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距离

2012-04-29 19:18胡荣王晓
社会科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农民工

胡荣 王晓

〔摘要〕 根据“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经历调查”的数据,本文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以及其对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影响。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因素中,网络密度与社会距离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人们交往圈子中亲属所占的比例越大,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就越远;网络多元性对社会距离具有负向影响,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越多,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越近。信任有助于减小社会距离,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都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度越高,尤其是对社会中不稳定关系的信任度越高,那么其感觉到与外地人的社会距离越近。不过,社团参与对于社会距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资本;社会距离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101-06

〔基金项目〕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11”项目“公共政策与政府治理”

〔作者简介〕胡荣,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

王晓,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 361005。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的问题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整个社会出现了大范围大规模以及速度频繁的社会流动,农民工这一群体在城市的生存状况以及与城市居民的融合情况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对农民工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以及社会权利缺失的描述并且探寻权利实现的路径〔1〕;关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如平等、信任关系的构建〔2〕、偏见和歧视的原因和对策建议〔3〕,如何形成身份认同消除社会排斥等〔4〕。实际上,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民工持何种态度,是在情感上接纳他们,还是与他们保持距离,对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打算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影响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因素。

“社会距离”这个概念最早源自加布里尔·塔德(G. Tarde)。塔德在《模仿的规律》(Law of Imitation)一书中首创了社会距离概念,塔德使用这一概念来反映阶级差距,他认为阶级之间普遍存在着社会距离,社会距离的大小反映的是阶级间的亲密程度,这种程度是可以量度的,他将阶级差别等同于阶级距离。〔5〕这一概念之后被齐美尔重新诠释并且赋予了主观意义,社会距离不是反映人们的熟悉程度或者亲近程度,而是一个人认为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认识和亲近。〔6〕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引入社会距离这个概念来分析美国的种族和族群关系,这种社会距离一方面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但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融合阻碍社会进步。〔7〕美国社会学家博格达斯则进一步提出了“社会距离测量法”,认为社会距离是“能够表现一般的前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特征的理解和亲密的等级与程度”〔8〕。受博格达斯的启发,之后很多学者对其测量技术进行了改进。

卢国显在国内学者中率先用社会距离这一概念研究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群体这两大异质性社群之间的关系。他在农民工与市民通婚意愿的研究中建立了这样一个模型:体制和政策造成农民工和城市市民职业和居住空间的隔离并且形成城乡不同的文化,而职业经济地位又进一步塑成了这种文化和心理的差异并影响着二者的交往频率。〔9〕卢国显在另一篇文章里更为详细地分析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相关的几方面因素:偏见、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就业领域和居住位置。〔10〕张海辉在研究苏州市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社会距离的文章中发现,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社会距离存在明显的不对称,外地人感受到的社会距离比本地人对外地人的社会距离大。〔11〕王毅杰和王开庆对南京市流动人口和市民的社会距离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12〕郭星华和杨杰丽选择从农民工的角度分析社会距离,得到农民工的自愿性隔离影响着其对城市生活的融入,而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和其月收入影响着这种融入意愿,代际之间的融入意愿差异非常大。〔13〕郭星华和储卉娟从代际的角度比较了北京市区的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感受到的社会距离从而分析两代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特征和融入意愿。〔14〕而史斌在对上海的研究中也同样从代际角度得到结论: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于上一代农民工感受到的社会距离普遍更大,并且从社会经济、社会关系网络、居住区位与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会距离增大的原因。〔15〕

以往关于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现有研究还没有系统地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距离,特别是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对农民工社会距离的关系。虽然有的研究谈到社会网络与社会距离的关系,如张海辉发现具有工具性的弱关系和情感性的强关系会显著地影响到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相对于工具性的弱关系交往,情感性的强关系对社会距离的影响更加显著。〔16〕王桂新和武俊奎以上海市为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影响社会距离的因素,其对社会距离的测量选择了一个项目——城市居民是否愿意与农民工交友来考量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其社会资本的指标——市民的社会网络中是否有农民工/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中是否有本地人辅之同群效应和偏见两个主要预测变量来分析影响社会距离的因素。〔17〕其对社会距离和社会资本的测量选用的指标略显单薄。

社会资本是近年来引起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关注的理论之一,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布迪厄,之后被许多学者引用和发展。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和解释如下: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他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18〕社会资本可以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市场和政府的绩效,并且在一个具有丰富社会资本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合作、互惠和宽容的。在帕特南看来,社会资本包括关系、信任和规范等方面。在本项研究中,我们打算从网络关系、社团参与和信任三个方面测量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看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与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

二、研究设计和变量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2009年7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8所高校共同完成的 “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求职经历调查”(JSNET2009)。该调查在长春、广州、济南、兰州、上海、天津、厦门和西安8城市采用多阶段系统抽样的方式抽取18-69岁有过非农职业经历者进行问卷访谈。本次调查每个城市的抽样方案是一致的,首先通过分层抽样方式选择城市的区和居委会,选定居委会后,使用地图法获取家庭户的抽样框,然后随机抽取被调查户,入户后选取生日最接近7月1日者进行调查。调查在2009年7-8月完成。每个城市平均抽取30-50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中抽取20个调查户,每户抽取一名被调查对象。调查问卷的内容共分A、B、C、D、E和F等6个部分。F部分的问题又分为甲卷和乙卷。除厦门市外,其他7个城市在调查时,每个居委会的20个调查户中10户回答甲卷问题,另10户回答乙卷问题,即第1、3、5、7、9、11、13、15、17、19户回答甲卷,第2、4、6、8、10、12、14、16、18、20户回答乙卷。本项研究中有关信任的问题在问卷的F部分乙卷,所以这一部分的实际样本数是3657。

下面介绍一下本次研究因变量——社会距离和作为主要预测变量的社会资本的测量。

1. 社会距离

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是我们这次研究中的主要因变量。我们采用的是博格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将因变量“社会距离”操作化为城市市民与外地人的交往意愿,也即对待外地人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性,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五个问题。分别是:(1)您愿意和外地人聊天吗?(2)您愿意和外地人一起工作吗?(3)您愿意和外地人做邻居吗?(4)您愿意和外地人做亲密朋友吗?(5)您愿意您本人或子女与外地人成亲吗?答案选项为:愿意、无所谓和不愿意。回答愿意和无所谓的表明其比较接纳外来人口,社会距离也就越近,回答不愿意的则表明其与外地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较远。具体情况如表1┧示。

2.社会资本

本次研究涉及的一个主要预测变量为社会资本。我们根据帕特南的社会资本定义进行操作化,从网络、社团参与和信任三个方面测量社会资本。

首先看受访者的网络,我们用网络密度、网络多元性两个指标。我们询问被访者在春节期间以各种方式(不含手机短信)互相拜年,交往的亲属、朋友和相识大概有多少人/户和在这些人中,亲属占多少人这两个问题,用亲属人数比拜年总人数得到的就是网络密度,如果网络密度越大,那么其接触的人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而和朋友、同事或者其他关系的人交往较少,说明其社交圈很狭窄。

其次是关于网络多元性的测量,我们采用边燕杰得到的各种职业声望分数表,询问被访者拜年网中人们的各种职业,将这些职业声望分数相加,得到职业声望总分,这代表着被访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总和。社会网络资源测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网络差异,即询问被调查者的人际关系来自多少个职业,网络差异近乎能反映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总量。〔19〕边燕杰和李煜曾在天津、上海、武汉、深圳四地请被访者对20种职业和12种工作单位类型进行评估。他们按照“非常好”和“较好”两项的百分比作为地位得分,将20种职业进行排列。这20种职业的声望分数依次是:科学研究人员(95分)、大学教师(91分)、工程师(86分)、法律工作人员(86分)、医生(86分)、中学教师(81分)、政府机关负责人(80分)、小学教师(73分)、党群组织负责人(73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71分)、经济业务人员(64分)、会计(58分)、行政办事人员(53分)、民警(52分)、护士(48分)、司机(25分)、厨师炊事员(24分)、产业工人(20分)、饭店餐馆服务员(11分)、家庭保姆计时工(6分)。

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团参与。我们在问卷中问受访者是否经常参与下列活动:(1)同乡、校友、战友聚会;(2)居委会/物业组织的会议/活动;(3)宗教聚会;(4)兴趣群体的活动;(5)志愿者活动。答案为:从未、很少、较少、一般、经常5个等级。我们对这6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一个社团参与因子。

最后是关于信任的测量。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对下列人和组织的信任程度怎样?这些人和组织包括:您的家人、邻居、市场上的商人/买卖人、外地人、居委会干部、政府、警察、医生、国内广播电视报刊上的新闻、法官/法院、科学家、陌生人、社会上大多数人,共13个项目。设计的答案为:完全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说不清几个选项。将这些项目经过因子分析,得到三个因子,我们分别命名为:普遍信任因子、特殊信任因子以及制度信任因子(见表4)。其中,普遍信任因子即对市场上的商人/买卖人、外地人、陌生人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信任;而特殊信任因子就是对自己的家人和邻居等较亲密关系的信任;制度信任因子是对居委会干部、政府、警察、医生、媒体、法官、法院和科学家的信任,这种信任对象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三、研究发现

在完成这些主要变量的测量之后,我们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探讨社会网络资源、社团参与和信任等社会资本因素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模型中还加入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生活水平变化这四个控制变量(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相对于女性来说,男性感受到的社会距离要小一些。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同〔20〕,女性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被理解,这不仅跟女性的心理特征有关,女性较之于男性有更多的安全诉求,另外也和男女两性的社交相关。很多研究都表明,男女社交圈的范围和类型都显著不同。胡荣在研究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中就发现男性较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交团体,并且男女交往圈子的类型也是不一样的,男性较多地参与工作等公共领域,在其社会网络中,朋友、同事较多;而女性将生活重点放在家庭私领域,社交网络中亲属人数较多。〔21〕由于社交圈子的大小和类型导致接触的人不同,观念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很容易理解男性较之于女性与外地人的社会距离会更近。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年龄的增长和社会距离的关系。在回归分析的模型中我们看到,我们将年龄的平方加入之后,结果也呈现出显著性,这说明年龄和社会距离并不呈直线相关,我们将年龄分组之后,分析与社会距离的关系,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距离随之增加,在41岁到50岁的年龄组里达到最高值,在50岁之后开始缩短,据数据显示在所有的年龄组中,30岁以下的人们社会距离值是最小的。

我们再来看看教育程度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到,随着教育程度的增加,城市居民所感受的社会距离也越小。一般来说,教育程度的增加,人们视野的扩大以及对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接受和内化,其对待异质性的群体会以更加温和和包容的态度。国外关于种族、同性恋、3K党的宽容研究也表明了,人们的教育程度越高,会比低教育水平的人更能接受社会中那些特立独行的人。〔22〕对于国内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用客观、理性的眼光看待农民工问题对于改善他们的处境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来说,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态度,家庭生活状况的好坏意味着拥有的物质资源的多少,生活水平提高意味着拥有的物质资源增多,家庭的富有感会增加人们对生存以外的事情的关注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明人们的需求满足是逐级递增的,在满足了自身的生存和安全之后才会考虑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塑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重要意义。乐观积极的心理对于人们对待周围人和事物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表中数据显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地缩小城市居民所感受到的社会距离。

那么,作为主要预测变量的社会资本对社会距离的影响又是如何呢?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因素中,网络密度与社会距离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人们交往圈子中亲属所占的比例越大,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就越远,这和以往的研究是相似的。一个人交往圈子广泛,交往对象的异质性强,那么不同的人群,不一致的观点、意见以及行为方式对于他来说就是见怪不怪的了。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一个见识广泛、阅历丰富的人对待周围的人通常会显得大度而宽容。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到,网络多元性对社会距离的影响是最大的,并且具有负向影响。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越多,那么其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越近,在社会资本的三个因素之中,网络多元性的标准回归系数是最高的,为-01325934,而且呈现出较高的显著度,这说明个人网络资源的拥有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待外地人的态度。

不过,社团参与因子对于社会距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信任有助于减少社会距离。从表中我们看到,测量社会信任的3个因子中,只有“制度信任因子”对居民的社会距离影响没有统计显著性,而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都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性的负向影响,即个人对他人的信任度越高,尤其是对社会中不稳定关系(如市场上的买卖关系)的信任越高,那么其感觉到与外地人的社会距离越近。马克斯·韦伯曾在关于中国信任问题的论述中指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或亲戚式的纯粹个人关系上面的……特殊信任,因此,对于…‘外人来说,是普遍不信任的。”〔23〕费孝通也曾经用“差序格局”来描述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特征,“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24〕虽然对陌生人等不稳定关系的信任度处于信任的最低层次,但是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对人性的估计更趋于正面,也就是中国人虽然不信任陌生人,但是普遍认为陌生人不是坏人。一个人对外界的看法越趋于正面,那么其对待外界的态度也会更显友好。信任确实是社会运行中的润滑剂,大量研究表明信任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且能够提高政府与司法效率,降低腐败,是决定一个复杂系统效率的关键性因素。〔25〕

四、结语

我们从本项研究的发现中可以看到,社会资本对于缩小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提升城市居民自身的素质,扩大他们的社交网络和信任度,可以缩小他们与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从而促进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社会距离的成因是多元和复杂的,不仅是“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事先的安排;也有个人技能和机会的匮乏,还有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共同作用,社会距离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排斥不仅造成农民工群体的贫困和焦虑、社会的整合困难和不稳定,也有违社会公正原则。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形成一个新的思路,不仅要依赖体制和制度层面上的缓慢改革,更需要人们通过自身观念的改变,通过社会资本的建构和公民精神的培养,支持和推动有利于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的政策和改革。

有关研究表明,对公平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程度, 即构成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四个方面——差异趋同、心理认同、交往融入和受歧视感受均对公平感有着重要的影响。〔26〕正是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而产生的不公平感给城市社会带来不稳定。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固然很多,既有制度的障碍,也有城市居民对外来务工者的排斥和歧视。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社会距离的缩小对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农民工的排斥、偏见或者是歧视,根本的原因当然在于体制和政策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地位等级观念。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制度和体制上调整和改革,然而囿于制度惰性和利益集体的阻碍等原因,这种变化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然而我们也可以从改变个人着手,逐渐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尊重农民、尊重劳动的观念,推动和支持有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出台,最终促使公平平等、信任和谐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朱光磊,赫广义.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郑杭生.克服城乡二元结构 重建百姓社会信任〔N〕.中国教育报,2006-03-10.

〔3〕谭秋成.农民为什么容易受政策歧视〔J〕.中国农村观察,2010,(1).

〔4〕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5〕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模仿律〔M〕.埃尔希·克鲁斯·帕森斯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Simmel,G.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The Free Press, 1964/1902.

〔7〕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1-20.

〔8〕Bogardus, E.S. 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1925,9,pp.299-308.

〔9〕卢国显.农民工与北京市民之间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10〕〔20〕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4).

〔11〕〔16〕张海辉.不对称的社会距离——对苏州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距离的初步研究〔D〕,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12〕王毅杰,王开庆.流动农民与市民间社会距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5).

〔13〕郭星华,杨杰丽.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4〕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3).

〔15〕史斌.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分析〔J〕.南方人口,2010,(1).

〔17〕王桂新,武俊奎.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1,(2).

〔18〕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边燕杰.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网络资本〔J〕.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2).

〔21〕胡荣.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22〕Allan L. McCutcheon. A Latent Class Analysis of Tolerance for Nonconformity in the American Public.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5,4;Laura M. Moore and Seth Ovadia. Accounting for Spatial Variation in Tolerance: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and Religion.Social Forces, 2006,4.

〔23〕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三民书局,1997.

〔2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 1947/1985.

〔25〕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6〕胡荣,陈斯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公平感〔N〕.厦门大学学报,2010,(4).

(责任编辑:何 频)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农民工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注册会计师社会资本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