮克福德,以及被誉为世界“流行音乐之王”的迈克尔·杰克逊等,他们的墓葬都在公众无法进入的隐秘僻静处。此外,在公墓里拍摄的照片不允许被公布出来,公墓工作人员通常会拒绝透露埋葬名人遗体的确切位置。

集体墓葬

在有的情况下,夫妻或家族成员会被埋在一处,他们的棺柩或骨灰瓮并排摆放在墓穴里。集体墓葬则是将许多遗体埋葬在地下同一个墓穴中。在历史上发生的许多种族灭绝事件中,大批受害者被埋在一个大坑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大规模埋葬尸体是处理人类遗骸唯一可行的手段,比如因大规模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行为、流行病肆虐以及重大事故等造成的大批人员伤亡。由于现代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这样的做法已不太常见。

在一些国家,在战斗中被击沉的海军舰艇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集体坟墓,例如美国海军声明,这类沉船为海军士兵的集体墓葬,禁止对他们的遗体进行发掘,而代之以其他纪念方式,如由潜水员或潜水艇将纪念沉船和船员的牌匾留在沉船上,或邀请阵亡将士家庭成员参加纪念仪式。

一些大规模战争的战场也可能成为集体墓穴,例如凡尔登战役的战场之下就埋葬了参战双方13万士兵的骨灰瓮。

犹太教一般不允许在一座坟墓中埋葬多具遗体,一个例外是耶路撒冷一个军事墓地中的“兄弟墓”——墓穴中埋葬着两名士兵,他们的尸体和坦克的残骸熔融在了一起,无法分开,所以他们的遗体连同坦克的一部分一起被埋葬在了同一座坟墓里。

尸体发掘

将已经埋葬的尸体重新挖出来,被称之为“尸体发掘”,在大部分文化中都被视为悖理逆天的做法,是对死者的亵渎,是一种禁忌,但在一些例外情况下被允许。

在一些文化中,如中国台湾和越南,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在把死者埋在地下数年后,将遗骨挖出,清洗晾干,然后再做处理。台湾的做法是把遗骨放置在一个陶瓮中,称之为“拣骨”;越南的做法是把遗骨放置在一个较小的棺木里带回家,称之为“挖骨头”。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仪式,死者后代如果不履行这个仪式,就会被视为“不孝”。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中国香港,根据有关规定,由政府经营的墓地里的墓葬在埋下六年后要重新挖出,遗体或进行火化或重新安葬在骨灰盒里,无人认领的墓葬中挖掘出来的尸骨由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进行火化处理。私人经营的墓地则可允许永久埋葬。

有时人们把遗体发掘出来是为了将其重新埋葬在一个更合适的地方,例如重新埋葬战争中失踪士兵的遗骸。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遗体在叶卡捷琳堡附近的无名墓地被发现后,被挖出移葬到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中。

在比较罕有的情况下,为了破解某些历史之谜,一些名人的墓穴有可能被重新发掘,许多古埃及木乃伊也被发掘出来供科学研究和公众参观。

通常情况下,发掘尸体会遭遇一些禁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不同殡葬文化的差异甚至可能导致冲突。比如,美国一些建筑公司常会与美国当地一些想要保留祖先墓地的土著发生冲突,后者因自己祖先的安宁受到骚扰而倍感愤怒。

绿色殡葬

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表明,如今有超过70%的受访者选择绿色殡葬。绿色殡葬即绿色环保的殡葬方式,也被称为自然墓葬、生态埋葬,于20世纪80年代末始于英国,是对墓地占据了太多有限土地资源作出的反应。绿色殡葬有多种方式,但其主要特征是所用的材料都是生物降解材料。比如,以无毒的冷藏或冷冻干燥方法取代防腐液,棺木或骨灰盒所用材料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林木,寿衣材料选择棉、丝或亚麻织物等天然材料。一些敢为先驱者的人还选择用纸板或柳条做成的棺木。例如,有一种被称为“生态荚”的独木舟形棺木,由100%可生物降解材料制作而成,有两种大小规格和多种颜色供选择,其价格只有几千美元。

绿色殡葬拥有多种好处,不仅可以免除有毒防腐液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节省大量的金属、木材和混凝土。目前在英国大约有200座绿色公墓。

绿色公墓的墓葬安排较为紧凑,这有利于土壤保护和土地的充分利用,人们往往在墓前种一些当地的树种作为墓碑标记,一些天然墓地甚至提供以GPS为标记的墓穴。

如果有人觉得躺在棺木中最终化为尘土的结局太缺乏想象力,不妨看看下面一些有趣的设想。

人体遗骸大多是由碳组成的,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是由碳构成的呢?铅笔(石墨)和钻石。从理论上讲,骨灰可以变成铅笔,也可以变成钻石。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骨灰可变成240支铅笔,每一支铅笔上都可刻上逝者的名字,放在—个有内置卷笔刀的铅笔盒里。

如果对“转生”为一盒铅笔的设想不感兴趣,那么还有一个选择:将骨灰交给美国伊利诺伊州的LifeCem公司,在18个星期的时间内,通过高温高压处理,骨灰将被转变成为一枚一克拉的钻石。

还可选择死后在海底成为一座有纪念意义的珊瑚礁,这是—种全新的殡葬理念。—个名叫“永恒珊瑚礁”的公司可将死者火葬后的骨灰与混凝土混合在一起,制成—个人工渔礁。该公司甚至还能为人们的宠物提供这类服务,让它们死后仍然能够陪伴在热爱它们的主人身旁。

对于不愿意选择火葬的人来说,还有其他一些异想天开的方式可供考虑,有的目前只是一些概念,有的已切实可行了。瑞典一位女生态学家提出了一种代替土葬和火葬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遗体处理方式:将遗体冷冻干燥后粉碎为粉末,重归大地,用来增强土壤肥力。她认为火葬与土葬都存在许多环境隐患,据她估算,需要约50升汽油才能将一具遗体化成灰烬,与此同时还会向大气中

散发有毒的化学物质,比如补牙填料中散发出来的水银蒸气,以及其他致癌物质。她提出的“大地孕育了人类,人类应该重返大地”的观点已赢得了瑞典教会的普遍赞同。

有专家曾用死牛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试验:先将死牛在196~C的液氮中冷冻处理,经过超声波粉碎和真空脱水后,留下含水量只有1%的卫生而无味的粉末(一头80千克重的死牛最后将成为20千克重的粉末),然后置于可生物降解的揎木之中,浅土掩埋。据估计,这一冷冻干燥处理遗体的方法的费用与火化费用相仿。

还有一种新的尸体处理方式,被称之为碱性水解,即将遗体放在盛有碱液的钢瓶中进行溶解处理,钢瓶内温度达149℃,每平方厘米压力达42千克力。这一处理工艺目前尚未实际应用于殡仪服务,但已经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兴趣。

一个激进的设想是用死后人体的能量充电,这一涉及到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想法是绿色殡葬“来世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人体内脂肪占到约15%,通过身体活动和身体散发的热量,人体每天可产生约11000瓦特时的能量。如果这些能量可以100%地转化为电能,那么你只要随便走走,就能产生大约163瓦特的电力,甚至在你睡觉时也不会停止“发电”,在睡眠中也可产生大约81瓦特的电能。那么人体在死亡之后还能发电吗?回答是:当然能。

尼古拉二世全家灭门之谜

这是20世纪最大的谜团之一。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最后命运之真相引起了诸多揣测,并在西方流行着多种版本的“真假公主”故事。

俄罗斯末代罗曼诺夫王朝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被推翻,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被流放到叶卡捷琳堡。1918年7月17日清晨,尼古拉二世和妻子-,亚历山德拉,女儿阿纳斯塔西娅、塔蒂亚娜、奥尔加和玛丽亚,儿子阿列克谢,以及四个随从一起被杀。由于刑是在乌拉尔山脉的叶卡捷琳堡秘密进行的,灭门事件的真相一直迷雾重重。

1978年,一位对尼古拉二世全家灭门真相很感兴趣的地质学家,找到了当年的行刑队队长一一位已退休的海军将军,后者长期秘密收藏着一份1920年行刑报告的副本。该报告中提到,行刑后,尸体被抛进城外一个废弃的矿井中,又因担心当地人走漏风声,被转移到别处,泼洒腐蚀性酸剂后埋在一座集体墓穴中。报告还说,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尸体在转移途中被另埋他处。

正是根据这份行刑报告所记下的确切方位,这位地质学家找到了一座集体墓葬,并带走了挖到的两块头骨。这一发掘结果直到L989年才被公布。1991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对这座集体墓葬进行了挖掘,一共挖到900多块骨骸,法医将其拼凑成五女三男,与报告中所说的少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情况正好吻合。

1992年,为了进一步确认发现于集体墓葬中的死者遗骸的身份,俄罗斯科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伊凡诺夫将部分骨骸带到英国,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基尔合作,利用DNA检测技术,将发掘出的部分骨骸的DNA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沙皇皇后的亲姐妹的曾外孙)的DNA进行比对,确认了皇后与三个公主的身份;而尼古拉二世的身份,则是与其早已去世的弟弟的DNA进行比对后确认的。

1998年,尼古拉二世一家被重新安葬在圣彼得堡大教堂,虽然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对这些遗体是否确属沙皇家族存有疑虑。

那份行刑报告说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尸体在转移途中被埋了,那么他们是谁呢?对这个问题出现了争议:俄国卫生部法医认为是沙皇的继承人阿列克谢王子和玛丽亚公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法医则认为是阿列克谢王子和安娜斯塔西娅公主。

由于人们在叶卡捷琳堡郊区反复搜寻发掘,始终没有找到尼古拉二世两个失踪孩子的遗体,于是有人猜测:或许尼古拉二世的—个或两个孩子幸存了下来?

在西方,长期以来流传着16岁的俄国末代公主安娜斯塔西娅死里逃生的故事,而且在几十年中先后有几十名女子自称是劫后余生的俄国末代公主,不过其中大多数很快被证明是假冒者。一个名叫安娜·安德森的假冒者演技十分逼真,令世人多年来难辨真假。这位“末代公主”叙述了一个传奇般的“逃生故事”:在她和家人被流放到叶卡捷琳堡时,一名特工爱上了她,将她救出并一起逃到罗马尼亚,特工后被人杀死,她则移居美国。安娜-安德森于1984年死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市,在她的墓碑上刻的名字是“安娜斯塔西娅”。据说她说出了许多只有皇室成员才可能知道的秘闻。

在安娜·安德森死后,人们将她做手术时留在美国一家医院的小肠组织样本,与末代沙皇的皇后及其他子女的DNA样本进行比较,证实她是—个假冒货。这位“公主”实际上出生于波兰一个穷苦家庭。

“真假公主”的故事流传了多年,直到2007年,一个名叫谢尔盖的建筑工人发现了一个被荨麻覆盖的墓穴,故事得以结尾。

谢尔盖是寻找罗曼诺夫家族失踪成员遗骸的业余历史考察团成员之一,当时他正在一片白桦林中搜索,突然触碰到一个硬东西,然后听到吱嘎一声。他想他可能碰到了地下的骸骨,于是叫来朋友一起挖掘。他们挖出一块骨盆碎片和一块孩子头骨碎片。

发现骨骸的地方距离1918年挖出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遗骸的集体墓葬只有70米远。俄罗斯考古学家证实,骨骸分别属于一个10~13岁的男孩和一个18~23岁的女子,被推断为阿列克谢王子和玛丽亚公主。为此,俄罗斯一家媒体还在报纸头版上公布了1913年时拍摄的13岁的阿列克谢王子和他的姐姐在湖边划船的黑白照片。在这张照片上,身穿水手服的阿列克谢看上去神色黯然。

之后,世界上有三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共同帮助确认了阿列克谢王子和玛丽亚公主的身份。他们利用线粒体DNA(mtDNA)检测技术对新发现的骨骸进行检测,并与1991年检测的DNA物质进行比对,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2007年发现的两具遗骸正是罗曼诺夫家族的两个不知所踪的孩子的遗骸。也就是说,他们遭受了和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同样的命运。

至此,尼古拉二世全家灭门之谜最终破解:尼古拉二世一家在当年全部死亡,无一幸免。

他们为何被埋在十字路口?

在一些文化里,被处死的罪犯和自杀者的尸体通常会被埋葬在与十字架形状相同的十字路口。这是为什么?一种解释是,人们不愿将这些非正常死亡者和其他人埋在一起,所以选择十字路口作为他们的埋葬之地。另—种解释是,古代日耳曼人往往在十字路口建立他们的祭坛,用俘虏和罪犯献祭是祭奠仪式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后来就被用作刑场。在引入基督教后,被处死的罪犯和自杀者往往都于晚上被埋葬于十字路口,以达到尽可能同化异教徒埋葬习俗的目的。十字路口作为行刑之地的一个例子是伦敦著名的泰伯恩行刑场,为旧时英国伦敦的刑场。

将自杀者埋葬在十字路口还与一些迷信说法有关。在一些民间传说中,自杀者往往会变成僵尸如吸血鬼,若将他们埋在十字路口,他们变成僵尸之后其能力会大大地受到限制,对生前亲朋好友的危害也将大为减轻。

猜你喜欢
遗体墓葬死者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ORGANIZED GIVING
墓葬中的女人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HCN4、Cx43在电击死者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