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环境保护引领“绿色海西”发展

2012-04-29 00:44:03道如娜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沙漠化海西环境保护

道如娜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与指导思想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海西”,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海西州位于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北部,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四周与西藏、甘肃、新疆及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毗邻,曾是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辅道,更是今天青甘新藏四省区交汇的中心地带。海西州境域主要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抱的柴达木盆地和唐古拉山北麓高原两部分组成,主体是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3000米。柴达木盆地从边缘至中心依次为高山、丘陵、戈壁、平原、湖沼5个地貌类型,呈环带状分布,盆底海拔2675-3200米,四周高山海拔3500-4500米。西北高东南低,盆地南部多咸水湖、盐土沼泽,有大面积的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分布;盆地北部断续分布着赛什腾山、绿梁山、锡铁山、牦牛山等山脉,将盆地北部分割成花海子、马海、大柴旦、小柴旦、德令哈、希里沟等小型山间盆地和谷地。州境南缘的唐古拉地区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主峰格拉丹东由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组成,植被稀疏,冰峰耸立。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在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绿色海西”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抢抓政策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构建青海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选择,是立足海西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全州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生态的基础性,绿洲生态的脆弱性和海西生态的独特性,切实增强建设“绿色海西”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建设“绿色海西”的指导思想

2012年初,国务院先后两次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如何把环境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环境保护如何成为绿色发展的动力。这次大会坚持和落实的有五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建设“绿色海西”的指导思想。

1明确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出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不宽容污染,也不决不走用牺牲环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

2明确了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保护的战略定位。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新时期中国将用环境保护来优化经济增长,这就解决了当前发展和环保的关系。这里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长期以来,我们遵循的是环境保护要服务于经济发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实际上我们走了用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实践证明,这个路子走不通,也走不起。这次会议确定用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体现了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加强绿色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3进一步确立了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胡锦涛主席在庆祝特区成立30周年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不走老路,要走积极创新发展的道路。温家宝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就成为我们的历史任务,对此,以国务院名义下发文件加以明确。这样,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就从部门的意志上升到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

4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环保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中国环保的重点就是围绕绿色发展,增加绿色发展的动力,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两高一资”的问题及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5明确了中国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的观点来看待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什么样的问题呢?生态文明决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更不是多种几棵树就是生态文明,用生态文明的观点来审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一种发展道路、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

二、海西州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海西州结构性污染突出,工业污染源治理离全面达标还有差距,虽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总体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全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也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全州部分企业经过关停及污染综合治理基本达标排放,新企业均按照国家规定上马污染治理措施,但减排项目组织难度大,今后污染减排的空间非常有限,污染物总量控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破坏

柴达木盆地的东南部山区原来有着一片片的原始森林,主要生长着圆柏、青海云杉等。据1954年青海省农林厅林业局调查大队调查,柴达木森林面积为698375公顷,总蓄积量为1243309立方米。森林区有9处,多为原始柏木林区。森林从1954年开始采伐,除用于柴达木盆地开发建设,农场开荒也砍伐毁坏了大片天然林地。多年的砍伐,使交通方便地区的林地基本砍伐殆尽,现有的原始森林下线也普遍上移。近年来,海西州共争取国家投资4亿多元,在保护好原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保、治、退、管等有效措施,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四大项目,完成造林种草、封沙育林面积272万亩,区内森林覆盖率已由10年前0.84%提高到现在的2.06%。

(三)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得到部分控制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沙漠化土地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理地质和气候环境,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人们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沙漠化面积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柴达木盆地加剧土地沙漠化的人为活动主要发生在20世纪的后50年,即表现在20世纪50、60年代过度的开荒;60、70年代挖草皮建设草库仑;80年代大量的采金挖药;50年代至80年代的砍挖乔木、灌木。超载放牧也是引起草地退化加剧的重要原因。

柴达木盆地沙漠化消长的总趋势是:局部地区如香日德、诺木洪、德令哈、格尔木等绿洲地区已得到有效控制且有逆转的趋势,但盆地沙漠化整体上在蔓延扩大,沙漠化速度大子治理速度。新中国成立以来几次沙漠化土地调查的资料,反映了几十年来柴达木盆地沙漠化面积加速扩大的趋势。1959-1977年,沙漠化面积增加192.1万hm2,年均增长10.67万hm2;1977-1986年增加了77.3万hm2,年均增长8.6万hm2;而1986-1994年增加了176万hm2,年均增长22万hm2

(四)环保能力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检测监察等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滞后,基层环保机构薄弱,人员编制缺乏,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环境监管手段落后,与地区经济发展对环保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以环境保护引领“绿色海西”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力度

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高度重视餐饮业环境整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严格治理城市扬尘和建筑施工扬尘,强化机动车尾气等污染物排放和治理工作。严格落实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强排污企业监管,全面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有序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严格执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及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促进矿区生态恢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规模以上重点污染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二)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发展生态型住宅小区,探索推广各种生态型居住方式。加快城乡绿化进程,建设柏树山生态景观和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宜居城市水平。全面推进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着力提高环境质量。鼓励推广使用有机肥和无公害农药,开展农村废弃塑料薄膜回收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快城市垃圾和危险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集中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继续推进格尔木市和德令哈市“城考”工作,通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突出循环、绿色、低碳三大主题。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形成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实行绿色生产,推行绿色服务,倡导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型旅游产业。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各领域、生产生活各环节的节能降耗,重点抓好电力、水泥、盐碱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高能耗设备的淘汰和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努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

(五)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产品、节水型器具。积极引导鼓励绿色消费,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推行室内公共场所禁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环保机构建设,强化环保检测监察能力。建立健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开展对王业污染源、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长期监测研究。加强工业污染物、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灾害性天气、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生态灾害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生态环境问题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保障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应对突发性环境问题和生态安全事件的综合防控体系。

猜你喜欢
沙漠化海西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2009-2017年阿拉善左旗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Kubuqi Desert: an Afforestation Miracle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爱在海西
海峡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