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路径选择

2012-04-29 07:56于勇
时代金融 2012年30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轮经济危机导致这种市场环境变化更为明显。传统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核心,如何推陈出新,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中选取了货币政策与资本约束、资本市场发展与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这三个着力点,分析了传统信贷业务经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未来发展的路径做一分析判断,在对传统信贷业务经营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基础之上,从经营思路、产品及流程优化、定价能力、渠道合作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信贷业务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

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的挑战

(一)货币政策收紧与资本约束

货币政策收紧与监管资本约束、风险资本约束从资金、资本两个层面制约着传统信贷市场业务的发展,这将是信贷市场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稳中有进”,去年市场三次加息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创下历史新高,近期虽有所回落,但2012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整体规模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意味着信贷业务的增长将成为重点调控对象,银行传统信贷利息收入的增长步伐将放缓,银行要维持利润增长的势头势必变得艰难。货币政策的收紧将从资金层面上制约着传统信贷市场规模。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国家信用经营,普遍认为银行是不会破产倒闭的,对资本的概念较为模糊,更谈不上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金融业改革日益深化和金融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也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从内部条件来看,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意味着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存在,国家信用支持逐渐退去。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底线由国家信用变为自身资本。从外部形势来看,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接受了国际商业银行游戏规则,商业银行根据《新巴塞尔协议》要求,按照资本覆盖风险的原则开展信贷业务,就是说自身有多少资本,才能放多少贷款。随着2010年9月《巴塞尔协议Ⅲ》在瑞士巴塞尔的出炉,协议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比率的要求,而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更为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执行新标准后,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届时,商业银行资本缺口将超万亿,这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与金融脱媒

随着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企业债、金融债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金融脱媒”现象。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中进行,将供给方资金直接传达到资金需求方,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中介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程度。

金融脱媒从业务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给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从资产业务总量来看,金融脱媒将导致传统信贷业务的业务总量和增长趋势下滑,更多优质的大企业客户转向资本市场,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的方式获取资金,使得这部分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依存度下降。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业务等,使得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客户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从结构角度来说,作为金融竞争主体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两者通过竞争的方式来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银行信贷资金在企业的负债中体现,资本市场资金则在企业的权益中反映,权益资本会增强企业的财务结构稳定性,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同时资本市场融资剔除了金融中介机构,对企业而言融资成本更低,企业在基于自身考虑,更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模式,这也造成金融脱媒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三)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利润和风险压力,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利率市场化首先带来的就是商业银行利润冲击,伴随着市场利率的放开,商业银行同质化竞争,特别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融资规模的不断壮大的大背景之下,信贷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持续发生着变化,商业银行逐步放弃在信贷市场的定价优势,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特别在针对优质客户的市场定价能力下滑形势更为严峻。利率市场化势必导致利差进一步缩小,这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空间影响巨大。其次,利率市场化将极大地激励金融产品创新,居民对利率收益的敏感度也在增加,可以选择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也在增加,从而对银行储蓄的分流也具有较强影响。最后,风险资本、资金的双重约束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可逾越的红线,为弥补收益,银行可能将贷款投向风险收益更高的借款人,从而出现逆向选择现象。

从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差下降均较为明显:台湾地区下降较大,从6.2%下降到3.5%,韩国从7%下降到4.5%,澳大利亚从4%下降到3.3%,日本从2.0%下降到1.6%。从各国情况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差波动幅度一般会比较大些,这对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利率市场化,息差将大幅度缩小,这将对整个商业银行利润产生重大影响。

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信贷市场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业务结构调整是核心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概念。同时,将之前的信贷规模调控指标,代之以社会融资规模调控指标,这充分说明了现阶段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不单单是商业银行信贷渠道,将包括更为广泛的融资体系。这里提到的“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信托、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社会融资体系,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金融生态环境尚待改善等因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的占比相对较低,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表1为2002-2011年社会融资结构分布情况表,通过该表可以看到,社会融资系统中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信贷业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占社会融资比例仍保持在75%左右。

表1 2002-2011年社会融资结构分布表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人民币贷款 58.3 55.6 68.1 71.5 61.3 79.3 82.1 78.8 81.0 92.0

外币贷款(折算后) 4.5 2.9 6.6 0.9 4.9 2.5 3.7 4.8 6.7 3.7

委托贷款 10.1 7.9 4.8 6.2 5.7 4.7 3.4 11.1 1.8 0.9

信托贷款 1.6 2.7 3.1 4.6 2.9 2.1 ?— — — —

银行承兑汇票 8.0 16.3 3.3 1.6 11.3 3.8 0.1 -1.0 5.9 -3.5

企业债券 10.6 8.4 9.2 8.1 3.9 2.1 7.0 1.8 1.6 1.6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 3.4 4.1 3.2 4.9 8.1 3.4 1.2 2.3 1.6 3.0

其他 3.5 2.3 1.7 2.2 1.9 2.1 2.5 2.1 1.4 2.3

社会融资总量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是指企业上市融资,不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融资等。

合理的信贷结构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而高效率的信贷资源配置必然推进信贷结构的更趋合理。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占比逐渐增加,优质客户选择直接融资的比例也在扩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仍占主导,但占比下降趋势也较为严峻。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股票筹资分别达1.37万亿元和 4377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42.0倍和7.19倍。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从金融体系融资分别达1.03万亿元、1.30万亿元和2013亿元,而在2002年这些金融工具的融资量还非常小。在此背景之下,信贷业务在力保市场份额的同时,应积极调整区域结构、客户结构及信贷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信贷决策流程和体系,改进统一授信管理,提升信贷管理的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水平。同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也在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证券化趋势将是应对市场竞争、提高资产结构及在资本约束下提高信贷收入的发展趋势。

(二)信贷业务成为全方面金融服务方案的基础平台

储蓄业务为个人金融服务奠定了客户基础,信贷业务则为公司金融服务提供了基础平台。信贷业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能够为其他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在成长阶段的企业,更多集中于资金融通及结算类金融服务;在成熟阶段,除了资金需求外,更需要便捷的金融服务和全方面的金融解决方案。对于单一企业客户在发展初期,对企业提供更多的是资金融通,商业银行可以在提供资金信贷的基础之上,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电子类支付结算金融服务,更可以在此平台之上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对于大型企业包括集体客户,发展信贷业务的同时满足客户重组及并购、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及发行企业债券、上市等高端金融需求。通过传统信贷业务建立起客户全面信息及发掘客户深度金融需求,发挥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及金融人才优势,实现收入结构优化及增长方式转型。未来金融服务更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银企合作首先建立在客户关系管理这个平台之上,传统信贷业务则是建立起这种良好沟通关系最重要的渠道和平台。因此,商业银行要发展其他业务,必须时刻注重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同时,现代商业银行更趋向于综合性、全能型,以传统信贷业务为平台,突出发展私人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协同经济效益。

(三)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成为传统信贷业务的战略重点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正成为银行系统内争夺的一个战略制高点,从最初四大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部到现在各地小额贷款公司的成立,银行信贷业务已经逐渐向中小企业业务延伸。相对大型客户而言,中小企业信贷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但具有更高的定价优势,在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之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更具盈利优势。同时,各地区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及信贷措施也是层出不穷,这也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创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家商业银行也在针对中小企业信贷做着积极的努力与创新。下面以上海、浙江两个地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创新发展为例简要说明。

为了解决科技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上海市科委、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一起率先推出了科技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短期贷款业务。该业务的核心是科技企业购买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保险,同时政府拿出贷款风险补偿准备金,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如果发生贷款损失,政府承担25%、保险公司承担45%、银行承担30%),使无担保、无抵押的科技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

浙江中兴担保有限公司与建行浙江分行、全球网等三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速贷通”网上信贷业务。“速贷通”网上信贷业务首次将网络贷款引入担保机构,让没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贷款。

上海、浙江作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前沿地区,业务及担保模式的创新正标示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突飞猛进,如何在现有机制下,创新产品及担保模式将是业务未来发展的核心。

三、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创新思路

(一)思路创新与产品、业务流程创新并举,挖掘客户新需求

思路创新是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的动力所在。一是要树立起与客户共成长的意识,要摈弃只是简单为客户放贷款的意识,充分利用好信贷这个平台。试想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信贷客户和大量的经济信息资源(尤其是四大国有商行),完全有能力为客户提供除贷款以外的增值服务,为客户发展上下游客户,规避企业市场风险等。二是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私募股权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融资融券业务、资产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需要大量资金,商业银行可以基于此创新产品,调整业务结构。此外,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有对资金和信息的需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传统信贷业务平台优势,为企业并购、上市、发行债券等提供资金融通。

产品及流程创新是传统信贷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21世纪的金融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及业务流程改进。一是要建立起多层次信贷市场,建立起持有型和交易型信贷业务分类,在确保持有型利息收入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交易型信贷业务,获取差价收益,丰富信贷业务盈利模式,提高业务综合收益。二是创新担保模式,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可抵押资产不足,成为企业融资难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问题,可以借鉴“联保贷款”模式,自愿组合,风险共担。同时应积极探索信贷管理模式,如果单纯要求企业提供担保,则很难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可以考虑在一个较大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池中允许一定风险存在,比如,我们发放一万笔中小企业贷款,通过概率统计,测算风险损失概率,通过提供中小企业的定价来补偿风险损失。针对中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可以考虑债权、股权质押等担保方式。

(二)以价格创新应对资本约束与利率市场化

一流的商业银行需要一流的信贷定价能力。商业银行的每一笔信贷业务所确定的利率都应该覆盖其风险及成本,否则,银行就难以控制其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那么盈利就更无从谈起了。尤其,在面对资金、资本双重约束的大背景下,信贷资源更是相对稀缺,充分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提高市场定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所在。商业银行信贷部门在充分了解经营风险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国际成熟定价工具,提升信贷业务风险覆盖及补偿机制。积极借鉴国际定价模式,结合自身金融环境,对传统风险识别、监测及定价工具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全额风险计量和控制。细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制度,执行按产品、客户的分类考核机制,为贷款利率提高定价依据。通过对信贷人员进行信贷定价能力培训,提升其与客户的议价能力,利用内部评级系统及相关经济数据来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秉承全额风险覆盖的理念,对每一笔贷款业务采取不同的定价模式。

(三)注重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

在金融脱媒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要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在加快金融创新和服务改进的同时,可通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来调整业务发展。现阶段,我国仍是分业经营模式,而客户需求的是综合全面的一揽子服务方案。要想留住客户,商业银行就必须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解决方案,能够将各种不同的金融服务都组合给客户,基于这种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商业银行拥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缺乏信托机构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也缺乏金融租赁机构的租赁产业链管理能力。通过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平台,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及业务进行整合,增强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6(14).

[2]唐旭.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J].中国金融,2006(14).

[3]刘元庆.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J].金融论坛,2006(07).

[4]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中信出版社,2005.

[5]马蔚华.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困境[M].中国金融家,2004.

作者简介:于勇(1968-),汉族,山东滕州市人,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财务会计专业,中国建设银行济宁古槐路支行行长,研究方向:金融研究及商业银行管理。

(责任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商业银行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