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晖
〔摘要〕地缘安全战略是孙中山国防及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孙中山将移民实边、兴建铁路、开发海南、经营亚太作为地缘安全的重点;主张陆海并重,发展空权;认为地缘安全是建立在富国强兵基础之上,要将军队建设和军备研发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汲取孙中山的中国地缘安全思想,维护国家地缘安全,必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指导思想,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必须立足内陆,挺进海洋,发展航空,把陆、海、空兼顾作为中国地缘安全战略核心;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富国强兵作为维系国家地缘安全的物质基础;必须积极发展国防科技,把国防科技力作为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依托。
〔关键词〕地缘安全,重点,核心,富国强兵,国防科技力
〔中图分类号〕D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117-04
辛亥革命前后,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地缘安全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地缘安全战略具有现实的意义。截至目前,国内学界用地缘政治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孙中山地缘战略思想的成果寥寥无几,笔者不揣浅陋,拟从这一角度对孙中山的地缘安全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中国特色中国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建设和当代中国地缘安全战略有所启示。
一、地缘边界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点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先天不足,相邻国家多,且强国多,历史矛盾和现实利益潜在冲突多,中国的地缘安全必须首先破解周边安全困境,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
在缘边地区,近代以来,由于中国西北、西南、东北边防薄弱,中央政府鞭长莫及,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凸显,这给强邻以可乘之机,邊境安全险相环生。孙中山结合中外历史的治疆经验,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把治理边疆地区作为重要任务。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孙中山将“移民实边”(充实边疆)作为开发西部边疆、巩固祖国边防的地缘战略。他把移民垦殖蒙古、新疆列为第一计划,放在突出的地位。在他看来,移民有利于改变东稠西疏、东强西弱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把劳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从而防止许多社会问题。孙中山主张移民在边疆地区从事农、林、牧、工等多种事业,开发边疆,增强地缘经济实力,从而有效抵御外侮,维护地缘边界的区域安全。
另一方面,孙中山把修建铁路作为维护边疆安全的重要途径。铁路是陆权国家的命脉,铁路修到哪,国家的意志就通到哪。同时,铁路也是一个国家对领土控制的最廉价手段,可以倾力修建。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近代中国最为宏伟全面的铁路建设计划。他将全国的铁路划分为6大系统,即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及高原铁路系统,并将陇海铁路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并提出要建造18条西北铁路干线。这些铁路系统均以省会和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扇形向各方辐射,铁路规划的起讫点均为我国国防战略边境要镇,多是着眼于陆上边界安全。
在缘海地区,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窃取了我国的海关权、海上交通权、海上贸易等重要主权,攫取了中国沿海重要港口、商埠、岛屿,海洋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通道,成为国家地缘安全的致命弱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亚太地区。孙中山在《太平洋问题序》一文中分析了当时世界范围内地缘竞争的图景:世界海权竞争已从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太平洋海权竞争是事关中华民族地缘安全的核心国家利益,“盖太平洋之重心,即中国也。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 〔1 〕(P119 )。因此,中国必须苦心经营亚太地区,维护太平洋海权。孙中山主张在琼州(今海南)建省,因为琼州是南海门户,是大西洋舰队所必经之路,是南太平洋交通枢纽,地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必须苦心经营琼州,在此建设天然海军基地——榆林、三亚港,加速发展海军,固守地缘战略要冲,将制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孙中山的缘边地缘安全思想启示我们:要重视经略缘边、缘海地区。
从缘边来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巩固我国陆上边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西部大开发要将交通大动脉建设放在首位,通过交通网络将西部与东部、西南与西北的运输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全国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西部国防后勤战备保障能力。〔2 〕
从缘海来说,中国地缘安全战略必须坚持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指导思想。亚太地区是中国地缘利益集中的地区,也是潜在地缘冲突最多的地区,我们必须实行防御现实主义的国防战略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和平地缘外交方针,坚持合作安全模式,开展多层次安全协商和区域经济合作。同时,针对当前大国实力重返亚太及南中国海地缘冲突日益加深的不利局面,应当做好两手准备,切实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和延长中国战略机遇期,营造改革开放的良好周边环境。其中,尤其要重视南海的地缘安全。我国在南海地区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利益,南海是我国近海防御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岛屿防御”的重要链条,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南海的能源资源有助于缓解中国未来能源供应严重不足的困境。随着大国地缘实力的介入以及东盟国家大国均衡政策的实施,南海安全形势日益国际化、复杂化。为缓解南海地区的安全紧张形势,必须加强以海权为重点的地缘实力建设,尽快制定南海资源开发战略,加大海洋执法力度,加强地缘文化建设,大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建立多层次、复合型的东南亚合作安全机制。
二、陆、海、空兼顾是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核心
陆海复合型的国家,具有地缘安全的双重效应。即一方面实力强大的陆海兼备国家,既可以立足内陆,拓展生存空间,又可以挺进海洋,获取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力衰弱的陆海兼备国家,其安全也有脆弱性,可能成为陆、海强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目标。因此像中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国家究竟如何发展陆权、海权抑或空权,常处于战略两难的困境,换言之,陆海复合型国家地缘安全战略需要更高的战略智慧,维护国家利益。
中国的疆域条件决定中国始终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陆型国家,这是由大陆空间在中国总体地缘结构中的地位、作用所决定的。中国地缘特征具有明显隔绝性和向心性,西、西北、西南方向的高原山脉以及东部面临的浩瀚无垠的海洋拱卫着内陆中原地区的安全,形成难以逾越的地缘屏障,因此,中国传统国防地缘战略以保卫陆上疆域安全为主要目标。为此,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大陆立国的陆防建设方针:“欲中国成为强固之民国,非有精强陆军不可。” 〔3 〕 (P435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地缘环境经历了从陆权国家变成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转换,最终形成了地缘政治弱点,即不得不在地缘战略上同时面临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威胁。孙中山认识到,强大的海军是维系主权国家海权的基石,主张以海兴国,提出“国力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之所以定都南京,主要是看中了南京的地缘位置。南京处于全国之中,长江要地,濒临东海,可以作为海军发展之根基。当天,孙中山公布命令:“以红旗右角镶青天白日,日有十二芒为海军旗。”同时成立海军部,任命黄钟瑛为海军部总长,海军被放在突出的地位。
建立近代化的海港是孙中山海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收回海权后,孙中山认为首要任务是整治全部海岸线,建设四类不同等级海港,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港口交通系统:建设三个头等大港,即北方大港(天津港)、东方大港(上海港)和南方大港(广州港),四个二等海港即营口、海州、福州、钦州和九个三等海港,秦皇岛等15个渔业港,这样,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北起安东,南至钦州,平均每百英里海岸线,便有一个海港,最终形成功能互补的港口群。这些海港把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内联外通,促进中国外向型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国家空权的问题日益突出。孙中山敏锐地观察到:未来的时代将是航空发展的黄金时期,掌握制空權便能有效地捍卫海权进而巩固陆权。孙中山对空权的认识从最早的“大利于行军”,到后来的“致胜的武器”,最后又发展到“集控制三界(领土、领海、领空)之能事”,必“发展航空事业”。他认识到现代战争是立体化战争,掌握空权就可以控制陆界、海界和空界。
孙中山陆海空兼顾地缘战略思想启示我们,维护国家地缘安全,必须做到陆、海、空兼顾。
陆地、海洋是中国两个地缘支撑,陆、海兼顾是中国必须坚持的国防战略。中国的和平地缘外交、大陆空间特性以及大陆立国的传统注定中国国防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本土自卫,要重视内线防御,加强边疆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拱卫内陆安全,以交通、实业等本土建设为根本,建立强大的陆军。但发展陆权并不排斥海权。如果说陆权维护的是中国生存权利的话,那么,海权更多维护的是中国发展权。发展海权不仅可以捍卫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还可以拱卫中国陆权的发展,因此要建立强大的蓝水海军,不断提高海军装备水平,经营好重要的海港、岛屿、海峡、海湾。
空权的兴起使地缘简化为国家相对位置、距离与空间武力比较的关系。空权在国防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民族国家地缘安全的新的制高点。所谓无空天即无领空,无空天之防即无国防。建立完备的航空航天研发体系,储备科技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空军武器装备水平,掌握制空权,就可以形成有效遏制,支援海权进而巩固传统陆权。现代战争是立体化战争,只有海陆空一体化发展,才能真正有效地捍卫国家主权。〔4 〕
当然,陆、海、空并重,并不意味着绝对平分国家战略资源,而是应根据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和综合实力在兼顾中确定重点。例如,随着中国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海洋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理枢纽,因此,在保持陆权传统优势的前提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的地缘安全重心也应当适度倾斜。
三、 富国强兵是维系国家地缘安全的物质基础
国家地缘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基于国家实力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军事实力是国家实力的硬要素,只有建立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军队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
针对近代中国所受的民族屈辱,孙中山强烈意识到“无国防既无国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就是“国不富,兵不强”,国防建设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孙中山始终将军队建设和军备研发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首要位置。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多次强调军事强国、武力自卫与民族复兴的关系。孙中山提出应从民族、领土、军政、内治、财政五个方面统一全国政权,其中,军政统一尤为重要。为建立强大的国防,孙中山实行了一系列整顿军备的措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区,实行军政分开;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单位重新对军队进行了编制,明确了各军事单位的兵力配备;裁汰冗兵,实行“工兵”政策,对士兵进行农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实行义务征兵;强化全民国防意识,普及军事教育;扩大兵工厂,增加武器装备的生产供给。为加强对军队的统一领导,孙中山提出要加强军队纪律建设,加强政治建军,建立一支真正受人民群众拥戴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决定学习借鉴苏俄的经验,引进苏俄军队政工制度,实现以党治国,以党领军的治军目标。
发展国防必须依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础,是国防建设的坚实后盾。孙中山在《十年国防计划》多次强调实体经济是国防建设的根本。他的《实业计划》中各项实业振兴措施莫不与国防建设相互支撑,互为表里。铁路、港口规划无不连接着国家军事重镇,起着巩固海防,保卫边疆的作用。孙中山敏锐观察到地缘安全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认为民生是国防建设之母,所谓“足食足兵”,“民富而国强”。
孙中山认为,国防的指导原则是抵御外侮、保障生存、民族自由平等和维护世界和平。其中,首要的是确保民族生存。可见,他的地缘安全建设思想基本上属于致力于本土防卫的防御型的国防战略,这是由当时的中国国力和地缘政治环境所决定的。
孙中山关于“富国强兵”的地缘安全思想启示我们,富国、强兵是中国近代化战略任务,强盛繁荣的经济实力与坚不可摧的国防实力是国家和平与发展的两大支柱。要积极树立“大国防”理念,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要不断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从严治军,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抓好、用好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经济实力稳定增长,民生幸福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加大对国防现代化的投入,以强大的国防实力捍卫中国的和平发展;要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型的国防政策,营造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
四、国防科技力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要依托
国家地缘安全的重点是动态的,从陆权、海权以及空权等地缘政治学理论演进的过程来看,地缘安全关注的重点是变化着的,作为国家地缘实力的软要素,科技是地缘政治演进的驱动力。孙中山将国防科技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科技是立国之本,强军之基,“中国欲富强,非厉行扩张新军备建设不可” 〔3 〕 (P248 )。孙中山国防科技思想主要包括:科技开放思想、军备自主研发思想、国防科技人才培养思想等。
孙中山在《国防计划》中,亲自制定了新式兵器的标准,聘请国外军事专家来华教练国防技术工程,积极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科技,“要购买各国军事书籍、军用科学仪器、军用交通器军用大小机器等,以整理国防之需” 〔5 〕 (P791 )。
在引进国外先进军事技术的同时,孙中山认识到中国要成为一流强国,必须建立自己独立的国防体系,要注重军备自主研发。1923年,中国第一架双翼小型飞机在广东飞机制造厂诞生,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试飞典礼,他说:“至于飞机,自己可制,目前完成第一架,比之外国者尤甚,此后当陆续自造,不须外来矣。” 〔6 〕 (P232 )在孙中山的鼓舞下,广东飞机制造厂贯彻孙中山重视自行研制飞机的思想,共装配生产“羊城号”教练机、歼击机和轰炸机六十余架,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一家飞机制造厂,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以及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宝贵贡献。
国防科技实力的加强离不开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孙中山强调:现代化的军队必须是一只机械化率极高的部队,需要一支能够完全驾驭现代复杂武器装备的专业化部队,必须改变近代中国军事科技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孙中山曾提出训练国防物质工程技术人才一千万的计划。
孙中山关于“国防科技力”的地缘安全思想启示我们,地缘安全与科技实力是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坚强后盾。要积极发展国防科技,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发展高、精、尖武器,切实形成战斗力,提高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军队武器装备的发展应当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建立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要将人才战略作为国防科技战略的制高点,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多渠道加强岗位培训,以高校为重点,加大国防生培养力度,积极引进智力资源,做好各类国防科技人才的储备工作。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吴振坤.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1).
〔3〕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郭秀清.我国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转变〔J〕.理论探索,2011,(5).
〔5〕秦孝儀.国父全集:第3册〔M〕.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
〔6〕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