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尘
江南丝竹源于明代苏州、昆山一带,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广泛流传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西北部地区。从清末起,苏南和上海等地业余组织起来的丝竹乐团体相当活跃。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发展,他们经常聚会,交流演出经验,也常参加一些喜庆活动,通过演出实践,提高了演奏技巧,丰富了演奏曲目。原有江南丝竹曲谱较简单,长年来在众多演奏者的相互切磋中,创造了不少独特技法,使乐器表现能力达到一定高度,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江南地方色彩和其特殊的演奏风格。
江南丝竹所用乐器,大致由丝和竹两大类组成。“丝”指的是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如二胡、中胡、扬琴、琵琶、小三弦等。“竹”指的是管乐器,如笛、箫、笙等。节奏乐器方面采用尺板、荸荠鼓等打击乐器。江南丝竹有着它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它的特色是“雅致”,曲调优美动听,清新细腻,朴素流畅,是民间婚庆和庙会活动中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乐队规模是“小”和“轻”,组织灵活,从一竹(箫)一丝(二胡),到较大的阵容都很适宜。
回想起1954年10月,民乐界在北京的一次难得聚会,当时杨荫浏、查阜西、卫仲乐、孙裕德、陈永禄等大家济济一堂,会上邀请孙裕德和陈永禄两位先生即兴合奏一支《熏风曲》。江南丝竹的演奏具有即时性和随意性,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但有良好的个人技术,而且还要有一经常合作的班底。两位先生平日里虽合作机会不多,但演奏风格彼此还是清楚的。用两位前辈话说是“凑合、凑合”,可是现场效果出奇的好,《熏风曲》清新流畅的旋律、细腻雅致的格调轰动京城。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门录音,不久又出版78转唱片,两位前辈的合作留下一段美谈。
江南丝竹之所以优美动听,除乐曲本身地域特色外,还有不少演奏技法上的特点。通常用“加花”,如《老六板》原曲调比较简单,经过加花后就引申发展成《花六板》、《中花六板》等一系列乐曲,但千变万化它的基础乐谱还是《老六板》。又如“支声复调”,在演奏乐曲过程中,各种乐器奏出的旋律虽其基本骨干音相同,但又根据各自乐器的性能特点加以发挥,奏出一些不尽相同的旋律,造成一种既有差异又有统一和谐的丰满效果。《春江花月夜》是从《夕阳箫鼓》中加工演奏而成的丝竹乐合奏曲,就采用这种手法。还有“让档”,笛子和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担任旋律的主奏部分,尤其彼此要配合得好,例如笛子在加花发挥时,二胡可适当略去一些音,用长弓浪音来衬托,这就是“让档”。反之笛子在吹浪音时,二胡可尽兴发挥一下,疏密相间、繁简相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本着弘扬民族文化宗旨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精心选录了一批江南丝竹代表曲目。如传统江南丝竹“八大曲”,包括《熏风曲》(又名《中花六板》)、《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又名《桥》)。民族乐团组成以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和琵琶演奏家马圣龙及周惠(扬琴)、周皓(二胡)兄弟为班子的最佳组合。几十年来,他们四位在演奏上配合默契,充分发挥各自演奏特长,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陆春龄先生被音乐界誉为“神笛”、“魔笛”,他在丝竹演奏时以高超的口风控制技巧,保持笛子音色既明亮饱满又含蓄优雅。周惠、周皓兄弟俩出生于丝竹之家,其父周俊卿先生是二三十年代沪上丝竹好手,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深得丝竹精髓。周惠先生的扬琴清丽纯净、衬托到位,周皓先生的二胡音韵流畅、功法细致。马圣龙先生少时即学琵琶,擅长传统文曲,对江南丝竹更有心得,他的琵琶为古老丝竹乐增添了色彩和活力。中唱上海公司为四大名家录音时,陆春龄、周惠两位已年逾花甲,周皓和马圣龙先也是年过半百,他们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
《四合如意》(又名《桥》)是“八大曲”中一首大型坐乐演奏曲。开始笛子领奏“凤凰三点头”饶有风味,全曲中《三六》素材占比较主要位置,乐曲后半部三次“卖头”各乐器轮番演奏即兴加花,与合奏部分传递进行,既突出民族乐器的音色变化,还有传统江南丝竹演奏时相互“竞赛”之意味,展现了四位大家高超的驾驭技能,听来真是淋漓尽致、情趣盎然。《四合如意》录音结束后,周惠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我的心愿总算落实了!因《四合如意》曲调较长,完整演绎要半小时或更长,一般丝竹乐队很少问津,另一方面还怕压不住场。解放前,百代、高亭、蓓开等唱片公司虽留有老艺人音响,但只是几分钟的片段。周惠等还暗暗担心我公司不会同意采录,为了完整记录江南丝竹演奏形式,保存这份珍贵的民族音乐遗产,最终还是把这支乐曲完整地收录下来,出版了盒式磁带和薄膜唱片。四位大家在演奏时所呈现的音乐内涵和那种看不见的神髓,乐谱也很难完整概括,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绝版录音(马圣龙和周惠先生已先后离世)。
这组节目出版后,受到丝竹爱好者和专业音乐人士的好评。国外唱片公司也来商洽购买母带,向港澳地区发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民族乐团陆春龄、周惠、周皓、马圣龙合奏的江南丝竹《三六》专辑荣获首届“金唱片奖”,以表彰他们为民族音乐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张专辑收录的曲目不仅反映了江南丝竹的传承,更有创新。1982年顾冠仁创作的江南丝竹《春晖曲》,在传统韵味中融入沪剧基本音调,曲式结构是传统的引子、慢板、快板,旋律配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为江南丝竹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江南丝竹是水乡文化优秀代表之一,2006年江南丝竹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传统曲目传谱较少,老艺人又相继故去,都市里丝竹之声渐渐消逝。愿珍视、保护好这份特有的原生态音乐文化遗产,对传统文化留一份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