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铸鼎于怀德县荆山原浅谈

2012-04-29 00:44杨东晨
华夏文化 2012年3期
关键词:荆山富平县黄帝

杨东晨

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3056年前的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长安区)起,相继主要有13个王朝建都于长安,文化底蕴雄厚。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周秦汉唐”文化,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市、强省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是建设文化强族、强国的巨大推动力。同时,西安还是一个史前文化昌盛之地,古史传说时代的许多人物出生、埋葬或活动于这块古老的风水宝地上,通常以“三皇五帝”作为主要代表。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堪称是“周秦汉唐”文化之根,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原”,就是史前文化的一滴。我们在此仅从学术研究角度,对这一传说谈一点认识和见解,为立鼎的可靠性增加一些根据。

一、陕西地区的荆山主要有三处

古史传说时代黄帝铸鼎的荆山,粗略统计就有河南、陕西、山东、湖北、安徽等5省近10个地方,其中比较明确记载铸鼎的荆山,是河南和陕西两省,拙文只谈后者。

1.荆山之名得于荆楚

《说文解字》释“荆”字云:“楚木也,从帅,刑声。”注:“楚,丛木,一名荆。”《诗经·周南·汉广》云:“言刈其楚。”《集传》云:“楚,木名,荆属。”《仪礼·士丧礼》云:“楚焯置于燥”注:“楚,荆也。”《礼记·学记》云:“夏楚二物,以收其藏。”何光岳释:“原来楚与荆通用,都是丛木杂生。楚古音读为茨。今湖南平江一带仍读楚为茨,即刺木之意。”(何光岳著《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3页)北方乡村多称其为荆刺或荆条。地名的形成,一是那个地方多产荆条,一是因楚人迁经或居住过。楚人本是颛顼帝之后祝融的子孙,一支因居于荆之灌木丛地方曰“楚丘”(亦称荆丘,在今河南滑县东),遂得名曰楚、楚族。楚族人在迁徙中,地名随迁,又形成许多楚或荆之地名、山名、水名等。楚族在河南、山东不断迁徙,形成不少以荆或楚命名的地方。

2.早于楚人迁入之以荆得名的荆山

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的以“荆”而名的地方、山脉、河流等,其中就有比形成楚族之时而名者早得多的。以陕西地区而言,大荔县朝邑镇南、富平县西南的荆山及荆山原,在黄帝以前就有了。商代中期后由中原向西迁的楚方(小国),经函谷关进入禹治水的荆山(大荔县朝邑西南,原名强梁原),再迁入黄帝铸鼎的荆山原(富平县西南,今属于阎良区)。“楚人之所以迁到黄帝铸鼎的荆山和夏禹铸鼎的荆山,正是楚人系黄帝之裔,与夏又系亲族。他们迁徙到此,正和原居于此地的华夏联合,以图抵抗商人的侵逼。”(《楚源流史》,第182页)

3.以楚人徙入而得名的荆山

陕西地区还有楚方迁入后形成的荆山。如商代的“吴”,在今(陕西)陇县,“荆”在今(陕西)淠阳。”(张筱衡《散盘考释》,《人文杂志》1958年第3期)。楚方曾将淠水(今千河)更名为楚水,将山更名为荆山(亦称楚山),依附于西伯周国。《水经注·渭水》云:“长水注之,水出杜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谓之荆溪。”周文王灭崇国(在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后,迁建都城于此,“楚也于这时向东移居于今西安市东灞水支流,又把荆的名称移植于此日荆溪。”(《楚源流史》,第184页)

西伯周国领土扩大后,迁封楚方于上洛(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称楚子国(赐楚君为子爵而得名)。《括地志》云:“终南山,一名桔山,一名楚山。”乾隆《商州志》云:“自乳水之南,山皆日楚山;自刘峪口以下,丹水之南,山亦日楚山。”何光岳释:“在商县(今商州区)周围百里之内,便有楚山、楚水和大荆川、西荆川等七八个地名。这些楚山、楚水就因楚部族(实为国)在此居住过而命名。”(《楚源流史》,第185页)不言而喻,这些以荆(楚)命名的地方,不可能与黄帝、禹的铸鼎发生关系。

二、黄帝铸鼎于怀德县的今地望

改革开放后,宣传力度最大、关注和开发利用最早、研究最多的是河南省灵宝市的“铸鼎原”,在荆山北的阳平镇。陕西“荆山原”为黄帝铸鼎地之说也由来已久。荆山原又称中华原,在汉代置的怀德县(今西安市阎良区、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三原县等所辖区域内,以下不再注明)。此外,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朝邑(今属大荔)亦有荆山。

1.荆山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之说

《尚书·禹贡》载:“黑水西河惟雍州”。“荆、岐既旅”;“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导蟠冢至于荆山。”这个荆山距黄河很近。《汉书·地理志》“怀德县”条下注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东南入渭。”清代杨大铋《禹贡地理今释》云:“故城在今朝邑县西南三十里,非富平也。”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云:“按《寰宇记》煞有不可晓者,既知北条荆山班(固)注于左冯翊怀德县(富平县)下,但当求汉怀德县所在,则知《禹贡》荆山所在,奈何耀州富平西南十一里怀德故城日:‘非汉怀德县也。又于富平县之掘陵原,复实以《尚书·禹贡》荆山谓,此不相矛盾乎?县非汉县,将山仍汉山乎?及予讨论同州朝邑县有怀德城,日汉县在今县西南三十二里怀德故城,是证以班注荆山下有强梁原,原乐史谓之朝坂也。班注:怀德有洛水,东南入渭,乐史谓城在渭水之北也,历历不诬,独不载有荆山耳。其实荆山即在此。”“又按复讨论得《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是承讹已久。隋《地理志》亦载富平县有荆山。又得《绛侯世家》引《括地志》:‘怀德故城在同州朝邑县西南四十三里,里数较乐史不合,应是县治有移。余曾客朝邑数日,觉其治基颇高,乃置诸强梁原之上。说者谓原即荆山北麓,则可以知荆山所在矣。”辛树帜《禹贡新解》云:“我们由此知所谓荆山指强梁原,即乐史所谓朝坂,是原隰地貌的农垦地,非指某一山峰。”王鸣盛《蛾书篇》卷四一《岍岐荆》云:“今朝邑县治基颇高,在强梁原上,当即宋时旧址,土人谓原即荆山北麓,其东麓临于河,即《禹贡》荆山无疑”。“强梁原为荆山之麓,名朝坂,一名华原山,在朝邑县,西绕县西北而东以绝于河也,故日至于荆山,逾于河。若富平则距河二百余里,与经意不合。”清代学者们的考证是正确而符合历史实际的,《尚书·禹贡》说的“荆”确在今大荔县朝邑镇南,与黄帝、禹铸鼎的荆山是两回事。《辞海》云:“《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汉书·地理志》称为‘北条荆山。相传禹铸鼎于此。据《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当在今陕西大荔朝邑镇南,但其地今无山。”从禹在伯益、后稷辅佐下治理洪水时,曾凿宽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市)壶口看,禹“导播冢,至于荆山”,确实应在今朝邑镇南。从以上文献记载和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古代人说的“荆山”,是渭河中、下游的黄土陵,非高峻的石山。它起自今陕西岐山县东,延伸到今富平县西南,地势增高,日荆山(此黄土陵盛产灌木荆,俗称荆棘或荆条,因而称荆山)。相传黄帝及其后裔禹,均曾在此铸过鼎。《禹贡》所载大禹治水的“荆山”,是从“岐”(今岐山县)治理渭水河道,工程延续到下游的“朝坂”(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其因黄土陵高,故称“强梁原”或荆山(出产灌木荆条而得名),与铸鼎的荆山同名。

2.黄帝铸鼎在今西安市阎良区之说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下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灼曰:“《地理志》:首山属河东蒲阪(今山西永济市),荆山在冯翊怀德县(传统认为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南)也。”《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与《汉书·地理志》相同。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其下有荆渠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渭水之阳即怀德县也。”《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宋《太平御览》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九云:“《尚书》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在今湖北南漳县西)也。《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帝王世纪》:‘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山下有荆渠。”还有一些与此相类似的记载。《辞海》云:“据《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荆山)则在今富平县南。”由这些记载,可知黄帝确曾在“荆山原”铸三鼎。《史记·封禅书》云:“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渭水流域环境优越,古为三皇五帝的活动地。我们2008年4月5日赴阎良荆山镇参加祭祀黄帝典礼时,又得知荆山原南侧有古代修建的女娲庙(当地俗称后土庙或娘娘庙),还有明代碑刻。文献载伏羲(女娲之夫)是第一个铸“神鼎”的古皇(约8000年前),时为“一鼎”。女娲是华胥(约8400年前,故里和墓在今陕西蓝田县)始祖母之后的又一位“生育神母”,也是炼五色石补天,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部落长。伏羲去世后,她继位为“皇”,史称“女皇”,也是黄帝的血统祖先。因此,黄帝到荆山原祭祀女娲氏并铸象征“天、地、人”的三鼎,便成为顺理成章之举。秦人为黄帝后裔,秦献公迁都栎阳后,在荆山原祭祀祖先也是合乎情理之事。

清光绪《富平县志》云:荆山“又名掘陵原”。“自三原县迤逦而来,至富平、临潼两县之交,为漆、沮水冲断,此处因名断塬。”《阎良区志》云:区内主要台原为荆山原。在阎良、富平、三原等地,考古工作者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南康桥、关山、义和、盘龙、杨社等遗址,延续时间约6000至5000年前。更为可喜的是,1995年,位于荆山原的阎良区关山镇北出土了两块墓志铭,“大周使节大将军,安宁郡公及夫人贺拔氏之墓志铭”(铭石58.5厘米×48.5厘米),大隋开皇七年(587年)立,记其葬地为“广阳县万年乡中华原”,仅仅九字,它不仅将宋敏求《长安志》中记载北宋始有的乡建制向前提了500年,还可以使人领略到南北朝时,距今约1500年前文赋的风采(参见刘宏涛、王仲德编撰《黄帝功德大典》书稿,2009年2月)车宝仁教授曾于2004年春去进行实地考察,言:“荆山原东西横亘约15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原北为富平县,南为阎良区,西为三原县。原之北是石川河河谷,古代水量大,不宜人居住。荆山原西北接嵯峨山,原之南是开阔平原。从平原看,荆山比平原地高100多米,有高峻陡峭的山势。古籍载‘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在冯翊怀德县之南,还说荆山下有荆渠,即铸鼎地。而荆渠在荆山南西山下。这些都说明黄帝铸鼎在荆山南边山下,即今西安市阎良区平原地区(以及三原县、富平县边缘)。”(车宝仁:《轩辕黄帝行迹杂考》,朱恪孝、谢阳举主编:《黄帝与中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16,119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从《史记·封禅书》的记载看,只考证荆山原之所在,未再考证山旁的鼎湖,原上的祀庙、升仙台等,与河南灵宝荆山原的丰富遗迹相比,显得证据不足,应再进一步研究和调查。此外,车先生将其调查区域总冠名为“阎良区”,显然包括不了今富平和三原县地域。

怀德县今地望即然指今“一区”、“二县”相互联结的地区,那么公祭黄帝民族团结县域经济发展高峰论坛,就应当是“一区两县”政府和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认为今年清明节的重要活动,比之2008年就全面、周到的多,必将充分发挥“一区两县”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打造好“中华原景区”这一名牌,为陕西的经济繁荣,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邮编710061

猜你喜欢
荆山富平县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春 讯
新球场
晒秋
情报站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美玉和氏璧
富平县2015年生物磷钾肥(液体剂型)在大棚黄瓜上施用效果调查
黄帝养生园 一个直销企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