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
初探漆园,他与中国的漆文化牢牢地胶着在一起了
刘国斌在十多年前作为某跨国集团公司的代表被派驻到福州,是统领华南三省市场的总经理。为开拓市场、协调关系,需要与当地人打交道,风尘仆仆的很是辛苦。刘国斌对书画艺术也很有研究,一手隶书写得很见功力,工余喜欢与人喝喝铁观音,谈谈艺术,结交了不少文化界朋友。
2004年,在朋友的引荐下,刘国斌结识了福州漆艺家唐明修,从此提升了他对中国漆文化的认识。
唐明修是新中国福州漆器漆艺的第三代标志性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后来他不满足于传统漆器的工艺局限与表现方式,转向更具创造性和表现力的漆画艺术。为了探索漆画创作的更大可能性,他甚至效法古人,屏蔽红尘,大隐于市,在有“福州后花园”之称的北峰,盖了一幢房子,用最原始的材料布置了简单却天趣盎然的闽南园林,并命名为“漆园”。
唐明修在山上远离尘嚣地住了好多年,独自与大漆对话,潜心投身于创作。刘国斌去拜访他,看到了满屋子的古陶器、旧木器、旧漆器及斑斓多姿的民俗器物,异常兴奋,最后站在他大气磅礴、风格鲜明的作品前不忍离开,深为感动,从此结为挚友。经常在周末,刘国斌带着肴盒与茶酒上山去看他,盘腿坐在林下水边,一起喝酒品茶,聊漆的话题。有时倦鸟归巢,月上树梢,就干脆在漆园借宿。上海来公司领导或朋友了,刘国斌也会带他们上山拜访唐明修,看一个虔诚而固执的艺术家如何用最原始的材料进行探索,加深大家对中国漆文化的认识。
北峰的俊朗与氤氲修炼着唐明修,也滋养着刘国斌的心灵。
冰心玉壶,一举收藏了三十件漆画
唐明修结庐北峰,埋头创作,心无旁骛,懒得推窗看一眼艺术市场的晨风暮雨。他花了五年多时间制作了一批以屏心为载体的大型漆画,从题材到工艺都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每一件平均耗时两三年,其间的艰辛与孤独,或许可用卧薪尝胆来形容。比如髹漆这道工序,就要反复几十遍,只要有一遍出现问题,全盘皆输,还不算繁复无比的镶嵌、炝金、炝银、推光等特殊工艺。这是漆的性质与工艺要求性质决定的,也是艺术家本人的虔诚态度决定的。所以他的漆画作品变得如礼器一般的神秘而庄重,那是一种东方特有的文化仪容。
唐明修难得下山,但名气却越来越响,政府部门和艺术界的人士四处找他,他的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际奥委会、福建省美术馆、福建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杭州市政府、福建美术馆、外国驻华使馆、国际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者收藏。2010上海世博会里也有唐明修的作品惊艳亮相,在中国馆的接见厅里有他的一幅漆艺屏风《云水间》——这当然是后话了。
刘国斌每次上山,都要钻到他的工作室去欣赏一番,每一次欣赏都加强了他收藏唐明修作品的念头。终于有一天,将几位已经与他合伙创建一家外贸公司的朋友引上山,大家看了都无比震惊,无比欢喜。最后刘国斌出面说通了唐明修,大家凑了一笔钱买下30件。
有些玩收藏的人都会事先“做功课”,其实也就是似懂非懂地翻过几本“葵花宝典”,以为掌握了鉴别真伪的密码,结果一入市场就犯晕。因为书上的知识不能招架作伪者“与时俱进”的高强手段。而刘国斌是结识了一流的漆艺家后,才开始对漆文化产生兴趣,并时时获得亲炙,收藏品一上手就是最好的,并无患得患失的诸般烦恼,这就是他的福分。
收藏这些屏风形式的漆画后,刘国斌和他的朋友并不是等到升值后抛出赢利,而纯粹是为了收藏与推广漆艺,审美愿望为大。为此他们还集资成立了一个同样名叫“漆园”的艺术品公司,准备像星探一样去发现福州地区有潜力的青年漆艺家,将一部分优秀作品包装后推向更大的市场。他们知道,只有市场的广泛共识,青年漆艺家才能获得前行的后劲。这与收藏唐明修的作品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路。
刘国斌前几天笑着对我说:“现在唐明修不止一次对我说:国斌啊,你们手里的东西还在吗,我想加一倍的钱收回。这怎么行啊,打死也不卖。”
回归原点,是对传统的鞠躬致敬
今天,不少人还以为日本的漆器是世界上最好的,在我们目光所及的地方,比如日本料理店,比如首饰店,比如日本风格的会所,经常可以看到日本漆器以奢华绚丽的外表翩翩登场,而中国的漆器几乎不见踪影。日本人一直说他们是最早用漆的国家,历史长达8000年,其实他们是在伪造历史——他们拿不出过硬的实证。不过让我们深感心灵刺痛的是,他们的用漆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而我们中断了,这直接导致今天民众对漆的疏隔与轻慢,审美上也严重滞后。
所以,我在杭州与唐明修对话时,他真诚地说:“中国漆文化的根在这里,余杭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出第一只漆碗,证明中国是漆的故乡。现在中国第一个漆艺专业也设在这里,这是一次文化上的回溯。我们是回归原点,重新出发。”
同样是为了回归原点,同样是对传统漆器的尊重,刘国斌也收藏传统风格的福州脱胎漆器。但是很奇怪,在福州已很难找到一件老旧的脱胎漆器了,他跑了好几家文物商店也没看到。有人告诉他,在福州,这路东西在过去几乎家家都有,并不当回事,用坏了就丢弃,现在发现值钱也来不及了。后来刘国斌在上海文物商店倒是意外地发现了几次。有一次在那里看到柜顶搁着一件漆器梅瓶,他请营业员取下看看,那件梅瓶已经落满了灰尘。营业员笑着说,这路东西没人关注。但刘国斌一看不得了,底款上的落款告诉他,原来是沈绍安的遗珍。
沈绍安是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其后代一直在三坊七巷的双抛桥开铺子做漆器、卖漆器,族传家承至第五代时,沈正镐、沈正恂成功地利用将真金白银和矿物颜料调制出好几种天然漆色,大大增加了漆器的观赏性,从此,脱胎薄料髹绘漆器产品几乎占据清末以后福州漆器的半壁江山。1898年,沈正镐、沈正恂将漆器送到巴黎参加世博会,一举获得金奖。此后,福州沈氏漆器又先后在多伦多、柏林、伦敦、费城等八届世博会上获奖。沈记老铺的产品还多次受到清廷的嘉奖。
于是,刘国斌强按内心狂喜,以区区2000元购得,回家偷偷乐了好几天。后来唐明修来上海办个人作品展时,刘国斌拿出来请他掌眼。唐明修也大为惊讶,连声称美。
还有一次,刘国斌又来到上海文物商店,在一堆杂件中看到一把大漆髹饰的木尺,长度比一般的市尺短了点。请营业员拿出一看,原来是为外商定制的英制尺,黑底漆面上画了一条彩龙,形象威猛,活灵活现,龙须、龙爪、龙麟纤毫毕现,特别是一对微微突出的龙睛,炯炯有神。再细细观察,发现也是沈绍安的落款!赶快掏钱,以100元购得,赛过白捡。
后来刘国斌只要回上海探亲,就往文物商店跑,在那里他买到了十几件福州漆器,清代、民国的都有。最后柜台经理也认识他了,看他来了就将最近从仓库里找出来的漆器拿给他看。上海文物商店以前并不注意收购老旧的漆器,库存很少,所以刘国斌在此淘宝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入宝山而空手返回居多。
“今天你去福州漆器保护基本的产品陈列室看看,真正沈绍安的作品也没有几件啊。”刘国斌对我说,“收藏要有眼光,更要有提前介入的勇气与决心。现在正是中国漆艺复兴的大好时机,你看好了,用不了几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收藏漆器和漆画了。”
事实也正如此,我在福州就遇到好几位企业家,他们在几年前就动手收藏建国后福州漆器厂出品的工艺大师作品了,还有新一代漆艺家的作品也在他们的视野内,收了不少。
有个梦想,只为漆艺而美丽
也因为福州的漆艺家只顾关起门来搞创作,很少考虑市场运作,相当一段时间内,漆器和漆画在全国艺术市场的关注度并不高。而同出福建的寿山石,这几年的价格一路狂飙,令人瞠目,就因为文化人与收藏家的共同关注与造势。有鉴于此,刘国斌与他的朋友就希望通过自己的漆园艺术公司这个渠道,联络一批优秀漆艺家,设计制作一批产品——包括日用层面的漆器和审美层面的漆画,或与国内企业家、收藏家联手,或与欧洲名牌消费品一起,推向国内外市场。
前不久,刘国斌所在企业举办一次产品发布会,就请专门设计当代日用漆器的福州著名漆艺家陈杰度身定制了一批漆艺手镯当作礼品馈赠嘉宾,木胎髹漆、披麻披灰、炝金炝银等工艺一点也不含糊,但造型与色彩的现代气息十分强烈,一露面即被美眉一抢而光。
日本的漆器之所以成为国宝而且至今还活跃在日常生活中,就因为生活化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比如2010年4月,有被誉为“人间国宝”的漆艺家室濑和美在四款VERTU手机上以大漆装饰,每只售价高达2000万日元。而在福州,一件传统工艺生产的大漆描金花瓶,才卖350元。我们只有提升中国漆的品质,才能提升它的价格,再通过价格来确定它的艺术地位。而这里,艺术家与收藏家要一起努力。
莺飞草长的初夏,刘国斌在复兴中路思南公馆五号艺术会所为陈杰办了一次作品鉴赏会,展示了一批很炫的茶盘、宝盒和手镯,引起美眉一片尖叫,选了中意的就不肯松手了。刘国斌还准备借助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品牌的影响力,在上海辟建一个漆艺作品陈列室,并利用福州一流漆艺家的资源,一起将优秀的漆艺作品推向更大的空间,并在适当的时机举办漆艺大展,让更多的民众了解、热爱历史悠久、而今有望复兴的中国漆文化,一起欢欣鼓舞地进入美丽的“漆彩生活”。
《髹饰录》说:漆坚牢于质,光彩于文。现在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漆艺的质,就是中国文化的繁荣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上世纪六十年代,沈从文曾在《漆工艺问题》一书中很无奈地说:“漆之为物,在文化史或工艺美术史方面的重要贡献,一般学人即缺少深刻认识,求作有计划有步骤研究,当然无可希望。”假如沈从文活到今天,想必他一定会改变这个让人惆怅的文章结语,因为漆在今天,在一群漆艺家和收藏家的携手努力下,可望焕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