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军
〔摘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就必须对其进行多维审视,即对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受体、大众化形式、大众化内容、大众化方法和大众化功效进行全面审视。具体来说,大众化受体要坚持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统一, 大众化形式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大众化内容要坚持抓住精粹和力求通俗的统一,大众化方法要坚持显性外化与隐性内化的统一,大众化功效要坚持领导熟练与群众熟知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受众之维,形式之维,内容之维,方法之维,效用之维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4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P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多重维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予以审视,特别是从大众化受众、大众化形式、大众化内容、大众化方法和大众化功效等维度对其进行缜密审视,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取得实效。
一、受众之维:坚持领导干部和普通群众的统一
没有接受群体,大众化无从读起。在此意义上,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受众问题,是研究该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础性条件。换句话说,只有将该理论体系的受众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大众化工作。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 〔2 〕 (P24 ) 其中所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所言的“全党”和“人民”亦即受众。在此意义上,这一论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受众问题。同时,这里的“全党”,既指普通党员,也包括领导干部;这里的人民,既指普通民众,也指社会中的精英。概括地讲,只有对“全党”和“人民”作全面的理解,才能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受众的实质。那种一味将受众理解为普通大众的方式是片面的。离开了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这一群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难以开展。相反,如果全体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身体力行,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实际上,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的行为方式,对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乃至示范带动作用。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将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作为重要受体。当然,将人民大众特别是普通民众作为大众化的受体,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将包括全体党员在内的领导干部、社会各界精英和广大的普通民众同时作为大众化的受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实现大众化。
二、形式之维: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实现形式,学界相关的研究很多,主要的经验有:组建普及大众化的专业队伍;推进大众化的“三进”工作;建立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优化大众化的传播载体;发挥领导干部的组织和示范作用等。概括而言,这些经验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形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普及,进而实现大众化,采用这种自上而下的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来看,它之所以被接受并深入到中国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采用的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实现形式。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革命的理论来源于革命实践,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会在中国民众中自发产生。同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人民大众思想中不会自发产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这就要求宣传和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把党的理论创新灌输到人民大众中去并转化成他们的共识,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实现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化、指导作用最大化和信仰者最多化。” 〔3 〕
如果用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仅采用“自上而下”的理论普及形式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传播学认为,受众是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传播才能起到效果。用心理学透视,受众对任何传播对象不仅有求新和求实的心理,而且在此过程中,如果受众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产生了不满和怀疑,还会产生反感、抵触乃至否定的逆反心理。从传播内容来看,当前,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主流是好的,也采用了很多好的方式。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相关媒体和部门出现了对这一理论宣传过于政治化、概念化、模式化的问题,其中也有内容失实、虚夸、片面、报喜不报忧的现状,这很容易诱发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4 〕 另外,从传播者自身而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如果传播者自身不能以身作则,或者对自身的要求和对受众的要求完全采用不同的标准,不仅理论宣传者自身的权威性会大打折扣,而且其所宣传理论的可信性也会受到质疑,其效果也将受到影响,为此,有必要采取“自下而上”的理论普及方式,即立足基层、面向普通群众,从基层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不断汲取灵感和营养,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并逐步扩展到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其影响力。
采取“自下而上”的理论普及形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优点在于:可以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使社会大众切实感受到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从而自觉地接受这一理论,最终使他们学会运用这一理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切实维护人民大众现实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5 〕 (P103 ) 的确,一种理论能不能说服人,关键在于这一理论是否关乎相关群体利益,是否切实维护了这一群体的利益。“虽然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从实践上看,党真正代表群众利益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党的理论工作者去了解、概括、思考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党逐步认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成为党的主张。”“这种由下而上的过程和由上而下的过程必须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現大众化。” 〔6 〕 当前,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和就业等仍然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理论的可信度和政府的公信力才会大大提高,群众也才会在心理上乐于接受该理论体系。其次,要深入人民群众,不断改进理论的创新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尽管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人也应该是起而行动的实践家。离开了与人民群众的直接交往,就不可能有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也不可能有真正代表和反映群众利益的实践性理论。只有深入群众,关注他们的生活,才能创新出闪耀着真理性光辉的理论成果。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既是自上而下的大众化,也是自下而上的大众化。也只有将这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才能够深入推进,进而才能够武装全党、教育群众。
三、内容之维:坚持抓住精髓和力求通俗的统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问题域主要包括:大众化的对象,即“化谁”;大众化的内容,即“化什么”;大众化的方法,即“怎么化”这三个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从总体上而言,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对该理论体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和普及,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那么,在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大众化的过程中,是否要对组成该理论体系的所有理论都要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推广呢?这就涉及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内容问题。对此,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 〔7 〕 (P382 ) 在这里,邓小平实际上道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而管用”的思想方法秘诀。同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普及,也要“精而管用”,掌握理论中的精髓和实质,做到活学活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的内容往往是深奥和抽象的,但理论内容的宣传普及却完全可以是通俗的,要求浅显易懂和具体生动。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通俗化,并不会使该理论体系的说服力受到影响,相反,理论只有通俗,才能被群众接受。首先,理论的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理论的通俗化只是借助生动形象的形式,使深奥和抽象的理论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掌握;而庸俗化,则是对理论进行内容上的扭曲,造成人们对理论的误解和曲解。其次,理论的推广需要实现通俗化。诚如毛泽东所说,要想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应当学习群众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群众不买你的账。” 〔8 〕 (P851 )
显然,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在内容方面,就必须做到抓住精髓和通俗易懂的内在统一。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实现该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条件,也是该理论体系大众化表述方式通俗易懂的基本“内核”;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内容的通俗易懂,则是该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保障,也是该理论体系思想精髓大众化的基本诉求。
四、方法之维:坚持显性外化与隐性内化的统一
在理论普及中,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显性外化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灌输”,是常见的也是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大众化方法,其历史功绩不容忽视。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该理论体系,对广大民众进行正面教育,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形成浓郁的舆论氛围,而且能够达到理论推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武装人们的大脑。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其不足之处也会充分暴露出来,即容易走向形式化和表面化。
那么,如何变外在的理论接收为内在的理论需求,如何使生硬的理论变为鲜活的社会实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注重理论的隐性内化,在理论内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理论应用的显性外化,是实现两者统一的关键。有的学者认为,隐性教育能够有效消除显性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受众逆反心理,在理论宣传过程中,可以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于潜移默化中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影响,因而极少引起人们的反对与抵触,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在隐性教育的实施途径上,要把受教育者分为精英阶层、中间阶层、普通阶层三个层次,分别采用“理论形态”、“法律制度形态”和“政府行为作为形态”三种隐性教育方式进行“宏观性主导”,最终实现理论大众化。〔9 〕 有的學者也提出,隐性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教育实施场所的隐蔽性、实施理念的隐蔽性和实施方式的隐蔽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10〕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在方法上不但要坚持显性外化,而且要坚持隐性内化。在某种意义上说,隐形内化更是实现大众化的根本。建立在隐形内化基础上的显性外化,才是真正的外化;而隐形内化缺失的显性外化,充其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化,绝非实质上的外化。当然,绝不能为此低估显性外化的重要作用。没有显性外化的隐形内化,也难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取得预期效果。一言以蔽之,只有在方法上坚持了二者的真正统一,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才能取得实效。
五、效用之维:坚持领导熟练与群众熟知的统一
根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受众所属的不同阶层、所处的不同地位,对他们提出不同的大众化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大众化工作、使理论大众化真正收到实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注意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1 〕 (P33 )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央委员和省部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著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1 〕 可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过程中,党中央对领导干部和一般群众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目前,学界有不少学者就党政领导干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一般人民大众的要求,认为:党政领导干部不仅应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者、推动者,更应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示范者。中国共产党员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主体,作用应该是“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织、协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并通过自己的领袖群体和国家机器来实现其上述职责。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内容应当区别不同对象而有所差异,即因人而异。对于广大知识分子,应当着重推动理论的大众化。对于广大的政府工作人员,应当着重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具体的政策。而对于广大的基层民众来说,重点应放在政策的宣传方面。从这些学者的论述中可知,党政领导干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从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于一般群众的作用。进而言之,党政领导干部不仅要起到理论学习的示范和表率作用,还应该自觉践行这一理论,并就理论的内容通过自身所处的地位、所运用的国家机器、和其他的领袖群体共同努力履行应有职责。这就从理论掌握的深度上和运用的程度上凸显了领导干部不同于一般民众的标准。也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理论大众化要求应高于一般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