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道龙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核心乃是思维能力。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见,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那么,如何实施对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评价呢?笔者认为:
一、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1.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主性也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2.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3.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二、创新兴趣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
1.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要高低适度,高质量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去学,去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借助于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3.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的教育应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足。
三、教师应当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保护人”
1.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保证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有多种解法的数学题,来评价学生是否具备了创造性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在你学习中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是否有学习兴趣;通过“你能把某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么?”来评价学生把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实践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促进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使集体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四、在精心设计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抓好双基训练,深化基本概念。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证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互相促进的。一般来说,知识越多越熟,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就越高。
2.把握教材特点,选准训练重点,诱发创造意识。教师应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智力因素,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初中生思维特点,我们教师要不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思维中探索,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通过教师不断创设情境问题,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使学生从单一的直观感走向严谨的理性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4.拓开解题思路,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发散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发散量越多,集中性就越好,创造力也就越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我们要经常精心选择习题,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可以采用探究型和开放型等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