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阈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2012-04-29 04:10胡晶君
高教探索 2012年3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职业指导构建

胡晶君

摘 要: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四种积极的心理要素。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资本投入和开发,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心理资本理论为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多维的职业生涯实现体系,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成长力量,认识“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什么”,实现“从现实之我向可能之我的转变”,从而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构建

近年来,美国管理学会前主席路桑斯(FredLuthans)教授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思考框架,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的研究。[1]心理资本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借鉴心理资本研究的新进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从心理资本开发的角度建立职业指导的新体系,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构成

2004年,路桑斯教授等人提出了“心理资本”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一般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2]。心理资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强调个人的优点、力量和积极性,而不是纠错与试误;二是心理资本是一种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三是心理资本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不同于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和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心理资本位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两者之上;四是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投入和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3]

路桑斯教授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四种积极的心理要素。其具体表现为:第一,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心。第二,乐观是一种解释风格或归因风格,它是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第三,希望是对目标锲而不舍,为获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第四,坚韧性是指当身处逆境,面对创伤、威胁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甚至从积极事件以及与日俱增的责任压力中迅速复原,直至取得成功。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非常缺乏职业规划,学生的就业稳定性较差,不少高职院校还出现了“高就业率下的低满意度”的尴尬现象。[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必在乎你是谁——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将“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两个概念等同的误区,其工作的出发点是“如何帮学生找一份工作”,将职业指导工作停留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传达就业政策和提供面试技巧指导的层次上,忽视“帮学生找到的工作”与毕业生个人的匹配度,忽视毕业生的个性特征与发展需求。其结果是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定位不明确,择业期望高,容易在就业过程中碰壁,自信心受到打击。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频繁跳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缺乏客观的评价和合理的规划,茫然无措,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消极悲观,容易把失败归因于自身,自我效能感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社会让你成为什么——职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陈旧零碎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局限于传统大班上课的理论讲授、讲座或者报告,告诉学生的是社会残酷的现实“让你成为什么”,教给学生的是教条式的如何解决现在的就业问题,不能为学生提供以就业能力提升为中心的教育,未能帮助学生学会了解不断变化的职业内容、职业环境、职业要求,以及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获取就业机会。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无法正确看待迅速变化的社会,缺乏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客观认识和评估,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应对,更难以持之以恒的去实现个人目标,遇到挫折时,无法积极面对,容易被挫折打垮,耐受能力差,缺乏坚韧性。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未能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许多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其自我效能感、乐观素质、希望水平都很低,坚韧性也不够,影响了其顺利就业。

三、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角度,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可关注和着眼于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力量的提升。通过构建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发和投入,发掘学生的优点和成长力量,使其认识“我是谁”以及“我想成为什么”,实现“从现实之我向可能之我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一)我是谁和我想成为什么——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在心理资本的心理要素中,希望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预期。开发个人希望的方法是确定具体的、有挑战性的个人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途径以及制定消除障碍的计划。通过制定可以管理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享受实现目标的乐趣,并提前确定备选的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实施计划,做好各种准备去面对和解决阻碍实施目标的困难和障碍,愿意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最初的目标。[5]职业生涯设计在国外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提升其希望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在新生入学之后,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部门应尽早为所有新生提供科学的测评服务,并帮助学生科学分析其测评结果,让学生清楚客观地认识“我是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动机需求、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倾向。通过入学的专业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形势及前景,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素质要求,指导学生根据测评结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意向——“我想成为什么”,制定操作性强的短、中、长期职业发展目标,以及相应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计划,充分考虑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指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目标和实施方案。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特点十分突出,所以要求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者必须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督促学生实施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计划,及时帮助其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通过让高职院校的学生设计目标、制定计划,激发自我潜能,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目标,让学生增强心理上的满意度,体验到生活的目的感和意义感,体验希望的实现感,提升希望水平。

(二)现实之我向可能之我的转变——多维的职业生涯实现体系

在学生客观了解“我是谁”,明确“我想成为什么”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为学生实现“现实之我向可能之我的转变”提供各种条件。

1. 全面化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在心理资本的研究中,开发乐观的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宽容过去,即学会重新组织和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错误和挫折;欣赏现在,即感激和满足于当前生活中积极的一面;把握未来,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即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视为发展和取得进步的机会,并采取积极、欢迎的和自信的态度来应对。[6]

宽容过去。在建立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为中心,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就业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增强信心、乐观等情绪,教会学生宽容过去,笑对未来。

欣赏现在。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学会客观看待就业形势,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发展观,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学会先就业再择业。高职院校还要及时为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和思想冲突的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

把握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指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的规划,并指导学生逐步实现目标。高职院校要未雨绸缪,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通过全面化的职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乐观的看待就业形势,勇于接受暂时遇到的就业困境,对自己充满自信,增强学生应对现实、计划未来的能力,从而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2. 实践化的职业指导训练体系

职业指导工作的落实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指导,更需要实践上的练习。通过职业指导的实习实践,开发自身的一切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克服困难,实现计划。有了成功的体验之后,自我效能水平更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态会更加明显。

路桑斯教授等人认为,自我效能高的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开发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主要包括:让被开发者体验成功,即积累成功经验或实现绩效目标,这是开发自我效能感和自信的最有效方法;观察或观摩与自己背景和情形相似的人的持续努力后的成功;社会说服,即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等。[7]

体验成功,实现绩效。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仿真训练和专业技能竞赛;在校外建立实习见习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和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行业场景中学习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检验成效。通过开展专业实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缩短学生的入职适应期,加深学生对职业和用人单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应对就业压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榜样模仿,社会说服。邀请优秀校友举办报告会,介绍个人成长的经验体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创造欲。邀请行业专家或成功人士为学生举办讲座或举行座谈会,对学生进行观念指导、规划指导、择业指导、创业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3. 多元化的职业指导保障体系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开发学生坚韧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参考两个策略: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的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和过程中心策略(聚集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危机因素的需要)。建立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为学生提升坚韧性水平创造条件。坚韧性的提高则意味着个体的成长、健康和幸福。[8]

首先,建立协调高效的职业指导工作机制,实行“一把手”工程,形成学院领导、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各系部领导层层负责,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工作机制。其次,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是职业指导水平的关键,把“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纳入到就业指导的队伍中来。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培训,定期组织社会考察、市场调研等活动,使其保持与市场的密切联系。还要聘请校外的职业指导专家、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人才交流中心负责人等作为职业指导队伍的重要补充。再次,建立立体化的职业指导信息网络。建成集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就业指导、生涯设计、心理咨询、企业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就业信息网的功能,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最后,建立全方位的职业指导社会支持体系。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应整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的资源,形成互动多维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

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减少了可能增加的对学生就业不利的因素,从机制、人员等多方面聚集能量,使其能切实享受到职业指导的效果,提升职业能力,有足够的心理能力面对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困难,顺利实现就业。

通过以上途径,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坚韧性四种积极的心理要素都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其心理资本的水平将得到提升。心理资本的有效开发将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乐观面对就业形势,主动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在就业竞争中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2][5][6][7][8]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3):482-487.

[3]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32-39.

[4]周海涛.强化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0-71.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职业指导构建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