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2012-04-29 19:42李志琴
考试周刊 2012年31期
关键词: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党组织

李志琴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优秀青年学生的代表,是我党干部的重要后备力量,如何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于建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校学生党员数量少,受教育时间短,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特别是在实行“2+1”和“2.5+0.5”教学模式后,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或两年半,其他时间都在企业进行定岗实习。由于实习点较分散,实习党员分布广,同一支部党员因不在同一实习单位而无法保持密切联系。这就从客观上削减了党组织对学生党员教育的时间,增大了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处于预备期的学生党员,他们很长时间不与党组织联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党组织难以了解、掌握他们思想和现实的表现,从而影响他们按期转正;有的预备党员甚至忘了自己的入党时间,预备期满也不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所有这些问题,都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部分预备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学校党组织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党组织难以掌握其思想动态及具体工作、学习情况,这都使得培养考察难以落实,转正程序难以正常进行,给预备党员转正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2.部分学生党员已毕业,但其党组织关系却长期滞留学校。

《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2004]10号)文件精神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有关规定:学生凡离校超过三个月的,均应开具党员介绍信;超过6个月、且地点比较固定的,均应办理党组织关系转移手续。应该说这种做法是比较规范的。但是,很多学生进入企业后,有些单位尚未成立党组织,学生党员想接转组织关系,却无处可接。根据长沙地区某高职院校组织人事处提供的数据,该校2009—2011年共发展学生党员252名,已毕业学生党员157名。到2011年11月底,在该校已毕业的三届学生党员中有97名学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仍滞留在学校,占已毕业学生党员人数的6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生是因为毕业后未能落实工作单位,有的学生即使落实了工作单位,但外资企业和私人单位都不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等等。这些学生党员把党组织关系长期寄放在母校,既不能参与正常的组织生活,也不能按时缴纳党费。

3.部分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是高职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之所以能加入党组织,是因为他们在校期间思想进步,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已基本具备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条件。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素质总体上是较高的,他们是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经济大潮考验的,大部分学生党员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党员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前能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入党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宗旨观念淡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报酬不讲责任;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后骄傲自满,目空一切,脱离群众;有的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从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甚至转正还需要党组织的提醒。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缺乏党性锻炼,党员意识不强的表现。

4.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力量单薄。

目前高校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急剧增加,导致高校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量增加。而从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却没得到相应的培养。发展学生入党及入党后的再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都落在几名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身上,他们的日常工作本来就头绪多,内容繁杂,常常无暇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一些学生辅导员刚刚加入党组织,不仅对党的历史和理论了解不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理解不透,缺乏实际的党务工作经验,无法较好地发挥教育党员的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1.合理调整学生党员分布结构,为预备党员做好考察转正工作。

根据在校学生党员人数少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把培养时间往前移,在发展党员中不断探索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首先坚持早发现、早育苗、早教育、早培养、早考察、早发展。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二年级上学期保证发展一批学生党员,避免“发展一批,送走一批”的现象,使党员的分布和结构更趋合理,增强学生党员的造血功能。其次要做好顶岗实习学生预备党员考察转正事宜,要求其每季度书面向所在党支部汇报一次情况,及时向所在党支部提出按期转正申请,按时参加党支部大会。支部尤其要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严格按照《党章》程序按期办理转正,预备期满前要及时提醒其递交转正申请,学生党支部要及时讨论,并通知其按时参加支部大会履行转正手续。对于有条件的实习单位,党支部应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在实习单位召开党员转正大会,会议邀请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列席,对学生预备党员在单位实习表现发表看法。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管理队伍。

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党务工作队伍,特别是要选拔和配备好党支部书记。第一,要健全组织机构,充实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队伍,通过岗前培训和相关主题活动等形式提高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第二,注重对辅导员的配备及培养。学生辅导员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的管理工作靠他们完成。因此,要选配那些具有朝气、热爱学生工作、学历较高、党性观念强、经验丰富的年轻干部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通过多种形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第三,还要进一步发挥那些具有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熟悉党务工作的老同志的作用,形成一支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精诚团结的党务工作队伍。第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和其他党员教师纳入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形成党建工作人人参与的局面。

3.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

对于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学校首先要按照中组部和上级党组织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如制定《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办法》《学生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规程》等,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基层党组织则要结合自身实际,将管理办法、工作规程进一步具体化,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形势下的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遇到问题不推诿,在讲求实效上下工夫、抓创新。对于某些原因,一时还不能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党员,要尽可能做工作要求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或转移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其次要进一步优化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高校作为新党员发展、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帮助毕业生党员更便捷地完成学校到社会的身份过渡,切实提高党员管理工作实效和服务水平,增大高校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权限,在转出环节上实现“一站式”服务。最后是加强党建信息化管理,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学生党员人数多,流动快,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实行网上转接组织关系,这样能有效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党建工作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4.通过载体和平台建设拓宽学生党员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

学生党员是个年轻的群体,受党的教育的时间短,理论功底较差,思想相对不够成熟,因此树立良好的党员意识和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组织生活的开展中,以“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开展为契机,通过三大平台加强党员意识和理想信念教育。一是一年一度的“三湘读书月”活动。大力开展校园书香工程建设,要求党员每学期至少精读一本读物,党支部定期召开读书会,交流心得体会。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读书,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党员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优秀共产党员宣讲团。由学生党员骨干和优秀毕业生党员组成一支党建宣讲团,每年定期向大一新生开展入党知识、党史、时事新闻、成长成才的宣讲活动,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参与,使党员在引导普通同学的过程中逐步深化自身对党的认识,强化组织认同,提高党性修养。三是建设好“党员风采”网站和宣传栏。主要由学生党员进行网站和宣传栏的维护和管理,开设理论视窗等栏目,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提高党员参与学习、探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梁萍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张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研究[J].黑河学刊,2012,(4).

[3]巩芳芳,刘新波.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摭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4]秦育洁.刍议加强高职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J].职业与教育,2009,(12下).

[5]李刚.构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J].学生党建,2010,(11).

猜你喜欢
预备党员学生党员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预备党员能否参加党组织的民主评议活动
党章关于预备党员的有关规定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