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解冻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2012-04-29 00:44张素林
上海人大月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正常化尼克松公报

今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本刊特约请外交部档案馆保管处处长张素林同志撰写此文,与读者一起回忆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的许多不平凡岁月。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经过共同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签署了指导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文件《上海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1982年8月17日,中美又签署了关于售台武器问题的《八·一七公报》。此即中美关系史上著名的三个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解冻与《上海公报》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向正常化方向发展。这个转折其实不是突然发生的。中美之间最终打开友好往来的大门有一个渐进过程。

此前两国经历了史上最长时间、耗时15载的大使级会谈和无数次的唇枪舌剑、通过第三国传话等方式的接触,还曾发生过美国驻波兰大使风雪夜追逐中国译员的戏剧性一幕。

1969年12月3日晚,美国驻波兰大使在华沙南斯拉夫展览会上追逐有意躲避他的中国使馆翻译,直接传递了尼克松“要与中国进行重要的、具体的会谈”的信息。

在中美大使级会谈最后两次会议即1970年1月20日举行的第135次和2月20日举行的第136次会谈中,美方表达了“准备派遣一名代表前往北京与贵方官员直接讨论,或者华盛顿接待贵方政府一名代表,进行彻底讨论”的意愿。中方随即表示“美国政府愿意派部长级的代表或美国总统的特使到北京进一步探讨中美关系的根本原则性问题,中国政府愿予接待”。

1970年10月,尼克松分别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领导人向中方传达了决定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和进行双方高级私人代表团互访的愿望。同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友人埃德加·斯诺时,第一次公开表示了愿意与尼克松会见的愿望。

1971年4月,中方邀请在日本参加世界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周恩来再次给尼克松捎去口信:“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特使如基辛格博士,或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会晤。”尼克松回话:准备接受周总理邀请来华。

1971年7月,基辛格经巴基斯坦秘密来到中国,两天之中与周恩来进行了6次共11个小时的会谈,并就尼克松访华达成协议。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到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毛泽东在尼克松到达宾馆一个多小时后就礼节性地会见了他。周恩来与尼克松进行了实质性的会谈。会谈的主要内容:中美关系及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安全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台湾问题。

在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讨论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即著名的《上海公报》。《上海公报》没有用外交辞令掩饰双方的关系,而是如实列出两国存在的分歧,甚至是尖锐对立的立场,然后再写共同点,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创举,在国际外交文件上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上海公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双方各自阐述对待重大国际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比如中方阐明自己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概括:“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以及中国“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的基本立场。美国则声明:“将致力于建立公正而稳定的和平”,“美国将支持全世界各国人民在没有外来压力和干预的情况下取得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在日本问题上,美国声明“最高度地珍视同日本的友好关系,并将继续发展现存的紧密纽带”;中国则声明“坚决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对外扩张”,等等。2、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双方的共同点。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并就一些国际和地区问题达成共识。3、关于台湾问题。中方声明了自己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中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方则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对由中国人民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

《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长期隔绝的结束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世界形势有着深远影响。公报确定了中美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这些原则在后来的两国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中得到进一步确认。

中美建交谈判的曲折与《建交公报》

中美《上海公报》签署后,双方关系向正常化方向迅速发展。然而,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由此推迟。尼克松辞职后,副总统福特继任总统。福特执政时期,正是美苏限制战略性武器谈判取得进展、美苏缓和气氛很浓的时期,福特政府不愿因中美关系迅速改善而影响美苏缓和。在台湾问题上,不断发生违背《上海公报》的言行。

1974年11月,基辛格第七次访华,邓小平在会见基辛格时明确指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必须做到“断交、废约、撤军”,中美才能建交。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以如此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述中美建交三原则。

1977年1月,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卡特为了增强同苏联争霸的战略地位,并应付盟国和国内要求推进中美关系的压力,1978年5月派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向中方表示:美国接受中国的三个基本点,美国决心已下。随后,中美开始在北京举行高度机密的建交谈判。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建交公报》。中美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双方在建交谈判中有两个问题没有达成协议:美国声明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予以关心以及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之时,双方暂时搁置了在售台武器上的分歧。

售台武器问题与《八·一七公报》

1979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中包含多项违反中美建交协议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条款,其目的是保证美国同台湾的关系在实质上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下去。中美建交时双方在互不让步的情况下暂时搁置了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又明文规定要美国政府同意向台湾出售武器,这些都意味着中美关系将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受到严峻考验。

1981年里根担任总统,声称美国将在遵守《建交公报》的基础上继续与中国发展关系,但同时声称《建交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并不矛盾,美国将在《与台湾关系法》的基础上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按此构想,将解除对华武器禁运,邀请中国军方代表团访美并讨论向华销售武器问题。但与此同时,里根却亲自指导制定了美台官员接触条例,批准向台销售1亿美元的军事装备与武器零部件、包括新型战斗机的计划。

对于美国企图用向中国出售武器来换取中国同意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作法,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表示宁肯不要美国的武器,也决不同意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并作好了让中美关系降格的准备。此信息传到美方后,里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亲自接管了中美关于美国售台武器问题的谈判。

双方经过艰苦谈判,终于在1982年8月17日就美国售台武器问题达成协议,发表了著名的《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公报发表后,尽管里根政府宣称将按美国的理解来执行它,但毕竟用政府间公报的形式向全世界表明了它将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承诺。

猜你喜欢
正常化尼克松公报
双重竞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双边安全互动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速读
民航空管2018年运行统计公报
25美分欠款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
中日国交正常化の先駆者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25美分欠款
战后改造与国家态度:德国的“正常化”之路
从公报解读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