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映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缺少实验器材,不利于开展实验教学。为了充分挖掘更多更加适用的科学课程资源,近年来,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利用校外自然环境优势开展实验教学
农村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在实验中充分利用、合理取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感知,能使学生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如教学《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到田野里各挖几块有草皮覆盖着的泥片和没有草皮覆盖的泥片,放在倾斜的木板上做淋水实验,观察水流的速度和流下来的水的清浊情况。通过对比实验,学生直接感知到了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作用,从而明确了植树种草可以防风固沙、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等。利用好自然资源开发校外实验活动,能使学生明白平时司空见惯的这些事物的科学来源。
二、 利用家乡动植物资源优势开展实验教学
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动植物物产丰饶,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或种子随处可见,伸手可取;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应有尽有,天上的飞鸟、地上的昆虫、水中的鱼虾等学生均可接触到。这些动植物资源便是科学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有生命的物体》这一章有关植物的部分时,为了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植物是怎样通过体内“导管”将水分输送到全身各部的具体情形,我先让学生到山野上采集肉质较肥厚、叶子较宽大的植物,然后把它们清洗干净,分别把根浸泡在盛有红色墨水和蓝色墨水的瓶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生就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植物通过“导管”将红色液体和蓝色液体吸收到茎和叶片上,从而了解到植物“喝水”的过程。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全面认识动植物提供了感性材料。
三、 利用家庭的“材料”优势开展实验教学
有句话说得好:“瓶瓶罐罐做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农村家庭也有充足的“材料”资源,如家庭中常用的塑料杯、勺子、量杯、易拉罐、饮料瓶等等。只要教师善于利用,这些被人们忽视的东西恰恰是科学课进行实验用的好材料。如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我将多条长15厘米的尼龙绳扎紧,然后用梳子将绳子梳细,让学生一手拿尼龙绳,一手用梳子梳理绳子,观察因为梳子和尼龙绳摩擦产生静电,绳子会分开且变得蓬松。又如,家庭中的电池、小灯泡、细电线、金属片等多余材料,可以做成简单电路,用脸盆或大铁碗代替水槽;普通玻璃杯或其他水杯代替非加热用的烧杯,老花镜代替放大镜等。利用家庭中随手可找的这些材料开展各种实验活动,探究科学知识,不但可以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还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同时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材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四、 利用农村家长的种养经验优势开展实验教学
在农村,家家有田种,户户有养殖,家长对农作物种植和对动物饲养的方法与经验,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为我们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进行《多种多样的植物》一课教学,课文要求学生分清开花植物与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等。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难以讲清的,学生也很难分类。于是,我们利用家长的种养经验优势和家庭的有利条件,课前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到田野中去亲自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课堂上再让学生将带来的各种植物样品进行分类。结果,学生不但分类正确,而且还懂得了一些简单的植物栽培知识,如:葡萄的种植与其他植物种植不同,它是由葡萄的茎扦插的,扦插的茎至少要有1—2颗老芽,扦插时芽要向上,扦插在地下的茎会生根,地上的芽会发新芽,然后生长,两年后才会开花、结果。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从家长那里学来的。家长的种养经验不但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劳动技能和习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植物和动物一生的变化等内容时,因为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等需要长期观察,而这在科学课堂上是满足不了的,于是,我们便利用家庭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家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动植物的生长周期,从中感悟了生命的短暂和存在的意义,领悟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产生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实验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家乡自然环境大课堂的作用,把课内和课外、学校和家庭、书本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搭建好实验教学的科学舞台,有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并在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态度,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探寻出一条新途径。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