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路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有效的成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接受高中新课程改革,并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天水市5所中学高中教师的调查研究,分析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行为现状,指出影响他们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37-02
2010年秋天,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对于刚刚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甘肃省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场教育变革仍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高中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有效的成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只有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可新课程改革,并把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和理念切实贯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新课程改革才能按照它的初衷顺利进行,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
一、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现状分析
认知因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情感因素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行为因素则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三种构成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态度由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构成。其中,认知因素指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这一事物的了解和评价。情感因素指教师本人对高中新课改这一事物的内心体验,即对新课程改革有关理念、要求等的情绪反应。行为因素指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做不做”、“怎样做”的指令。
要使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并且真正落到实处,广大教师必须在情感上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还应该在教育教学行为上付诸实践。
为了深入研究此课题,我们对甘肃省天水市5所高中的14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中25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对于“您认为当前学校实行新课程改革”这一问题,认为“有必要”的占97.2%,可见,大多数教师认为高中推行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对于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抱“非常必要,已经开始实施”态度的占31.2% ,抱“有困难,但应努力实施”态度的占59.3%,说明大多数教师对高中阶段实行学分制持肯定态度。在问到题目“您认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时,认为“帮助很大”和“有一定帮助”的占85.9%。对于“您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只有17.1%的教师表示“作用一般”和“没有作用”。从以上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但是,对于题目“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您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只有47.3%的教师“正在实践中”。对于大多数教师自身来讲,他们表示对于新课改的一些模块没有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过,新课程改革以来,他们的课堂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综合问卷统计结果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问题上,大多数教师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然而在具体应用行为上,更多的教师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没有把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这说明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性。
二、影响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
⑴态度结构方面的影响因素
如果态度是以个体自身的亲身经历、以其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那么,态度与行为可能会保持高度一致。与一般的、笼统的态度相比,具体的、特定的态度对行为更有预测性。如果教师能够具体表明自己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新课改的一些模块,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效果,则持积极态度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中能够保持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⑵态度主体自身的因素
如果态度所涉及到的对象、事物,与态度者本人的切身利益有着较高的关联,对其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那么人们对该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就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⑶社会限制或外界压力会影响个体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其所在社会环境的限制。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新课程改革的很多要求实施的困难很大,老师的时间精力、学校的财力物力、学生本身的能力等都阻碍着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如果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新的高考制度出台,那么,教师在对待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行为上就可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三、促进教师高中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
许多教师反映,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需要设备和场地、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也比较缺乏等。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投资力度,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丰富课程资源,为教师们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可能的机会和必要准备。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变化,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才能提高教师们新课改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社会限制或外界压力会影响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应试教育体制下,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尺就是成绩,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如果评价制度不配套改革,那么新课程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流于形式。评价体制的限制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导致了教师新课程改革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政府应当重视新课程改革的制度环境,应当出台新的高考制度,为教师们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一个配套的制度环境,学校应该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制,促进教师改革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
(三)加大新课改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
一般性的说服和宣传对教师新课改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作用有限,更难引起教师行为的改变。对一些新课程改革搞比较成功的地区的案例应该大力宣传,积极学习推广,引导教师以事实为依据在情感上逐步认同新课程改革。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崇高的价值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层应该在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方面下大工夫,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教育观念真正转变,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让他们真正领悟到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对社会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从而落实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朱雪峰. 试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态度与行为
2.迈克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电邮出版社, 2006.98-102.
3.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北京:北京社会出版社, 2002.147-152.
4.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基于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2008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2008:8-9.
5.李林.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因素考察. 闽江学院学报. 2006, 2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