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是农村学校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苏北地区,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这种城乡差异不仅表现在办学条件上,同时也反映在教育观念、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当前,推进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首先必须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从经费、师资、管理等各方面改变农村学校的薄弱状况,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和均衡。
关键词:苏北;城乡;教育均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48-03
义务教育是各类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在步入社会之前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县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不少学校已经迈入现代化学校的行列,但是,农村中小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苏北地区,由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村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加快发展农村学校,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均衡。
客观比较苏北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的差异,笔者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当前,苏北农村中小学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办学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确立,县级人民政府承担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六有”、“三新一亮”、“四配套”等工程,不断加大投入,农村中小学的校容校貌、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等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和初中面广量大、基础薄弱,绝大部分学校只是解决了基本的办学条件,在硬件方面与城市学校差距依然很大。在学校布局调整到位以后,一般每个乡镇只保留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有的规模较大,生均占有公用资源稀释。以东台市为例,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总投入5.4亿元,其中城区3个教育集团共有学生16767人,经费投入1.89亿元,生均达11272元。54所农村小学和初中共有学生43438人,经费投入3.51亿元,生均为8080元,比城区生均相差3291元。而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主要仍然是用于教职员工的工资支出,所拨公用经费只能勉强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不能解决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方面的历史欠账,农村义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缺乏应有的财力支撑。
(二)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一方面因城乡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的差异,城市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普遍优于农村学校,造成了城乡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另一方面,因历史形成的办学差异,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示范学校,其他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处于劣势,造成了校际之间的不均衡。东台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盐城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151名,其中67%集中在市区学校,面广量大的农村学校校均不到1人,还大多集中在农村示范初中、农村实验小学和规模较大的集镇学校,有半数以上的农村学校没有盐城市级教学骨干,有的学校甚至连县级教学骨干都没有。不少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科不配套,普遍缺少艺体类教师,而语数等学科教师出现了结构性过剩。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同,造成了教育质量的落差,优质师资、优质生源加剧流向城市学校、县城学校和示范学校,于是出现了部分学校抢生源、优质学校挖教师的现象。这种师生流动的无序,使得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生源不足,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三)培养目标定位偏差。普及性、公平性是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其任务在于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一些学校的办学目标比较单一,仍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不少人认为农村孩子的出路只有靠升学,能让孩子跳出“农门”就是最大的责任,于是把多少学生升入四星级高中、考上大学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对教师的考核也是以分数为中心。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和外来参观上。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更加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差。不少农村初中把升学的压力层层传递,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生活单调,进而产生心理疲劳、厌学、挫折感、协调能力缺失等诸多心理问题。
(四)师资素质相对较低。近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说仍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新的课改理念、课程意识确立不到位;课改实践缺少自觉性和持久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强等。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前几年,由于初中生源增加,各地抽调部分小学教师到农村初中任教,导致初中教师数量膨胀,良莠不齐,近年来初中生源下降,教师严重超编又无法分流,更谈不上补充新教师。加之农村学校的教师因受交通、经费等因素影响,很少接受到系统的培训。这些情况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教育方法陈旧,教科研氛围不浓,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不能妥善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更多地关注农村中小学,更多地支持农村中小学,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的整体发展相适应。为此,应当着重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经费投入上扶持和倾斜。由于苏北农村中小学发展历史欠账较多,加之长期以来资金较多地投向城市学校、示范学校、窗口学校,造成农村中小学发展滞后,以致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一定区域内统一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启动新一轮的中小学达标创建工程,重点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宿条件、实验条件、艺体教学以及教育现代化装备等方面的投入,对农村薄弱学校、偏远学校还应划拨专项经费加以重点扶持,以尽快缩小与城市学校和示范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同时,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下拨标准,让农村学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工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农村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杜绝因贫失学、因病失学。
二是推进办学水平高位均衡。坚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就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达到高位均衡。要通过结对帮扶,发挥城市学校、窗口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做到城乡联动,共同发展。加快建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提高装备层次和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效益,使城乡学生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激励和调动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积极性,在安排培训进修、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评选以及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完善校长选拔机制,加强农村学校领导班子配备,在责权利各方面赋予校长充分的自主权。坚定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均衡配置各个小学和初中的生源。进一步加大四星级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比例,努力使“择校热”、“进城热”逐步降温。
三是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必须破除陈旧的教育思想,认真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全面关心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通过师生结对、学生互帮等形式,让他们感觉到家庭式的温暖。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落实并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加强科技教育,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以推进有效教学为核心,全面规划和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研究方式,加大片区、学区教研活动的力度,促进校际交流、优势互补。要针对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要创新评价体系,制订科学的考核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
四是规范农村学校办学行为。要增强农村学校校长的法规意识,自觉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依法治校,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五严”规范,对随意调整课程计划和提高课程难度、挤占音体美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赶超教学进度、提前结束课程、随意增加学生在校活动总量、未经批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考试和竞赛活动、频繁进行各种考试并按考试成绩进行学生排名等突出问题,坚决予以治理,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对个别管理水平差、家长和社会反响强烈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调整领导班子等措施限期改变面貌,防止形成新的薄弱学校。要牢固坚持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质,凡是属于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实施公共服务。
五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根据学科配套的要求,培养和配齐农村学校的师资,特别是音、体、美、综合实践和外语等紧缺学科的教师。在普遍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在职进修和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合理调配城乡教师资源,逐步建立县域范围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机制。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对晋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到农村支教年限的要求,以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有计划地组织城镇优秀校长和农村校长相互挂职交流。大力推进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为教师搭建成长和提高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使农村教师工资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城市同类学校教师水平,让他们能够扎根农村,安心从教。
《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大力推进苏北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战略,这就为苏北教育特别是苏北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科学决策,合理规划,重点扶持,整体推进,从根本上改变苏北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状况,为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Problems with and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Urban-Rural Education Balance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YANG Lin
(Dongtai Bureau of Education, Dongtai 224200, China)
Abstract: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imbalance in education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is more conspicuous than the other areas, which is displayed not only in the aspect of school-running conditions, but also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administration levels. Currently, to promote the entire level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development of schools in the stage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be sped up, and that the poor state of rural schools should be changed from such facets as expenditure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ion for a real educational equity and balance.
Key words: Northern Jiangsu; rural and urban; educational balance; problem and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