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2012-04-29 00:44张春子
银行家 2012年3期
关键词:十二五商业银行银行

张春子

“十二五”期间,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也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突围”时期,银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变化莫测的时代,中型商业银行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握全球政治经济金融发展大趋势,加强科学的战略布局,化挑战为动力,化机遇为实力,力争从优秀走向卓越,跨入全球一流现代商业银行之列。

经济社会进入加速转型期

宏观经济在不平衡中持续增长

未来三到五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将进一步增加。从经济运行本身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不断深化,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显现,未来三到五年将难以平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欲振乏力,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高企,负债率屡创新高,内部矛盾在明显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将愈演愈烈。新兴市场受到发达国家过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通货膨胀风险阴霾不散,并加速从新兴市场向发达经济体蔓延,同时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国际银行业的根本风险仍未消退,金融体系功能修复将经历一个较长过程。

总的看,未来三到五年世界经济难以再现过去十年的辉煌,增长速度下行是必然趋势。预计世界经济整体将从前几年的4%~5%下降到3%~4%。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2%~3%左右,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在2%左右,欧洲总体增长速度将在2%以下。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领军者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平均增长速度也将从前几年的7%以上下降到6%左右,“金砖五国”(BRICS)将实现6%~7%的增长速度,中国增长速度将保持8%~9%。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相比,在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大经济体的带动下,亚洲经济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以巴西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环境基本稳定,将保持较快增长。中东、非洲由于政治局势动荡,主要大国的战略角逐,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

经济结构调整将明显加快

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经济发展历史显示,经济增长过程既是不同层次周期叠加变动的过程,也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变化的过程。从国际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方面在大力发展以低碳、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酝酿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也在加速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鼓励本国企业和资金回流,加快基础设施、交通、制造业的更新改造和升级。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将提速,巴西加速“另一种崛起”,印度加快“不顾诸神的崛起”,在这样的一个大的崛起竞争环境下,围绕发达国家市场和各自新兴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居民消费增长,工业化加速、产业升级、城镇化加快、技术创新提速、服务业快速增长、人口红利持续、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化等诸多因素将支撑中国经济保持10~15年的较高增长。但与前30年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的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逐步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驱动方向转变。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可达每年15%左右,但进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高技术及出口比例将提升,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我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比将进一步提高;在中国这样的人口总规模超过现有56个高收入国家的全部人口之和还要多出3亿多人的国度进行现代化,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将逐步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向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区域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在国际方面,国际贸易分工体系、贸易格局、产业结构、区域合作方式将加快转型,世界经济中传统的“金融—消费板块”、“制造业—出口板块”、“资源—输出板块”格局将发生重大重组。中国与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与“金砖王国”和G20国家间的合作将不断深入,中国—东盟“10+1”、中日韩—东盟“10+3”的贸易自由化将上新台阶,中国与拉美、非洲、中东主要资源产地的经济技术和贸易关系将迈入新阶段。在国内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正在提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的主导优势将进一步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迅速发展,仍然是国内各类银行的重兵投入地区。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海峡西岸和环北部湾经济区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在2011年23个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省份中,中西部已占有一半席位以上,未来五年,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领跑全国,中国经济增长重心进一步西移。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基础将不断夯实,来自国外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现代农业、能源原材料、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将明显加速。三大产业发展将更为协调,到2015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占比预计将从2010年的10.2%,46.8%,43%调整优化为7%,45%,48%。工业增长将从高消耗、高排放型向节能环保型转变。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得到较快发展。电子信息、钢铁、汽车、纺织、船舶、石化、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业、物流业等为代表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大行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金融业将在动荡中持续发展

世界金融格局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全球金融重心东移大势所趋,亚洲国家将处于历史性的转型机遇中,全球将形成美国、欧洲、亚洲三足鼎立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加速提升,并对中国金融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全球金融市场将在动荡中盘升,主要汇率将发生结构性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基本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主要货币利率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以防止通货膨胀卷土重来。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推动各国金融政策呈现出一种互动的趋势,国际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将加速实施,金融监管范围进一步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的监管规则将更加严厉,标准更高,监管范围更广,资本定义更为严格。由于各国发展阶段和所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不同,未来几年各国政府将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力度,提高就业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银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十二五”期间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加速、金融市场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为银行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也使银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银行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银行信贷仍将保持持续稳步增长。未来几年,国有资产的重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小企业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个人消费和经营性融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实现等等,都需要银行信贷资源的大力支持。大中型企业贷款对利润的贡献将有所下降,小企业贷款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个人贷款业务对利润总额的贡献将逐步提高。预计M2将保持在年增长13%~16%,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年信贷增长将保持在8万亿至9万亿元的水平。

银行新兴和中间业务将实现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以人民币跨境结算、贸易融资和海外直接投资为重点的新兴海外市场业务将实现快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达到等值1万亿美元以上;间接融资占比下降到70%,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将大幅上升到30%;预计新增上市公司1700多家,IPO融资2.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推动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扩大境内发债的境外主体范围,债券市场的“井喷式”发展将为银行投资银行、资金资本交易、同业业务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银行在债券承销、财务顾问、银团贷款、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业务机会将日益增多,资金运用和流动性管理渠道将逐渐增加,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流动性管理、中间业务收入和资本管理的有效渠道。

银行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将快速推进。一方面,非银行业金融市场将实现高速发展,为银行综合化经营创造巨大空间。国家“十二五”提出规划期内要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交叉销售、相互代理等多种形式,开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业务,发挥综合经营的协同优势。银行将成为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核心,银行基金公司、银行保险公司、银行参与证券化市场、银行参与金融租赁、银行参与养老金管理、银行参与资产托管市场等各类股权投资和交叉、延伸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成为综合经营的重要特征,成为开发新产品、开拓非信贷资产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银行“走出去”步伐将明显加快。人民跨国贸易结算和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企业加速“走出去”步伐,倒逼人民币汇率机制、利率机制与国际接轨,真正实现市场化、自由化和国际化。客户要求银行具备本外币业务结合的服务体系,具有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更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

国民经济信息化将为银行转型创造更好的条件。“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以及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光通信投资将贯穿整个“十二五”,而物联网、云计算也将成为重点投资领域,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面向全社会的信用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也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型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缩小在与大银行竞争中渠道和网络的差距,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强化与客户、信息技术公司深入合作,加快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设施,为客户提升方便、快捷、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银行必须应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加银行风险管理难度。中国的商业银行是一个高度亲周期的行业,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业绩增长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伴随经济增速回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将呈现逐渐增大之势,对银行经营造成了更多的现实压力。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以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央行收缩流动性、汇率波动频繁可能增加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经济增长下行可能增加的假票据、假按揭、内外勾结作案等操作风险,这些外部因素都将制约和减缓银行的发展速度。

金融监管标准的空前提高对银行形成巨大的资本压力。“巴塞尔协议III”和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出台,强化了资本数量和质量监管标准、扩大了监管范围,对我国银行境外机构和业务拓展产生直接影响。《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全面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要求境内银行在过渡期结束前达标。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同时,银行杠杆率(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4%。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状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在新的监管标准下,国内银行资本管理和转型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金融市场化步伐加快要求加快转变银行传统发展模式。我国已进入一个融资结构快速调整和直接融资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国家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适度降低间接融资比例,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将呈现更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弹性。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拓宽,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将扩大,场外交易市场和国际板市场将加快推出。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将明显提速,资产证券化将稳步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私募基金市场将保持持续发展态势。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必将分流银行的优质资产,对银行的贷款发展造成压力。同时,居民投资渠道日渐丰富,多样化的投资理财产品必将分流银行的储蓄存款。

转型突围决定银行发展未来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突围”势必成为“十二五”期间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变的主题,成为商业银行追求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不二法门。

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保持和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银行的大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仍具有较大需求,新增贷款规模预计将达到40万亿元人民币,因此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和客户对中国银行业的现有认知度下,商业银行规模发展仍具有较大空间,资产规模领先对于银行品牌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和银行资本监管门槛的大幅提升,客观要求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精细化管理的资本管理,走一条资本节约、产出高效的发展道路。社会和投资者对银行衡量标准的改变,要求商业银行更多地注重ROE(资本收益率)和RAROC(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水平、资本消耗、利润的可预期性,以及与市场的互动。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资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调整的深入,与市场互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综合经营和国际化的发展,实现市值的大幅越升。

坚持依靠专业化经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效益、质量、规模发展迅速,但同时也明显表现出粗放经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创新等现象。未来几年,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变化最大的时期,专业化能力成为银行转型制胜的关键。中型商业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经营原则,打造专业化经营和特定领域竞争优势,通过专业化更早地发现客户需求、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

专业化要领先一步。要领先一步看到竞争对手看不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空间,并且在看到商机的瞬间就能以最佳的业务和盈利方式掌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客户分析能力,充分了解并掌握客户需求,强化客户分层管理,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更多地积累客户,努力成为优质对公对私客户的首选银行之一。

专业化就要高品质、高效率。虽然计划经济时代银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已经绝迹,在随着客户需求的日趋复杂化和综合化,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仍然在新的层次上成为银行竞争焦点。商业银行的高品质、高效率体现为将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先见力付诸实施的能力,商业银行必须努力实现产品领先、技术领先、服务领先,适时满足客户需求,更好地经营客户。

专业化就要给客户以感动。领先一步发现客户需求、高品质和高效率地提供产品和服务是争取银行竞争主动地位的基础,但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更重要的是必须不断地、适时地给客户以惊喜和感动,能够通过专业化、特色化的产品和服务对客户产生强而有力的影响力,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在积累和经营客户的同时,通过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产品和服务更大地提升客户价值,使银行品牌成为最大的、无法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坚持依靠综合化和国际化路径开辟竞争的蓝海

未来几年,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仍然是金融业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途径,通过与非金融机构客户、渠道、品牌、技术等资源共享,交叉销售等合作方式,向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寻机通过收购、设立、参股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发展基金、保险、信托、租赁等其他金融业态,建立健全以金融控股集团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化经营体制机制。通过新设或收购境外金融机构,深化与战略投资者合作,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经营平台。

坚持依靠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

针对综合化、国际化、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提升核心人才竞争能力成为实现商业银行发展愿景的关键。中型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经验,加快解决制约银行发展的核心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复合创新型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建立健全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富有拼搏奉献精神的差异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立以市场化和业绩评价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激发员工动力、开发员工潜能的良性机制,强化人才吸纳配置、评价使用、培养开发、激励保障等各种机制,为银行发展提供强大的核心人才队伍支撑。

坚持依托现代技术推进管理的国际化

一方面,要开发和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工具,提升银行经营管理能力。首先,要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按照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从理念、体制和技术三个维度实现对风险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主动与科学的管理。其次,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树立创新思维,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创新机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金融工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以体制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产品、制度、技术和营销的持续创新。再次,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原则,中型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从总分支管理模式向矩阵式模式转变。最后,强化资源配置能力。商业银行要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业务渠道、财务与资本等方面入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要强化资本管理和科学的业绩考核能力,实现银行价值的持续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要引进和开发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系统保障能力。信息化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银行经营地理和业务范围的扩大,竞争和创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和开发力度,加强核心业务系统、客户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系统保障能力。

(作者系中信银行研究规划部总经理)

猜你喜欢
十二五商业银行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银行激进求变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