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菜花甜妈的天然美声
偶然看到央视在播放中国达人秀决赛的镜头,菜花甜妈正引吭高歌威尔第的《饮酒歌》,歌词依然是“送你葱”之类,颇为有趣。不禁想起去年夏天,上海书展上,单位有一个活动,请来菜花甜妈做嘉宾,场面十分热闹。不少读者慕名而来,早早地坐在签售现场等候;菜花甜妈进场时,身后还跟了个十多人的粉丝团,个个兴高采烈。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请菜花甜妈为大家献歌一曲,她就大大方方地拉开嗓子,唱起了《今夜无人入睡》,结尾的高音处,她唱得声如裂帛、高亢入云,歌词照例被她改成了招牌式的“送你葱”,激起全场读者的热烈喝彩与鼓掌。笔者当时在现场,感受了菜花甜妈的亲和力,也被她的歌声所吸引。一个从未受过声乐训练的草根女性,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而且是美声风格,实在是一个奇迹,也让人感叹造物主对她的恩惠。
菜花甜妈如今是名闻遐迩的中国达人,有媒体把她与英国的达人秀冠军苏珊大妈相提并论。解读她的故事,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比如,只要不放弃,不抛弃,草根阶层也能够梦想成真;奋斗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开放的年代为所有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等等。这些都不错。但在笔者看来,菜花甜妈的故事也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平民百姓对音乐无比的热爱,正是这门艺术绵延不息、繁荣兴旺的关键所在。试想,假如不是热爱,菜花甜妈怎么会有如此的动力,在每天辛劳的卖菜营生之余,痴迷地模仿那些意大利歌剧咏叹调,勤奋练习,乐此不疲,终于无师自通,迎来了成功的机遇。
任何一门文化艺术的兴盛发达,从来都是植根于民间,在人民大众的热爱之中传播与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是纯粹的文人创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最后的执笔者是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但都有深厚的民间创作基础。许许多多的戏曲说唱艺人都演绎过这些故事,不断地丰富加工,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只不过是最后的集大成者,当然,三大名著的最终定型,他们功不可没。同样,交响乐、歌剧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也是受众不小的流行文化。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音乐会结束时赢得了听众破天荒的五次掌声,超过了皇室出场享受三次鼓掌的礼遇。这些鼓掌的听众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市民阶层,可见,民众的喜爱是交响乐、歌剧发展繁荣的沃土,它们在十九世纪达到巅峰是有迹可寻的。
大江东去,披沙沥金。交响乐、歌剧如今都已成了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与经典。但我们不能忽视它们的人民性,不应该把它们供奉在庙堂上,以小众艺术的借口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民众有权利欣赏它们,应该以各种形式持久不懈地对它们加以普及。这是音乐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有志于此的爱乐人的义务。指挥家曹鹏先生年逾八旬,依然奔走在普及交响乐的第一线,亲自组建了由业余爱乐者构成的上海城市交响乐团,一手训练出了水准不俗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管弦乐团、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生管弦乐团,并经常率领这些乐团下社区,进学校,把美妙的音乐送到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中。他的一句“乘我还活着,你们尽管用”,令多少人感佩,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为普及交响乐而诲人不倦的矍铄身影。
在笔者居住的小区附近,有一块公共绿地。假日,常有人在那里唱歌、拉琴、跳舞。某晚,笔者散步路过此地,只听见一段优美的音乐传了过来,伫足聆听,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用二胡拉奏《梁祝》的旋律。他拉得那样的专注,那样的怡然自得,而坐在他旁边的几个人也欣赏得那样认真,沉浸到了那美丽忧伤的音乐之中,其中也包括站在不远处的我。
音乐,只有受到民众的热爱,并且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才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眼前有景道不得
2011年8月8日的夜晚,雨后的申城少了些盛夏的暑气,东方艺术中心里洋溢着期待与欢快的气氛。指挥大师巴伦博伊姆携他一手创建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将在此演出贝多芬的“第一”“第八”与“第五”交响曲。巴伦博伊姆率西东乐团此番访沪,先是参加上海夏季音乐节,8月7日在新落成的文化广场演出了贝多芬的“第六”“第七”交响曲,次日则移师东艺,为申城乐迷第二次登台。
巴伦博伊姆在全场听众热烈的掌声中登台。他的银棒所指,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带有疑问和探寻意味的乐句轻柔地响起。随着音乐的展开,青春的气息从“乐圣”的这部作品中扑面而来。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是支年轻的乐团,巴伦博伊姆是位精力过人、心态年轻的指挥,在一位心态年轻的指挥引导下的年轻乐团,比较容易对贝多芬这部青年时代的作品引起共鸣。难能可贵的是,在保持音乐的活力与朝气的同时,西东乐团演释出了一份难得的优雅和从容。显然,他们刻上了巴伦博伊姆自身的艺术气质,得益于他多年的熏陶和调教。
西东合集管弦乐团是巴伦博伊姆与巴勒斯坦著名学者萨义德应德国魏玛艺术节之邀,在1999年创建的。来自以色列、巴勒斯坦和中东阿拉伯各国的年轻乐手聚集于此,他们国家的政见不同,甚至势不两立,但对音乐的爱促使他们在排练和演出时学会了互相倾听、理解和共存。正如巴伦博伊姆所说:“西东合集乐团没有一个共同的政治诉求。这支乐团有一万个政治诉求。乐团的本意,就是要让大家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人指望自己能够说服别人,但我希望通过合作,起码拥有好奇心去理解对方诉求的逻辑。”这正是该团的神奇之处。
乐团已经出访过大部分的欧洲和美洲国家,在柏林爱乐大厅、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布宜诺斯艾利斯科隆剧院等世界一流的音乐厅和歌剧院留下了足迹,应邀参加了琉森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和伦敦逍遥音乐会。巴伦博伊姆在这支乐团身上付出的心血以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然而,我们也不必讳言它的不足和缺点,这反映在乐团演出的“贝八”“贝五”中。“贝八”是一部充满了“酒神”奔放不羁气息的作品,但西东乐团演来,稳健有余,狂放不足。“贝五”这部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则是衡量一个交响乐团水准的试金石。但巴伦博伊姆的演释,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之前演奏“贝一”时,乐队用的是双管编制,这部还未摆脱海顿、莫扎特影响的交响曲,音乐线条相对纤细。然而,到演奏《命运》时,乐队编制变成了四管制,对音色、音质的要求自然不同。西东乐团此时发出的音响有音乐的浓度,但这种浓度却是浑浊的,声音显得浮肿粗糙,缺乏清晰的层次和质感,缺乏微妙的变化。这可能与乐团每年只在夏季集中排练和演出、人员的流动性大、乐队在磨合与默契上不够有关。另一方面,《命运》是不少世界名团来访的必演曲目,就在同一场地,2006年深秋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演出的《命运》,让人热血沸腾,其扎实饱满、气贯长虹而又干净凝练,几乎树立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典范。“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前头。”后来者在这里演释同一部作品时,如果没有独到与过人之处,恐怕是难以打动人心的。
巴伦博伊姆的指挥,潇洒热情,异常地投入,带有很强的表演性。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那些激情洋溢的肢体语言,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刻意设计出来的,在与音乐的呼应上少了些自然的融合。一个伟大的指挥家,只需要通过恰到好处的手势、眼神与形体动作,就能引导和激发乐队创造出美妙感人的音乐。他应该与音乐融为一体,而不是人为地突出自己。老子有云“大象无形”,正是这个道理。有些指挥大师,如小泽征尔,年轻时的指挥非常花哨,进入老年之后则淳朴了许多,有返璞归真之意,但他对音乐的爱历久弥新,就像一瓶陈年老酒,创造出来的音乐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以巴伦博伊姆的天才和能力,他也理当达到那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