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模式选择

2012-04-29 22:17汤子琼张平
经济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中国化

汤子琼 张平

摘 要:中国市场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主动抛弃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吸收西方模式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内核,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在确保国家政治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运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总结。中国搞市场经济只能选择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中国市场模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 中国市场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26-0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中国新形势下的经濟改革和社会主义实践。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内容到形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探索,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从内容上来研究,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框架是否已经形成?是否已经产生了具有特色的中国经济学派?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另一文中已经作了的专门研究。在本文中笔者肯定: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已经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派,其内容就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学的产生具有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和特色性等特点。根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笔者有必要对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模式(外在形式)作必要的研究。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对危机的挑战,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张宇,2008)已经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模式,即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以下简称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和特征将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那么,中国市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具有哪些特征呢?

中国市场模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模式产生的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30年的市场化改革实践。

一、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逐步摆脱了计划与市场不相容的传统观念,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论探索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精辟论断,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主张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要建立的新的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就标志着中国市场模式的建立。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中国市场模式的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中,将中国市场模式的六个方面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就是:第一,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指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六,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那么,中国市场模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二、中国市场模式形成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就是说,中国市场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具有科学性,因而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也具有科学性。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产生和形成的。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中国市场模式也是在改革原有的计划模式中形成的。这是一件崭新的事业。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来访时对邓小平说“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改革是任何人都没有尝试过的,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们的尝试是一个全新的实验。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当前是中国向世界提问题的时候了,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才能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呢?对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的回答就是中国进行了30年的自我改革实践。在这30年的实践中,中国完成了经济体制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就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的市场模式具有革命性。

第二,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基本原则,所以走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不变的前提下,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允许部分私有制经济作为公有制的补充,开放市场,引进自由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平衡,在公有制以外发展私有制。如,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据统计,在1994年的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为30.26%,非国有经济为69.74%,在非国有经济中,集体经济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72%,个体经济占12.28%,股份制经济占5.84%,外商和我国港澳台经济占17.9%,这种30%和70%的比重说明,在东南沿海地区,非国有经济已占主体地位。于是,当有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影响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时,邓小平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思想。他说:“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是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正是这个原则体现了中国建立的市场模式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三,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具有开创性和特色性。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难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容的问题,也就是计划和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否实现“结合”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认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突破认识上的“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找准西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点,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西方市场经济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符合市场一般规律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这是共同点;但西方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搞的,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的,这是不同点,而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可见,找到西方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点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市场模式找到了二者的共同点,因而其形成具有创造性的特征。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中,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胆识和勇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和创新。他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尽量避免走极端,以中庸之道为圭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使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快速增长。这种“不走极端,走中庸”的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在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过程中,胡锦涛总书记又提出了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见,中华民族的包容、求同,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包容、求同的品格,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尤其是西方搞市场经济的国家是绝对不会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做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独立的民族风格的模式。对此,邓小平早就肯定到了这一点。他说:“中华民族不是低能的民族,这一点是肯定的。”就这个意义来说,中国市场模式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

第四,中国市场模式具有宏观调控的主导性和有效性。中国建立的市场模式,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是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当市场机制失灵时,政府的调控会及时和有效。目前,世界上在搞市场经济的国家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干预和调控的。“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西方市场经济也不是完全自由的,也有国家干预的成分。在中国市场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及时和有效,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一开始,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是可控的、易控的、能控的,因而具有政府主导性的特点,这种调控在国家遇到重大突发事件和经济危机时,效果是明显有效的,因而具有有效性。

如,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时,中国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出口转内销,扩大内需,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成功应对了东南亚经济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秩序;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难,在抗震救灾的三年中,通过宏观调控这一主要经济手段,提出了十大经济政策。这十大经济刺激政策和4万亿的投资调控,使中国沉着应对了这次金融危机并且给世界树立了中国信心。可见,中国市场模式具有宏观调控的主导性和有效性。

第五,中国市场模式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从内容上来看,中国市场模式包括国家投资在内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多种分配模式、宏观调控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因而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个别性的中国市场模式包含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市场模式的普遍性、共性之中,如中国市场模式中既包含了英美模式中的竞争机制,又包含了萊茵模式中的社会调节机制,还包含了私有制下灵活的市场运行机制,以及市场失灵状态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机制。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中国的市场模式含有上述市场模式的因素,但绝不是简单地“拿来”和组合。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模式包含在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模式之中,是世界普遍性之中的特殊性,因而,具有本土性、民族性的特征。当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当各个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却沉着应对了危机,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了中国市场模式对世界的普遍性,因而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这就是说,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市场经济都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而不能全盘照搬中国市场模式的经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市场模式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AKS002,w11243100。]

参考文献:

1.李晓西著.当代中国经济学家文库,时代变迁中的求索与呐喊改革开放30年回顾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幼文,黄仁伟.2010中国国际地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林凌著.中国经济区域发展[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侯水平主编,孙成民,杨先农副主编.邓小平理论史(第二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出版社,2004

5.贾松青主编,孙成民,李声禄副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7.张宇主编.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蒋南平.马克思经济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J].江汉论坛,2009(4)

15.蒋南平.为什么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问题.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1)

16.曾德祥主编,汤子琼副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汤子琼,西华大学教授,硕导,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张平,西华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四川成都 610039)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传统与现代“断裂”中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
论中国化的创意写作学科教学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