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奇

2012-04-29 00:44:03王松奇
银行家 2012年3期
关键词:银行业存款资本

王松奇

2011年,在中国银行业利润狂增36.3%的背后,是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感受的钱荒和高利贷大行其道的金融乱象。2012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曾经让许多人寄予了太多的改革期望,但当会议结果公布时,除了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和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这些半新不新的原则提法外,本次金融会议并没有提出任何令人心动的改革设计思路,甚至连一点点实施举措的痕迹也没发现。在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前坊间猜测和议论颇多的议题,诸如利率市场化、资本账户开放、民间融资自由合法化、成立金融国资委、监管架构调整等等,均未涉及。我在拙文《简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银行家》2012.2)中对本届政府在重大金融改革措施的推出上持谨慎态度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任何一项大的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常要持续进行几年,在本届政府任期内不确定能完成的情况下,干脆将这些改革任务留给下一届政府去做从容设计和稳步实施,不失为一聪明选择。东北人有一句土话,叫“吐噜返丈”,说的是一件事干了个开头就没了下文中途生变留下一堆遗留问题那样一种情况。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没有推出任何有重大影响的金融改革举措,实际上正是避免了“吐噜返丈”情况的出现。从策略学意义上说既合理又聪明。

但政治家眼里的聪明事,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则又有另一番道理。经济学家只考虑经济规律,只论证经济金融改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而不考虑政治周期。大家业已看到,在最近的一系列纪念小平同志南巡讲话20周年的文章甚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相关文章中,呼吁改革的措辞已相当激烈,看看这些文章再想想坊间在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闭幕后发出的抱怨金融改革滞后的种种言论,觉得那已是小巫见大巫,的确不算什么了。

中国的金融体量已相当庞大,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十分低下,它不仅表现在金融资产回报率水平方面,更主要表现在为实体经济服务方面。凭心而论,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15年时间里通过一系列改革已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降至最低,在目前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比例大体为9∶1的格局下,银行业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由于中国银行业资本构成简单(只含普通股、次级债、混合债三种形式),因此,与资本构成相对复杂的美欧日等经济体的银行相比,在“巴Ⅱ”和“巴Ⅲ”的严苛资本要求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整体质量更好一些。银行情况好,中国金融体系就没有大的忧虑,对中国来说,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改革设计、科学合理的改革举措从整体上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

按教科书方法分析金融总是将金融实务切割成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块,在中国现阶段,由于银行业资产与证券、保险资产之和的比值大体为9∶1的关系,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最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因此,我们可将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代表性行业,讨论金融改革的逻辑就可以将重点放在分析银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改进规律方面。

中国的银行体系目前有四大弊端:一是行政管制干预过多;二是货币流向过于集中;三是民间资本进入门槛过高;四是部门利益影响改革方案设计。这四大弊端也能为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提供最完美诠释。

行政管制干预过多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银行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不当参与行为。从中央政府层面说,可以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和村镇银行发展目前基本陷入停顿为例;从地方政府层面看,管制和干预则大多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对本地金融机构人事任免权的过度承揽。

货币流向过于集中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款货币向大银行集中;二是资金向城市集中;三是吸纳存款货币的银行物理网点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集中。这三个集中的结果就是县域经济、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仍存在严重的资金可得性问题,货币资源的地区和行业分布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和短缺并存的畸形现象。

关于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问题,国务院有非公经济的“旧36条”和“新36条”两个文件,两个文件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均有出色表述,但金融行业的“玻璃门”现象尤为突出,民间资本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设立大都处于“看得见、进不去、摸不着”的状态。近几年,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已成立了几千家,但从2011年的实践看,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基本都成了高利贷者,而对于经营相对规范的村镇银行,民间资本只有在谈妥一家发起牵头行的前提下才准许进入申请设立程序,但牵头行的找寻事实上已成了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领域的一大阻滞因素。

怎样解决中国银行业货币流向过于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率过于低下问题?出路似乎只有放松金融管制、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或参股中小银行,特别是鼓励民间资本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领域设立银行。但大量中小银行的设立应当有配套的改革制度设计,例如参考美、欧、日等经济体的经验,首先设立存款保险机构,让该机构不仅承担担保兑付功能,而且像欧美那样,赋予其日常检查和监管职能,有了这个机构,即使并非全额保证只是部分保证,人们也会在便利的前提下乐于将货币存入中小银行。但中国自200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研究设计方案时起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该动议一直遭到相关部门的反对和阻挠,致使中国错过了设立存款保险机构的最佳时机。没有存款保险机构,现阶段坊间大声疾呼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根本无法实施,其间的逻辑是:一旦完全放开存款利率限制,中小银行就会普遍用高息揽存的方式同大银行竞争,当存款成本不能覆盖风险时,中小银行大面积猝死的现象就极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有一个机构能够承担存款兑付责任。在现有监管框架下,中国银监会无力承担,中国人民银行不能承担,所以,只有存款保险机构可以用经济手段市场化机制来承担,但遗憾的是,2007年至2008年曾热闹过一阵的存款保险机构始终没能适时建立。

说了中国银行业现存的四大弊端,金融改革的设计思路似乎已呼之欲出,我希望下一届中央政府组织专家对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业也搞一个所谓的“顶层设计”,提出一个十年改革发展规划,规划的要点大体如下:

(1)重新继续存款保险机构设计的研究工作,争取在三年之内挂牌,赋予该机构存款人利益保障功能和中小存款货币银行的日常检查和监督职能;

(2)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薄弱领域,村镇银行、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科技金融等应允许有资质的民间资本公司做发起人;

(3)综合考虑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改革设计思路,力求内外开放进程协调平衡;

(4)放松金融集团控股公司设立限制,允许大中型银行在集团公司架构下设立产业投资公司,用政策鼓励资金向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域流动;

(5)从弥补金融体系短板的角度大力发展证券业和保险业。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已20年,但至2011年年底,证券业总资产仍不足银行业总资产的5%,这种巨大的发展差距说明,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本身仍存在发育不良问题,即使中国在今后相当时期仍然坚持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也应当通过功能定位调整和市场秩序的改善,加速发展成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力量;

(6)尽管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速较慢,但从中长期看,外汇储备总量增至4万亿甚至5万亿美元都并非遥不可及,这就派生出一个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模式问题,我认为在未来10年内将类似中投公司式的主权财富基金再造出一至两家十分必要,应用A、B、C卷的方式引入业绩竞争机制,将这笔中国人民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巨额财富用好;

(7)应适当下放地方政府的金融资源控制权,可否从区域金融市场设立和地方债券发行权方面着手让那些经济金融财政实力较雄厚的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金融资源支配权,因为,目前这种中央政府过度集中控制金融资源最后在地方出问题又不得不为地方兜底的方式绝对不可持续,所以应当学习国外相关经验探索出一个好的制度解决办法。

我认为,从2012年开始的10年,可能是对中国经济金融及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10年,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以彻底改革者的姿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敢于触碰那些许多人不敢触碰的问题,用正确的战略和政策为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有持续发展潜能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银行业存款资本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追回挪走的存款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公民与法治(2020年1期)2020-05-30 12:27:40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中国外汇(2019年20期)2019-11-25 09:54:58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0
资本策局变
商周刊(2018年18期)2018-09-21 09:14:42
第一资本观
商周刊(2017年25期)2017-04-25 08:12:18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商事法论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8:54
给银行业打气
环球时报(2009-05-18)2009-05-18 19: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