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
《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在时代大变革中,紧紧抓住人们对新闻媒体需求多样化这一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扩大报纸影响力,努力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党委的喉舌功能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了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效益齐头并进。经过10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柴达木日报》由创办时期的周一小报发展为今天的周六大报,并逐步显现出了自己的办报思路、模式和特色。但是,与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柴达木日报》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方面也出现了发展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增强《柴达木日报》的可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已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柴达木日报》的影响力现状
(一)竞争实力不强。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电子媒体日益成为新闻传播业的主流,特别是电视已经将报道的深度和生动的画面两大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在竞争中的新优势。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各大报刊也纷纷寻找同市场的结合点,迅速改变固有的办报模式,晨报、晚报、都市报等各种报刊模式相继崛起,各种生活、服务类报刊纷纷显现。《柴达木日报》作为西北欠发达省份的地方党报,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几乎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在争抢市场、争抢读者中始终处于劣势。
(二)技术力量薄弱。海西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柴达木报(蒙文版)》虽然已于1987年10月成立,但多年来每周只发行一期,由于篇幅太小,主要内容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州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为主。2002年年初,州委决定创办《柴达木报(汉文版)》,每周一期,采编人员只有3人。2010年8月,《柴达木报(汉文版)》更名为《柴达木日报》,经过几个月的探索,2011年1月1日起,《柴达木日报》正式改为周六大报,但是工作人员只增加了7人,而且大多是通过公益性岗位形式招录,学历层次低,专业不对口,而且素质也参差不齐,存在着办报时间短、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匮乏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报纸质量的提高。
(三)创新力度不够。作为地方党报,宣传贯彻地方党委的方针政策,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新闻报道工作,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这是地市党报必须履行的职责。但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创新办报理念和报道内容,深入研究找准“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的新闻切入点,主要报道的是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较多,有思想、有深度的专题报道过少,灌输式、唯上式的报道方式时不时在各个版面出现,有意无意地拉开了报纸与普通读者的距离。这与原本通过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四个发展”的良好意愿背道而驰,从而降低了报纸的可读性,造成报纸资源的浪费。
(四)新闻来源欠缺。海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常住人口不到40万,新闻资源相对于日报来说比较欠缺,特别是节假日前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信息极少,造成新闻资源尤其匮乏,组版信息来源大多以与节日群众生活相关的小常识为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编辑漫无目的找稿件、凑版面的现象,既影响了党报的权威性,又削弱了可读性。另一方面,海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加之报社经费不足,记者大多出入机关找新闻,深入基层少,深入群众少,群众喜闻乐见的稿件少,无形中降低了报纸质量和可读性。同时,由于交通不便,有个别乡镇可能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收到一次报纸,大大降低了报纸的时效性。
二、增强《柴达木日报》可读性的思考建议
(一)找准结合点,突出做好“硬新闻软着陆”
《柴达木日报》作为海西州委机关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州委的重大决策,积极发挥喉舌作用,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州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是《柴达木日报》的政治方向和基本职能,不能有丝毫改变,否则就回影响党报的权威性。因此,我们要创新观念,改变新闻采编的视角,找准政治新闻与老百姓关注的结合点,切实增强报纸的可读性。首先,要改变党报千人一面的感觉。党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大多采用刊发党政领导活动、会议、讲话,甚至在版面安排、标题制作、报道形式、语言使用等方面也形成了固定模式,逐渐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趣味性较差。让读者满意,增强可读性,其实就是打破这种千人一面的办报形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反映老百姓所关心的内容,尤其是党的方针、政策、举措等等。其次,要改变消息的釆编方式。党政政策信息既是党报的重要新闻来源,也是老百信关注的焦点,党报找准时政新闻的上下结合点,做足做活这篇大文章,让“硬新闻软着陆”,真正架起党委、政府与干部群众沟通的桥梁。一些政务活动信息看似远离群众,其实与读者联系紧密,一些新政策、重要信息更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不断改进写作方式,从群众感兴趣的角度采编政策性强的新闻,势必会受到双重效果。比如:“数字加观点”是党报经济报道的代名词,成为领导机关、主管部门的政绩榜,与普通老百姓相距甚远。但是,经济生活源于群众生活,如果从群众身边的事说起,用小事情阐述大道理,反映大主题,群众则更容易接受。
(二)关注民生热点,突出体现亲民意识
《柴达木日报》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沟通。直面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为读者解疑释惑,正面引导舆论。但是如果不注意群众每天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多种多样的需求,报纸的服务就不完全,或者说根本服务不好。一要关注不同阶层群众的新闻需求。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读报的需求不仅仅是了解政策、接受教育,更多是想解决实际问题,在读报中获得工作、生活、学习等实际需要的各种信息。比如:城镇读者可能想通过读报更多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更加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医疗保障、子女就学、交通通信、股市行情、婚恋求职、家电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农村读者可能更多想关注科技文化下乡、进城务工、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趋势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要结合海西不同阶层群众的不同需求,在不同时期开辟不同的栏目,为他们提供又快又准的信息服务。二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要开设读者热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社情民意,让读者在倾诉平台上感到可亲可近。要真诚参与群众生活,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来公开讨论,双向交流,缩短交流距离,让读者在参与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形成理解和共识,从而达到引导舆论,提升党报影响力和亲和力的目的。三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要通过通讯员、评报员、读者市场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读者市场评价系统,感知读者的阅读兴趣走势,及时调整办报思路,迅速把读者的意见建议融入到办报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努力实现权威性、指导性与服务性、可读性相结合,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向结合,真正把《柴达木日报》办成群众家门口的报纸。
(三)改进采编方式,突出版面结构的合理性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报业市场,地方党报同样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问题,需要同时接受读者和市场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合理设计版面结构,优化报纸内容结构、发行结构、广告结构,既发挥好地方党报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也做到让领导满意、让老百姓满意、让广告客户满意。要在保证报纸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确定最佳发行量、最佳版数及最佳广告价格体系,以达到版值和利润的最大化,从传统的报纸经营向经营报纸理念转变。坚持差异化办报的竞争理念,注重在版面质量的稳定性、创新力,内容结构的合理性、针对性、影响力等方面做足文章,既有效避免了内耗,又彰显了报纸的主流特质。要借鉴现代化媒体运作的特点,通过报纸改版转变观念,由单纯的办报到“经营”报纸,确立以版面为中心、编采经营良性互动的运作模式,实现以报纸内容为中心,编委会对报纸质量的全程进行有效监控。要打破过去按照行业“划口”的限制,设置综合、专题、民生等采访部,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新闻资源。同时,要加强对“新闻追踪”、“新闻连载”等栏目的培育,一旦抓住一个好的新闻资源后,在思想理论的深度上注重挖掘,在鲜明的特色上独居匠心,在提高宣传艺术和效果上苦心经营,在报道视角、取材等方面力求与众不同,在新闻提炼、新闻概括、新闻加工上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千方百计增强新闻的吸引力、震撼力和感召力,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要实现策划、选题、版面落实、质量考核“一条龙”式的有效衔接,为提高报纸质量提供制度保障。要通过改版,全面整合报社采访、编辑、经营、技术、行政等各个环节,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十分合理的采编、经营队伍。要通过广告的内部整合,统一标准,摒弃低价操作、掠夺式侵占版面资源的做法,为报纸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内部资源,适应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四)办出地方特色,突出塑造品牌
品牌本身就意味着阅读率,报纸的品牌是树立党报良好形象的一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品牌有着超常的吸引力,一个品牌的打响,往往是因为这个品牌富有创新意识,有独到之处。一张报纸的品牌栏目一旦形成,读者往往会对其特别的关注和喜爱,读者会对它充满期望,报纸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读者,这对提升报纸的形象极为有利。而另一方面,读者也可以因此而获得更快捷、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近几年来,《柴达木报》紧紧围绕柴达木盆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结构、文化背景及主体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在打造品牌栏目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相继推出了《巴音河涛声》、《百姓生活》、《我看这五年》等栏目,通过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物,以其自身诸多变化来反映社会变革,这样的报道让读者既新鲜、感人,又生动、有趣,在无形中提高了《柴达木日报》的知名度。特别近几年来,报社先后多次派出采访组深入全州各地工矿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工地,开展“千里走瀚海”采访活动,用手中的镜头和笔把柴达木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真正感受到在柴达木这片土地上,短短几年时间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规模变大了;起点高了,特色产品多了;技术含量高了,产业链拉长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发展质量提升了,切实激发了柴达木人的自豪感,增强了柴达木各族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和信心,这样《柴达木日报》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力无形中得到提高。
(五)锤炼办报队伍,突出精品意识
一张报纸的信息量大不大、新闻多不多,内容是否吸引人,有赖于采编人员队伍素质的高低。要加大竞争上岗力度,真正把政治坚定、思路活跃,能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人员选配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切实增强办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强化理论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年分批选派采编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同时,邀请知名人士前来授课,互相交流学习经验。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采编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培树敬业典型,积极培树一批品德突出、业务能力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身边先进典型,在报社积极营造一种“比、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加强采编人员职业道德,时刻做到“五不准”,即:不准凭借新闻宣传搞特权,对部门、单位和个人做不实的报道;不准借工作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准对采访对象进行吃拿卡要;不准搞有偿新闻报道:不准以新闻工具做新闻以外的事情,真正为读者提供一张政策性、趣味性、可读性融于一体的地方精品党报。
总之,要增强地市党报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要增强地市党报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而这一切都要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