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复制工艺探索

2012-04-29 01:30:20王赫
文物春秋 2012年3期
关键词:宋代数字技术

王赫

【关键词】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古书画复制;数字技术;人工临摹

【摘要】本文以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的复制工作为例,讨论分析了复制古书画作品常用的两种工艺数字喷绘与人工临摹的优劣特点,论述了这两种复制工艺相结合运用于《妙法莲花经》复制工作中的主要工艺流程。

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在四川西充县书写和绘制,明洪熙元年(1425年)进行过修补,是极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该经于1986年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发现, 1987年3月,在由启功先生主持的鉴赏会上,被与会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整部经书共分7卷,除第6卷藏于山东胶县博物馆外,其余各卷均藏于山东即墨博物馆(图一)。应即墨博物馆之邀,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其所藏这6卷经卷进行了系统的修复、复制保护工作。

古书画的复制一般采用人工临摹和数字技术两种方法。人工临摹一般使用双钩填色的方法进行复制,这种方法可以在和原件同样的纸张或丝绢上面使用传统的书画颜料进行复制,多用于复制工笔重彩类的古书画。数字技术复制因其高精度的图像采集和色彩还原能力,更多地用于水墨写意画和书法作品的复制。因两种复制方法各具特点,多年以来对不同类型的古书画作品所采用的复制方法也有所区别。

北京故宫博物院自建国之初就建立了以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林斋等大师为代表的古书画临摹专家团队,多年来培养了众多经验丰富的书画临摹专家。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宫也建立了以高精度图像采集技术、色彩管理手段以及大幅面数字喷绘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复制工作室。高精度、数字化的复制手段真正做到了对古书画原件的纤毫毕现。

这部金银书《妙法莲华经》却给复制人员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使用人工临摹的方式进行复制,面临着两大难题。首先,整部经书使用碧纸,也称“磁青纸”进行书写,这种纸张显现出一种很深的藏蓝色,加之将近千年的岁月沉淀,纸张呈现出斑驳深沉的气息,这种感觉是新染纸张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的,即便是明代洪熙元年的补纸,与原纸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质感差异。其次,书法作品的摹制对于人工临摹来说,从来都是一个难题,双钩填色的方法很容易将字摹得很僵硬,失去了原本流畅贯气的感觉,而对临又无法保证与原作一致的准确结体。此经卷中明代后修补的字体就与宋代的文字有着明显的区别(图二)。如果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复制,无疑可以保证磁青纸的色彩还原与质感表现,并准确再现写经书法的结体气韵。但整部经书使用泥金、泥银进行书写,其中“凡经名及菩萨、如来、世尊诸佛等名皆为金书”,经变画中的“如来、梵王、天王、菩萨等为金面,余为银面”[1]。目前用数字技术复制古书画,一般使用大幅面数字喷绘机进行复制品的打印输出,这种设备的基本原理与日常使用的喷墨打印机相同,即通过几种基本颜色的微小墨滴组合排列再现出各种色彩,这就意味着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复制品无法表现出泥金、泥银的金属光泽。正因上述原因,单独使用任何一种复制方法,都无法高品质地完成对金银书《妙法莲华经》的复制,这就促使数字技术与人工临摹两种复制方法从各自独立应用走向互相补充、相互协作的协同工作。

对这部金银书《妙法莲华经》的基本复制思路是,使用数字技术准确还原出磁青纸的色彩,包括纸张上开裂、水渍等细小变化,力求最大限度地完整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同时完成包括经书文字、经变画、银丝栏的同步复制输出;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工临摹的方式,将与文物原件相同的泥金、泥银摹制于数字复制完成的经卷稿本之上,使复制件从质感、色彩、材料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接近文物原件。具体的复制过程可分为:复制设备的调试校正,文物原件的图像采集,复制介质的选择制备,复制介质的特征化,数字图像的编辑调整,复制件的打样输出,泥金、泥银的摹制,复制件的装裱等8个主要步骤。

1、复制设备的调试校正

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古书画复制涉及到许多设备,按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图像采集类、图像处理类、图像输出类。其中图像采集类的设备包括高精度的艺术品复制专用扫描设备、移动扫描式数码后背相机、平板扫描仪等。用于此次《妙法莲华经》复制的图像采集设备为CRUSE 185ST-1100 REPRO-DECOR PROFESSIONAL固定式文物扫描系统,该设备的光学分辨率可达14000X26640pixels,保证了图像采集的精度。图像处理设备主要指用于数字图像编辑、调整的图形工作站。图像输出类设备主要指用于复制品输出的大幅面喷绘机。另外,图形工作站的显示设备是复制人员在打样输出前评价调整复制品色彩的主要工具,也是重要的输出设备。

为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开展复制工作之前,需要对上述涉及的复制设备进行逐一的调试校正。这一过程实际上是色彩管理技术全面介入的复制活动的过程。所谓色彩管理,是指运用计算机软硬件结合的方法,在生产系统中自动统一地管理和调整颜色,以保证整个过程中颜色的一致性。具体到古书画复制领域,色彩管理的目的就是将古书画原件在人们大脑中产生的颜色感觉尽可能如实地在复制品上进行再现,具体工作包括使用色彩校正仪校正显示器的各项参数,并制作相应的icc文件,及时调校更新扫描设备的灰白平衡,并使用SG色卡制作扫描设备的icc文件等。这些看似枯燥、繁琐的工作却是保障复制准确性的重要步骤。

2、文物原件的图像采集

设备校正完成后,文物原件将会放置于扫描平台上进行数字图像的采集。这是复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数字图像的采集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复制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在高精度数字扫描设备被采用之前,文物的图像采集需要使用4×5英寸或8×10英寸的大画幅胶片相机进行拍摄,然后将胶片进行电分处理,才能获得数字图像文件。这种方法存在如下三个弊端:首先,相机镜头拍摄的图像在边缘处会产生畸变,导致文物图像的变形、失真;其次,摄影灯光很难做到在书画表面均匀分布,布光的微小误差都容易造成画面中心与边缘的色彩差别,而这种色差会给后续的图像编辑造成意想不到的困难;其三,在胶片转换为数字文件的电分过程中过度依赖电分师的操作经验,难以保证稳定的图像质量。

用于《妙法莲华经》图像采集的扫描设备使用的是线扫描原理,有别于传统相机的曝光成像,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图像边缘的畸变程度,而扫描光源的位置、角度精确、稳定,可以保证采集画面均匀、稳定地受光。扫描获得的图像文件是完全数字化的,避免了电分过程中的人为影响,图像的色彩准确度更有保证。除此之外,扫描光源采用冷光源,文物在扫描平台上可以平放置,整个扫描过程扫描头不接触文物表面,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原件,避免复制过程中对文物本身造成的损害。

3、复制介质的选择制备

宋代所造的磁青纸色彩深沉厚重,为保证复制件与文物原件的高仿真度,在选择复制介质时,尽可能挑选与《妙法莲华经》原件所用纸张质感相似的优质手工制宣纸作为复制用纸。为适应数字喷绘复制的需要,所选宣纸需进行特殊处理。生宣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因而可以展现出水墨晕散的独特艺术效果,但这一特性恰恰会影响喷绘机的微小墨滴在纸张表面的稳定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宣纸表面喷涂上一种特殊的涂层材料,确保喷绘墨滴的稳定性与准确的色彩还原能力。另外,由于单层宣纸质地柔软,在通过喷绘机送纸机构时极易发生褶皱、卡纸现象,为此需要使用一种质地较硬带胶膜的纸张,附于单层宣纸背面,以确保喷绘走纸的平顺度。

4、复制介质的特征化

特征化是色彩管理中的专用词汇,指“用测量设备工作状态等方法生成该设备特性文件的过程”[2],具体到《妙法莲华经》的复制,特征化直接关系到复制品色彩还原的准确度。由于用于《妙法莲华经》复制的材料是专门制作的特殊宣纸,受纸基材料和涂层材料的影响,纸张特性与其他喷绘耗材都有所区别。同样的墨水喷绘在不同的纸张上,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颜色感受。特征化可以帮助输出设备在复制介质上准确产生图像数据所对应的颜色。另外,因为《妙法莲华经》的数字文件中包含了一些喷绘设备无法再现的色彩,即输出色域之外的色彩,特征化就是给以何种再现意图处理这些色域外色彩提供一个路线,以避免出现复制效果无法预测的尴尬局面。

具体的特征化步骤描述起来比较简单。首先使用喷绘设备在复制用的特殊宣纸上喷绘出一系列的特征化色标(具体的色标类型根据所用软件不同而有所区别),然后使用分光光度仪对这一系列色块进行测试。对《妙法莲华经》复制用宣纸使用的是被称作色条扫描方式的分光光度计,这是目前普及的测量仪器中速度最快的设备。除此之外,还有手持式测量仪和XY扫描测量仪也可以完成上述测量,只不过速度稍慢。

这一步骤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喷绘特征化色标的愈合时间。喷绘的色标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达到稳定的颜色状态,虽然色标从喷绘机中出来似乎就已经干燥了,但实际上它的颜色还是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测试之前,要为特征化色标预留足够的愈合时间。

5、数字图像的编辑调整

本次复制的《妙法莲华经》,使用规格为纵30.5~31厘米、横51~52厘米的磁青纸拼接而成,各卷用纸16.5~25张不等。图像文件采集完成后,需要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将装裱成卷的图像按照原拼接边缘分割为单张图像,并预留出血,以便装裱时拼接上墙,最终的复制件完全按照原件的形式进行装裱。

受技术限制,目前的数字设备普遍对蓝色及青色的色彩再现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妙法莲华经》复制件中表现为磁青纸藏蓝色响应乏力,颜色更接近于黑色,而不是蓝色。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色彩调整工具人为提高蓝色的色彩比例,本质上是使用输出设备色域内的颜色替换掉超出色域的部分,进而达到视觉上与文物原件相一致的色彩感觉。

6、复制件的打样输出

对数字文件的色彩调整完成后,可以通过显示器模拟喷绘输出的效果,即所谓的软打样,这样做可以预先判断即将喷绘打样的复制品是否符合要求。当然最终评估复制品色彩是否准确,还是需要通过喷绘样张与文物原件进行对比来实现的。这一步骤需要强调的是,喷绘样张与文物原件的比较,需要在特殊的标准光源下进行。

喷绘样张与文物原件的色彩相匹配,实际上是一种“同色异谱”现象。所谓“同色异谱”,简而言之,就是两个具有不同光谱特性的样品会产生相同的颜色感觉的现象。出现同色异谱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眼睛将所有外界光的光谱分解为视网膜中三种锥体细胞的刺激。“两个颜色刺激有可能具有根本不同的光谱能量分布,但是如果他们的能量都被相同地分配给了这三种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同样的强度刺激它们,就会产生出相同的颜色感觉。”[3]

上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需要相应的条件的,即同色异谱的两个颜色样品需要在特定的光源环境下产生相同的颜色感觉,这就意味着如果光源环境发生改变,一对色彩感觉相同的同色异谱样本有可能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这就是强调将喷绘样张与文物原件进行对比需在标准光源下才能进行的原因。不确定的光源环境会将颜色的对比评估引向歧途。

将《妙法莲华经》的复制打样与文物原件共同放置于色温5000K的标准光源下进行比较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对数字图像进行微调,然后再次打样比较。这个过程反复几次,复制件的色彩与原件色彩可达到最大限度的匹配状态。在这一基础上完成对《妙法莲华经》复制件的最终输出。

7、泥金、泥银的摹制

在色彩深沉静谧的磁青纸上,以金银书写庄严肃穆的佛教经典,是这部《妙法莲华经》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因此在制作复制品时,必须要尽可能地再现这种艺术效果。通过采用人工临摹的方法,使用真金、真银加胶研磨而成的泥金、泥银进行书写,可以传神地再现出文物原件所具有的庄严、神圣的艺术效果。

上文中已经提到,人工临摹的复制方法在摹字时有所欠缺,而从摹制工序的方面考虑,传统的临摹工序对于《妙法莲华经》的复制也有明显的不适用之处。在传统的摹字工序中,首先要将需复制的文字勾描成正稿,然后在其反面用铅笔勾描文字,再将铅笔的痕迹拷贝到复制用的纸上,最后进行落墨复制。如果复制用纸颜色较浅,拷贝其上的铅笔痕迹会比较清晰;对于深色的磁青纸,铅笔痕迹与底色十分接近,不易进行辨别落墨。

而使用数字喷绘制作的复制件为底稿,就如同描红一样,在其上面进行金银泥摹制,不但省去了人工过稿的工序,而且确保了摹制更加准确、快捷。

8、复制件的装裱

中国的传统书画作品从来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决定复制件能否具有高仿真度,装裱是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因复制《妙法莲华经》时使用特制的喷绘用宣纸,复制件装裱时需揭去画件背后的带胶背纸,重新以宣纸进行覆背,并对人工摹制的金银泥进行加固处理,以免在装裱过程中脱落。复制件严格按照文物原件的装裱款式装裱成卷,经过上墙绷平、覆背砑装、镶嵌绫锦包首、加装天地杆、穿丝绳系八宝带、挂别子、贴签条等一系列工序后,完成了整个复制件的装裱。

这件宋代金银书《妙法莲华经》的复制虽然没有采用与文物原件完全一致的磁青纸,但通过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仍达到了很好的复制效果(图三)。特别是使用数字喷墨与人工临摹相结合的方法,将两种复制工艺的优势相结合,并回避其各自的劣势,具有一定的工艺创新性,为多种复制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古书画复制的品质,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经验。

[1]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青岛发现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文物》1988年8期。

[2]Bruce Fraser,Chris Murphy,Fred Bunting著,刘浩学等译:《色彩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500页。

[3]同[2],第22页。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宋代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28:01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4:36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52:33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人民论坛(2016年30期)2016-12-05 14:50:11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34:05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27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