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转变

2012-04-29 05:41董蘅
时代金融 2012年30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金融体系宏观

董蘅

【摘要】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金融体系面对着一系列变革。为应对金融危机和适应金融变革,中央银行职能正在发生转变,监管机构从央行中独立出来。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也成为央行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讨论了其原因,分析央行监管现状以得出央行执行宏观审慎监管的优势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中央银行监管机制危机下的转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体系正发生重大变化,在现代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并为其提供支撑。但在发展过程中,各国金融体系并不稳定,频繁爆发金融危机。这些现象充分暴露了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不足。另一方面,面对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中央银行也正面临着角色的许多转变。事实上,各国纷纷频繁的出台各种应对措施与政策以稳定金融危机和防范更大的金融危机,而这些政策往往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发挥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主导作用是本次金融危机重要的总结。本次危机表明了中央银行如果缺乏对市场的监管信息,将会错过挽救金融危机的最佳时机。对单个机构的监管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许多学者提出了审慎管理的概念。在2008金融危机以后,人们对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宏观审慎管理逐渐进入实际操作。宏观审慎通常指金融监管当局在进行监管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还要对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有一个整体把握,防止系统性风险带来危害。

在履行宏观审慎职能上,中央银行有许多有利因素来承担此职责:首先,中央银行能够合理安排货币政策。第二,中央银行具备牵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法定职能。第三,中央银行具有监管银行间市场的法定职权。第四是中央银行具有监管外汇市场、制定汇率政策的职权。最后,中央银行担任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能够在必要时通过提供较高利率,来为一些由流动性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支持,避免其破产及其附加作用,并以此保护金融系统的安全。

虽然中央银行具有承担宏观审慎管理职能的先天基础,但现实中,许多国家经济部门会对防范系统风险工作产生复杂的限制作用。宏观审慎管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消除系统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见风险的累积和缩短危机爆发的周期;宏观审慎管理也并不意味着替代或包含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而是与之一道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创新管理方式。因此,近年来许多中央银行将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去。这其中有许多原因:第一,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虚拟资本扩张,一些中央银行难以再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第二,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是导致中央银行职能变革的直接原因。第三,存款保险制度和政府的救助行动成为危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中央银行的职能转变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我国,中央银行的职责与任务,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即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手段来实现对货币供求和社会经济的调节,使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宏观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告诉和健康的发展。而金融监管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因此,我国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是符合其性质及目标的。

此外,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定位,二是如何处理功能监管和和机构监管之间的关系。尤其中国目前的状况较为特殊,中国国内存在着金融压抑,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都亟待发展。而这一问题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功能监管不足而机构监管过度。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好处是可以更直接的控制风险,但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是割裂了市场,这也为市场埋下了金融风险。总体看来,在中国特殊的情况下,央行能否充分发挥其职能与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套完善的及其执行的良好。

如果单一理论说明和推论,那么单一完整的市场是理想的金融市场状态,而对应的理想监管模式是统一监管模式。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使是单一完整的市场,与其监管模式也需要较长整合时间。因此,唯一的,最佳的监管模式是不存在的,一个经济体最好的监管体制,与其政治体制一样,是与其文化历史等背景因素紧密联系的。

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的出现,一些中央银行丧失了监管职能。但中央银行不从事银行监管,是否的确会妨碍其稳定金融的目标?首先,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需要相互协调;其次,货币政策信息与银行监管信息可以互补;第三,独立之后监管的地位可能下降。从以上角度考虑,银行监管职能留在中央银行看起来似乎利大于弊,但在实践中,即使是支持者也对此态度谨慎。

尽管统一监管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运用,但我们不找到相关证据,也不能认为它适用于所有国家。首先,混业经营不是统一监管的充分条件,在现存国内市场上,运用混业经营策略的往往是一些金融集团而不是所有金融机构,而这些金融集团数量上并不是主体。第二,如果在监管时只有监管目标而没有明确对象和理念,那么这样的监管中指定的政策就会具有一定折中性,对于某项风险的管理可能效果并不好。第三,统一监管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同时,也有着规模不经济的潜在可能。例如,集权的监管机构会带来权利的垄断,其所带来的官僚化,往往会抵消规模经济效益。最后,统一监管还必须和经济体的金融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保证其效果。对拥有较完善金融体系的环境,才有进行统一监管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吴晓灵.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2] 王君.金融监管机构设置问题的研究.

[3] 刘隽隽.中央银行金融风险监管问题.

[4] 梁薇薇,刘广伟.后危机时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7).

[5] 周永胜.关于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若干思考.

[6] 刘丽巍.金融创新视角下的中央银行职能变革.

[7] 王光宇.中央银行在宏观金融稳定中的作用与机制安排.

[8] 李博,杨黎明,王鹏翮.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制改革展望.

(责任编辑:陈岑)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金融体系宏观
甘肃“强科技”需健全科技金融体系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对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思考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宏观与政策
宏观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解读
宏观
外汇储备变动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