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晓雁
冯远,曾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面对如此多的头衔,我们会以为冯远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和文化管理者。但当站在上海美术馆《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那些巨幅作品面前,面对谦和淡定的冯远,我相信他就是一位当代中国画大家。
这是冯远的恩师方增先先生对爱徒的评价。如今,当作为中国画大家的冯远说起他们师徒34年前的那段因缘,至今还饱含深情。1978年,冯远从黑龙江农场赶到上海美术馆参观“十九世纪法国绘画作品展”,那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惟妙惟肖的绘画作品,不仅感到震撼,更令他流连忘返。当时有朋友告诉他,方增先也来了,并介绍他见面。可是,冯远不知道方增先是谁,听朋友说那是个大画家。于是,带着自己的连环画和速写本,在离开上海前一晚九点多,赶到了方老师的家。
方增先看到冯远的画,大为欣赏。考虑到当时冯远已经26岁,超过了考大学的年龄,所以当即鼓励他报考自己的国画研究生班。
带着方老师的推荐信,冯远退掉了回黑龙江的火车票,去了杭州。第一轮考试结束后,冯远回到黑龙江,该干啥还是干啥,并没抱多大的希望。没想到复试的电话打来了,这下冯远急了。从黑龙江到上海的火车要30多个小时,他就一路背政治、文艺理论等等。在上海中转杭州火车的6个小时间隙中,跑到书店买了周思聪等著名人物画的单片,第一次在宣纸上临摹。后来考试成绩下来不太理想,方老师鼓励冯远明年再考,于是他又回到了黑龙江。
当年的年底,冯远突然接到了浙江美院的研究生入学通知,这令他欣喜若狂,简直就有范进中举的感觉。上学后才知道,方老师为了招他,上上下下找了好多人,甚至不惜说:冯远不来,我就不收研究生了。其实,冯远和方增先素昧平生,只是方老师太爱才了。
就这样,从1978年始,冯远开始师从新浙派代表人物方增先先生,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系统学习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人物画基本功,培养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执着的精神追求。
可以说,是方增先改变了冯远的艺术人生,同时方增先的学术观点也改变了冯远的艺术理念,并使他掌握了绘画技巧,同时对熟练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语言进行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数十年来,冯远深入研究绘画及理论,吸取东西方现代艺术的图式语言,建构起一套当代书画合一的绘画方式:既凸显出中国本土文化的主题思想,又蕴含着全球化文化的艺术智慧。
“我能有今天,和方老师的一路扶携、教诲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冯远对老师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
那么方增先先生又是如何评价他的爱徒呢?
“他的聪明和勤奋超出我的想象……”方先生对当时的情境也记忆犹新:冯远很聪明,复试中要求考水墨写生,可他从来没有学过,但他的速写基础很好,他就看着旁边的人画,学了一下,结果线描不错,通过了。后来在报到的时候出了些问题,经过我的努力,他还是如愿以偿读了研究生。
在冯远到北京担任文化部官员后,方增先给他电话,希望他不要停止画画。冯远说:老师,您放心,我不会停止的。
冯远说的不是客套话,他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把业余时间全部花了绘画上,每年创作的作品数量甚至超过了专业画家。
“另外,他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表达力之强也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什么题材都画,独立性很强。这取决于他经常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方增先毫不吝啬对爱徒的赞赏。
这次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全面展示冯远自上世纪80年代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以来30余年的美术创作历程。这也是冯远从艺40年来首次个人作品展,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创作研究的阶段性小结”。
我想,在冯远的心目中,这也是对方增先先生的一次汇报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