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唱好戏

2012-04-29 00:44张震
上海戏剧 2012年3期
关键词:梅派京剧院梅兰芳

张震

眼见未必为实。特别是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眼睛更具有欺骗性。

1951年因支持抗美援朝,上海戏曲界开展了盛大的捐献飞机大炮义演活动,7月中旬,在人民大舞台举行了京剧老艺人捐献义演专场。梅兰芳此时正在上海养病,也抱病参加,那天的大轴是《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周信芳则是前乔玄、後鲁肃,盖叫天饰赵云。

那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艺人们热情高涨。有的老艺人80多岁高龄,早就在家颐养天年了,为国家大事,把胡子剃去,粉墨登台,演出《坐楼杀惜》;更有已遁入空门的女艺人,也赶来襄赞盛举。这样一来,急坏了那些当时已经驰名南北的中青年演员,纷纷要求在戏里跑个龙套。言慧珠也找到梅兰芳,要求跑一个宫女。梅兰芳却告诉她,饰演宫女的人数已经满了,就安排她报幕。事实上,人数岂止满了,而是大大超了。过去唱《龙凤呈祥·洞房》这一折,无论多大的角,最多上8个宫女,而那次足足上了16位。且这16位女演员,据说都曾在上海滩挂过头牌,于是留下了“16头牌跑宫女”的佳话。因此,以後碰到有特殊意义的演出,上演《龙凤呈祥·洞房》这一折,有时也会安排一些身份特殊的演员跑宫女,以增加观众兴趣,滥觞即在于此。当然这是後话。

当年那次演出,在“慢长锤”中,每上一对宫女,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那天的“慢长锤”整整打了8分多钟,打得言慧珠直捏冷汗。因为,梅兰芳已经58岁了,和16位青春靓女相比,年龄相差太大了。言慧珠怕自己的老师镇不住她们,如果喧宾夺主,就成笑话了。实际情况是,梅兰芳一出场,观众的掌声就更热烈了。其实,有些人不明白,艺术形象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的。通过梅兰芳长期的艺术活动,他的艺术形象在观众心目中早已经定型了。到这个时候,观众看梅兰芳的戏,并非全部用眼睛看,而是用“心”欣赏。

因此,眼见未必为实,特别在欣赏戏曲的时候,尤其如此。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但是有的时候因为距离的存在也容易发现真实。同样是欣赏开宗立派的艺术家的艺术,资深报人徐铸成的眼光就显得相对客观。他在1949年到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9月25日去吉祥戏院看苟慧生的《香罗带》,回来在日记中评论“荀年近花甲,艳妆娇态,极不自然,然嗓音甜脆,唱腔亦有特色。”徐铸成之所以有这种眼光,是因为徐铸成抗战期间在大後方重庆,而荀慧生长期在北平表演。他们之间隔有距离,初见之下才有这种评论。我们完全可以假设,如果梅兰芳真的是到了58岁才刚刚横空出世,那他是否能够真正吸引观众的眼球、镇得住青春靓女,也就是未定之数了。

客观地说,年轻演员是有其优势的,特别是在舞台形象方面。看他们的演出就像品尝天津鸭梨,脆嫩多汁。今年1月,观看“京昆青春风”系列演出,就有这种感觉。在逸夫舞台上演的《乾坤福寿镜》、《锁麟囊》、《四郎探母》等三台大戏的主角,是还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院学习的王维佳、张娜、付佳等学生。她们青春朝气、扮相俊美,嗓音脆亮,虽然稍显稚嫩,但演出态度一丝不苟,可以说是全力铆上。特别在做工方面,圆场、水袖等等细枝末节全部细抠到位。学尚派的王维佳和学程派的张娜很好地表现了这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学梅派的付佳饰《四郎探母》中的铁镜公主,并没有引得太多的掌声,但这并不是她表演方面的原因。她的扮相靓丽、唱念甜润,颇多可圈可点。观众的掌声不热烈,主要是缘于观众的欣赏习惯。相比于其他流派,梅派艺术是“无形”的,梅派艺术整体都好、都很突出。不像其他流派那样,观众容易抓到某一个突出的闪光点(过去张伯驹等人都持此观点)。而对于梅派,不是精于欣赏的观众很难把掌声拍到点上,因此,一般学梅派的演员要成名之後,才可能博得观众的掌声。

我看了这三场大戏,对王维佳、张娜、付佳等三位学生的表演总的观感很好,但问题还是有的。她们的做工优于唱工,唱工优于念白。她们在舞台上精神饱满,但抻得太足也容易洒汤泼水,例如付佳在《盗令》中的“冒词”和王维佳(饰演萧太後)在《回令》中出场的台步有点乱了,幸好王维佳反应敏捷(这点体现了她从艺素质的良好),顺势做出萧太後浑身发抖(表示气愤)的形体动作,遮盖了过去。有年轻人问:会不会这个发抖的动作是演员(或指导老师)特意安排的?就是用来表示萧太後被气得发抖。我觉得,不应该。萧太後的身份是一国之主,应该威严持重,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在《盗令》中的出场,尚派的台步一步一顿、安详稳重、气度雍容,就是为了表现她在戎马倥偬、军国万机中的好整以暇。形成反差的是在《回令》中萧太後的台步,迅速快捷、干净利索,足以表明她的动如脱兔、杀伐决断以及内心的急迫、愤怒。如果萧太後为女儿、女婿盗令出关(此时还不知女婿就是杨四郎)就气得浑身发抖,太失身份,戏就演过头了。

当然,年轻学生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若假以时日,多加实践和磨练,都是能够提高完善的。关键是要给她们机会。应该说,上海戏曲学院的领导能够举办这样的演出活动,是极有远见的。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演员确实是越老越吃香,但这是有前提的。既然艺术形象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的,演员和观众也是相互培养、共同成长的。我1986、1987年在大众剧场看计镇华的《别母乱箭》和前几年看他的《邯郸记》的观感是不一样的。随着演出和观摩的增加,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渐提高。而演员(像计镇华那样当年的昆大班学员)也一个个由中青年演员成为了现在的国宝级艺术大家。观众现在欣赏他们的艺术就像品味绍兴花雕一样,越陈越好,但我们要看到他们的“发酵”是有一个过程的。除了他们的勤学苦练,还少不了舞台的实践以及在舞台实践中结下的观众缘。艺术家会老去,观众也会老去。艺术要发展、要进步,每一代演员的成长都应该结下属于自己的观众缘。年轻演员更应该设法把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京剧演员如果能像影视剧演员一样成为青春偶像,京剧的前景就不令人担忧了。

另外,这次前来助演的演员是来自国家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福建京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等四大名团的知名演员,如福建的田磊,天津的陈嫒、赵月霞、陶新晨,江苏的李正华,国家京剧院的李博、张兰等,这样就保证了良好的剧场效果,不过得到锻炼的学生就少了,如果以後能够全部启用戏校的学生,深入学校、社区甚至农村,以演代练,使学生广结观众善缘,则学生幸甚、观众幸甚、京剧幸甚。

猜你喜欢
梅派京剧院梅兰芳
作品欣赏
梅兰芳评传
丁晓君——舞台梦 戏剧瘾 梅派青衣丁晓君对京剧沁人心脾的情感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新从旧中来——访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青年导演徐孟珂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梅葆玖先生病逝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名旦梅兰芳
上海京剧院半年挣了一年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