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灾后重建伟大实践的创新之作

2012-04-29 03:03张克俊
社会科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生四川有机

张克俊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巨大损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有力支持下,在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科学组织下,在灾区人民的艰苦努力下,四川不仅创造了抗震救灾的奇迹,而且实现了灾后重建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重大胜利,四川在危难中奋发崛起,从“原地起立”到“发展起跳”,书写了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

对于灾后重建这样一个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困难最多的浩大工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力量?确立的是什么战略方针?采取的是什么模式?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和提炼?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一书在灾后重建三周年之际出版,正好适应了现实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型重建:灾后崛起的四川模式》一书研究视野开阔、结构体系完整、写作思路清晰、逻辑主线严密、观点明确精练、内容丰富多彩、论述充分有力、资料丰富详尽,是一本具有很高理论性、战略性、实践性、综合性的重大优秀成果,集中了省社科院所有科研骨干的集体智慧,是发挥多学科优势联合攻关出精品的成功典范,其主要建树和贡献在于全面、系统、深入地总结了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

该书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特点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灾后重建四川模式的基本内涵就是“发展型重建”。这种发展型重建就是“四川人民在中央和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举国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危难崛起,化危为机,立足发展,实现全面跨越的发展型重建过程”,其实质在于变“先恢复、后发展”的常规性梯次重建为“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这种发展型重建就是通过“六个”有机结合,即功能恢复与赶超跨越的有机结合、民生工程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重建质量与重建速度的有机结合、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的有机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超常发展。这些论述就抓住了这次灾后重建的精髓和本质特征。

该书认为:四川模式的根本基础是“制度优势、坚强领导”,指导思想是“民生优先、科学发展”,基本目标是“跨越发展、重建和谐”,依托力量是“自力更生、八方支援”,动力支撑是“资源整合、要素保障”,体制保障是“民主监督、全程考核”,这些方面就构成了四川模式的核心构架,形成了四川模式的有力支撑。

该书认为灾后重建四川模式的基本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实现和谐重建;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组织,实现有序重建;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实现统筹重建;坚持因地制宜、模式多样,实现务实重建;坚持整合资源、机制创新,实现高效重建;坚持立法定规、公平正义,实现依法重建;坚持监督管理、群众参与,实现廉洁重建。这“七个重建”高度概括和总结出了灾后重建四川模式的实践升华。

为了更深入地阐述和论证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该书除了在上篇对四川模式进行总体论述外,还在中、下篇分别从民生重建、产业重建、生态修复、文化重建以及科学规划、对口支援、政治保障、社会参与、依法重建、舆论支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由此构成了发展性重建四川模式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增强了该书的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

总之,该书是一本至今为止有关灾后重建研究中最有广度、最有厚度、最有价值的精品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一定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

(责任编辑:王 逸)

猜你喜欢
民生四川有机
A gift I treasure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