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应是丰富多彩的

2012-04-29 22:17张久耕
考试周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书包新课程思维

张久耕

一天,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放学回到家,他很不开心,很委屈地告诉我:“本来语文考试可以得100分的,可是有一道题,明明是对的,老师却判为错的,被扣了3分。老师还说我只知道想着‘吃和‘玩!”经细问,我弄清了事情原委。语文试卷上有一道看图写话题,画面是“太阳从东边升起、小朋友背着书包、小鸟在树枝上叫”。儿子写的话是:“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小鸟在树上唱歌,小朋友背着一书包好吃的东西,高高兴兴地去春游。”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早晨,太阳从东边升起,小鸟在树上唱歌,小朋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我追问儿子为什么写“春游”,儿子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昨天说要春游,叫我们准备一些吃的,要用书包装,不准用塑料袋。”哦,我明白了,书包是可以装吃的东西的,小朋友背着书包不一定就是去上学的。儿子是有道理的,儿子的答案应该得到表扬啊。但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也不知该如何向儿子解释他的疑惑,如何安慰孩子受挫的心,因为我也同样感到困惑。在人类的历史上,推动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思想方法,而考试则要求人们必须承认“答案是唯一的”。这也是目前教育所普遍遭遇的一种尴尬。在困惑和尴尬的同时,我陷入了对目前和今后的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

我认识到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人云亦云、迷信权威、思维定势和怯于动脑的行为习惯,这与新课程提出的“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违背,也与当今提倡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是不相符合。那么,如何避免、克服这一问题呢?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我们的教育要与新课程的“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与学生观。

1.新的教学观。

新课程倡导,教学不仅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不能以结论作为唯一评价标准。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也是不容质疑的。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而且要重过程。

2.新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要把学生做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二、行为方式的转变

1.教育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努力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亲密的朋友和保护人,在教育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弱势群体”,如:智力发育迟缓,有严重缺点和缺陷,性格内向,以及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努力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注意不随意当众批评、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绝不羞辱挖苦学生。另外,对学生坦诚相待,取信于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合作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其次,要努力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帮助者。

2.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3.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上很多学科的“奥赛”中成绩举世瞩目,但我认为这不值得自豪,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值得深思的是在取得这举世瞩目的应试成绩的同时,我们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科技水平总体上却谈不上举世瞩目。学科“奥赛”奖不是诺贝尔奖,不少人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那么,请想一想,因自小而来的强烈的考试意识而产生的这“答案唯一”的简单化研究客观世界的思想方法到后来仍然或多或少地在潜意识里束缚了我们科学家的头脑是不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呢?这警示我们,评价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考一些记忆性的内容,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联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答案多元化的开放题,如研究型题目的设置。

三、实践中的具体尝试

1.多向求索,培养灵活性人格。

灵活性人格表现为反应敏捷,思维容量大,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善于随机应变,具有较强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创新活动必需的人格因素。

2.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节课40分钟也好,45分钟也罢,如果这些时间老师据为己有,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仍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教学环节都是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收获?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

3.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为学生营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创新的时间与空间。只要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再是一句口号。

猜你喜欢
书包新课程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我的书包
减负书包
我的书包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