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2012-04-29 23:54:23余丹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32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

余丹

摘要: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以“交易成本”为核心,认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金融活动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因而得以存在。随着近年来金融中介职能与业务的转变,金融中介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Allen和Santomero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观点,从而在金融中介理论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根据该理论提供的崭新视角,我国商业银行应在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等方面加强风险管理。

关键词:金融中介;风险管理;参与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86-03

金融中介理论是伴随着金融业的实践而发展的。在传统的以银行业为基础的经济中,没有人会想到银行为什么会有存在这一问题,因为银行与人们的经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银行的存在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银行业危机的出现,这个金融学的基础问题难以避免地被提了出来。金融中介理论就是研究金融中介为什么存在、它们具有哪些功能等问题的理论。

一、对传统金融中介理论的述评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以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为核心,把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作为主线,对金融中介提供的各种服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它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克服不对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以比金融市场更低的成本提供服务。

金融中介理论的先驱是Gurley&Shaw(1960),他们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分配技术”和“中介技术”两个方面,中介机构利用借贷规模经济的好处,可节约交易成本。此后,Tobin(1963)和Fama(1980)亦以交易成本为基础探讨了金融中介的职能问题。信息不对称因素对于金融中介存在的重要性在一些早期的研究中就已经论及,最具代表性的是Leland、Pyle(1977)和Diamond(1984)的研究,前者从事前甄别的角度,强调中介可以通过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其拥有特殊信息的资产中,解决家庭和厂商所面临的信息成本问题,即将金融中介看做一种“信息共享联盟”;后者则从事后监督的角度,认为中介在监督和审计中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充当被委托的监督者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由此构成了金融中介的所谓“委托监督理论”。此外,Diamond和Dybvig(1983)还分析了金融中介在防范因消费需求的意外流动性冲击而造成的不确定性中的作用。

以上这些理论对于金融中介机构的一些传统职能如资产转换、流动性保险、信息生产和受托监控等曾起到了较为满意的解释作用,然而,在最近几十年里,金融中介的类型和业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中介的功能在于减少因交易成本和不对称信息带来的摩擦这类理论的解释力正在减弱。按照既有的金融中介理论,如果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下降,那么金融中介就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实际上,近年来,由于交易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完善等原因,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了;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在市场参与各方之间得以更便捷地流动,信息变得更便宜且更容易得到,但却没有伴随着中介的减少。银行等金融中介不断开发新的业务,同时进行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与交易,金融市场的扩大并没有使人们对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降低,也没有激励家庭的直接借贷,反而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方式纷纷转向各种中介,一些新型的金融中介得到迅速成长。总之,对于这些新的状况,以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为核心的金融中介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针对金融中介发生的这些变化,美国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的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新观点,从而在金融中介理论领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二、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

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认为,目前金融中介机构最主要的功能有两个:一是风险转移、处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及市场的推进器,即风险管理成为金融中介所有业务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二是能够减少个人的参与成本(即个人有效地利用市场、日复一日地参与市场的成本),加速经济主体参与金融市场活动。

(一)金融中介机构的风险管理功能

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对金融中介的新业务进行归纳后发现,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的主要业务。他们指出,近30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给投资者提供比中介利息高得多的回报,使得资金从中介流入市场,因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中介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生存,银行等金融中介不得不纷纷绕开分业经营的限制,开拓新业务,推出新产品,向“全能银行”转变。更重要的是,它们逐步开始为顾客提供风险中介或风险管理的服务。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风险管理方法:一是通过资产的多样化来降低风险。比如,投资者购买共同基金发行的股份,相当于购买了由多种证券组成的一个组合,这比仅仅购买一种证券的风险低得多。另一种方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针对金融活动中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金融中介都可以通过相应的衍生工具交易对之进行规避。

由此可见,随着传统信贷业务比例的下降,金融中介已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充当资产交易和风险管理代理人的角色,而各类公司或企业则成为金融中介风险管理业务的主要客户。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进行风险管理呢?Santomero(2001)对此方面的理論作了系统总结,得出企业从事风险管理的四点原因:一是经营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驱动;二是税收的非线性;三是财务危机的巨大成本;四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1.经营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驱动

Stulz(1984)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以持有本企业股份的形式所有的,因此,他们希望企业的利润收益能保持稳定而不要大起大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稳定性能使经营管理者的效用水平提高。Breeden和Viswanathan(1990)进一步指出,企业收入的稳定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管理水平的评价,从这个角度来讲,经营者当然会为保持企业收入的稳定而积极进行风险管理来减少或规避风险。

2.税收的非线性

Smith和Stulz(1985),Gennotte和Pyle(1991)认为,税收的非线性是企业力图降低自身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税收呈现一种非比例性结构,所以平稳的收入将会降低实际税率,从而也就能减轻企业的税负。企业可通过风险管理活动熨平收入的波动进而降低实际长期平均税率。Graham和Smith(1996)在对当时美国的税收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平均来说,应税收入的波动幅度每减少5%,企业实际所缴纳的税款就能相应地节约5%。

3.财务危机带来的巨大成本

企业之所以不希望未来收入波动过大还在于,收入的剧烈波动可能会引起财务危机进而导致企业破产,而企业破产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Warner(1977)的“破产成本理论”可证明这一点。对于有些企业来说,破产成本还涉及到特许权的撤回和垄断地位的消失,因而成本也就更高。为避免破产成本带来的诸多负效应,企业自然要进行风险管理以使预期收入更加平稳化。

4.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4)的模型表明,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进行外部融资的成本比内部融资的成本大得多,而企业收入波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即体现在当投资机会来临时企业不得不寻求外部而非内部融资。这是因为在企业利润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当利润较低时,内部融资所得资金就不能满足新的投资项目的需要,为了不错失好的投资机会,企业只有寻求高成本的外部融资。鉴于此,企业必须致力于风险管理以控制预期收入的波动,节约融资成本,进而使企业的预期价值达到最大。

基于以上原因,各类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都会积极从事风险管理活动。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指出,金融中介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中介机构是金融资产的创造者和交易者,具有将风险“打包”和“拆分”的特权。具体表现为:其一,对于可以直接消除或规避的风险,金融中介机构通过投资组合多样化、对一些标准和程序进行规范等措施,根据客户的要求有选择性地消除或规避;其二,对于能转移给其他参与者的风险,由于各企业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金融中介可通过互换等金融工具在他们之间充分发挥其风险转移的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风险下降或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其三,对于必须要通过积极的管理来吸收的风险,比如一些无法在市场上自由交易或套期保值的资产、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复杂的非流动性资产、保险公司等提供的具有较大道德风险的资产等,金融中介机构可通过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来管理,这使得银行等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逐渐转向风险管理领域,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也成为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

(二)金融中介机构降低参与成本的功能

金融市场上的参与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拥有充分信息、对金融资产进行积极地动态管理的参与者;二是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仅掌握有限信息的参与者。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向第二类参与者提供服务,通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代表他们进行投資或者提供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等方式,降低他们的参与成本,从而帮助这类参与者更好地参与市场,实现价值增值。

参与成本这个概念的提出是Allen和Santomero对金融中介理论的一种贡献。在传统的无摩擦理论中,所有的投资者都被假定能无成本地参与交易,金融中介没有价值增值功能,即存在一个“完全参与”的市场,中介没有必要去管理风险。而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指出,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只是一个“有限参与”的市场,大部分家庭只持有极少数的股票,只能参与极其有限的金融市场交易。他们通过测算个人投资组合中每种股票所占的比例来确定风险分散化的程度,结果显示,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都只含有一到二种股票,极少数达到十种以上,那些流动资产高于200000美元的家庭当中,只有47.7%持有某种或某几种股票,也就是说,美国家庭平均的风险分散度只相当于一个含有两种同比例股票的投资组合,投资多样化程度很低。

对于这种“有限参与”现象,Allen和Santomero给出的一种合理解释是,投资者因不愿支付或无力支付参与成本而不能进行市场交易,所谓参与成本即为投资者在学习如何有效地经常利用和参与市场时所付出的成本。首先,投资者学习或了解某种特定股票或其他类型的金融工具须花费固定成本,为了在市场中进行活跃的交易,投资者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市场的运行、资产收益的分布状况、以及学习如何监控市场中的变化。这样,尽管目前金融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可能已经大为下降,但由于以上这些固定成本的存在,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仍然是只持有有限的资产。其次,除了市场参与的固定成本外,投资者还需支付较高的平时监控与跟随市场的边际成本,而这种监控与跟随对于投资者了解预期收益的分布状况和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是非常必要的。

参与成本的提出对于解释金融中介近年来职能与业务发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个变化是家庭直接持有股票的减少和金融机构持有股票的增加。对于为何大部分股票都转由金融机构间接持有,传统的解释是小规模投资组合的交易成本太高。但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成本已大大降低,所以,传统的理论对此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而从参与成本的角度则比较好理解:由于近年来人们的时间价值随着收入和生活状况的改善而大为上升,因此个人花费时间去参与市场的机会成本更是迅速提高;相反,金融机构比如共同基金等有较低的参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办法便是由金融中介机构代替个人来参与市场和进行投资。第二个变化是金融中介大量使用衍生工具来实行风险管理。传统的无摩擦理论认为投资者一旦获取新的信息,就会对其持有的投资组合重新进行评估并做出调整。显然,如果把参与成本考虑在内,这种经常性的调整是极不现实的。而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创造现金流量稳定分布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服务,从而使投资者不必经常去重新评估或调整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节约了参与成本。

三、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Allen和Santomero的风险管理与参与成本学说为金融中介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金融体系发展变革的实质,从而能够选择最能发挥金融功能的形式。中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转型及发展过程之中,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竞争格局的加剧、存贷利差的收窄、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等,都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一直是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其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国外金融中介机构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包括风险甄别系统、风险预警系统、风险决策系统、风险规避系统和全程监控系统等。而我国的金融中介机构无论是在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和队伍建设上,与世界水平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须要改进和提高的方面还有很多。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应在全面总结国际活跃中介机构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从风险管理基础平台、风险管理流程和决策模型、风险管理信息报告与内部控制系统、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模块的构建入手,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逐步建立起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金融中介风险管理功能的实现机制。

(二)不断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

提高资本充足率一般通过这样几种途径:一是国家注入新资金;二是利润留成和返还营业税;三是改组上市。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普遍较弱,制约了利润转资本金的途径,因此现有的主要渠道是财政直接拨付,或通过国债间接拨付。面对这些银行庞大的资产总量,靠财政支持显然是难以为继的,更重要的是,国家注入新资金、利润留成和返还营业税都是治标不治本,单凭重复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而不去改善银行的内控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只会增加银行对外部资金的依赖性。因此,要从根源上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善治理结构,从组织构架和管理流程上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防范体系,优化资本结构。而在固定资产的扩张中,也要注意减少低盈利或不盈利的机构网点设置,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先进设备的引进,为资金有效率地流动提供硬件上的保证。

(三)切实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的不良资产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更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的经营效率。因此,应当继续加快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步伐,由过去以资产规模增长为中心转变到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上来,扭转片面地追求贷款规模扩张,忽视贷款质量的偏向;一定要严把贷款的准入关,着力优化贷款的产业结构、客户结构,建立劣质贷款客户退出机制,严格对“优良客户”、“大企业集团”进行信贷风险管理,及时把握好贷款退出的机会,以确保提高贷款的质量。另外,还应积极引进西方商业银行风险衡量体系,把每一笔投資决策与银行的资本收益率联系起来,以确保提高投资效益,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Allen和Santomero(1998,2001)从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金融中介机构在实践中发生的新变化,弥补了以往那些以交易成本和非对称信息为基础的中介理论的不足,对促进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和指导金融机构的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过,到目前为止,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时间还很短,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很不成熟。可以预期,随着金融实践的深入,金融中介理论将会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其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影响也会日益深刻。

参考文献:

[1] 蒋俊贤.当代金融中介理论评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4):29-31.

[2] 刘永新.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化及其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2,(3):34-36.

[3] 施薇薇.金融中介理论的述评和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2):55-57.

[4] 宋旺.理解金融脱媒:基于金融中介理论的诠释[J].上海金融,2010,(6):63-65.

[5] 张弢.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11.

[责任编辑李可]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对企业合规风险管理的思考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02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现代企业(2015年6期)2015-02-28 18:52:13
本地化科技翻译的风险管理
审判风险管理初探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