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智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学生,在课堂不但不会被提问,有时甚至受斥责,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疑问是创造的先导,当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认识史就是一部怀疑和标新的历史。爱因斯坦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技术的真正进步。”提问题是学生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萌芽。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探索作答。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的学生,应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迷信课本固有的答案,积极思考,追求创新。
二、创设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多的强调学生生理上的反映和体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情境教学正是利用他们的感官和经验,使学生对动作获得鲜明的印象,产生真切的感受,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境界,使他们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学习。如在讲《可持续发展》一课时,先让同学们把自己找来的赞美洞庭湖的美文佳句在班上宣读。同学们介绍了洞庭湖美丽的风景后,我把自己准备的洞庭湖现实的图片资料介绍给大家:洞庭湖的地理环境及四周的工业布局的现状,同时还给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沙沉积的情况及其严重后果,请同学们动手计算洞庭湖的体积及填满泥沙所需要的时间。辉煌的历史和严峻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深深地震撼着学生。在随后的分组讨论发言中,同学们以详实的资料,令人信服的数据分析出“长江泥沙沉积”“工业环境污染”“酸雨形成”“农田减产”等实际问题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了“洞庭湖及四周环境已日趋恶化”的结论。通过学习,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而确立面向未来环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三、创设实践情境,体验乐趣
学生终归是社会的人,他们思想品德的形成,除了受学校教育之外,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政治教学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后探究”作业,让课堂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搞社会调查,了解村里独生子女户有多少,多子女户占的比例是多少,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从调查的情况看,独生子女户占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多子女户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通过课堂生活化这种形式,同学们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口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人口忧患意识,加深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
四、创设参与情境,保持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和满足学生“学会”,更在于引导他们“会学”。如学完《守护我们的共有家园》一课,我就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访问、观察,然后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写成调查报告、小论文等。通过让学生调查身边的污染情况,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户去调查,拜访亲友去咨询,翻书上网查资料,写出了一篇篇有分量的调查报告,使学生体验社会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在讲授《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一课时,让学生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分组、出题、现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既能牢记书本内容,又举一反三。总之,要尽量让学生明白政治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政治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并养成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