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看人的攻击性行为

2012-04-29 19:44铁真
群文天地 2012年4期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动机

摘要:马斯洛认为人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为了攻击而攻击,而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笼统的将人性归结为善或恶是不科学的,应该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人的动机行为。文章旨在从动机的角度对人的动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导致人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元的,而不能简单将其归为人的动物本性。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动机;基本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 H·Maslow,1908~1970)在《动机与人格》中曾写道:“通过努力理解伟大的人物,即那些我能够发现的人类最优秀典范,我开始了这项事业。”在二战期间,马斯洛受到爱国主义的影响,决心放弃他的实验研究,致力于探索一个能对人类天性作出全面理解的理论。在其理论中我们能发现他批判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以及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认为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不能从动物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人自身出发。人既然从上帝那里获得智慧,那么就不能把人视为机器的、无目的和无选择的动物,而应该把人视为趋向于自我实现的“精灵”,并且对于人攻击性行为也应该作出重新的考虑。

一、马斯洛对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批判

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生物遗传学的影响,弗洛伊德提出人的行为都是受本能所支配的,是原发于一种本能的欲望冲动。本能是一种不断向外发泄的原始性冲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命体由于外部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紧张,以期维护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攻击性行为其实就是一种潜伏于人体内的本能冲动。这样说来,是否等于在人的行为中存在一种为攻击而攻击的行为呢?马斯洛对此表示否定。首先,他认为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对人性的污蔑,看不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虽然人的行为并不能摆脱本能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将人的行为完全概括为本能,在人的行为中也存在后天习得的部分。而且,将人的行为视为如同猛兽般的攻击是错误的,因为在自然界中除了老虎、狮子、狼等这些猛兽之外,还有如绵羊、鹿、大象或猩猩这些稍为温顺的动物,我们不能否认在它们行为当中存在着合作或友爱的现象。不能将我们人的内在本性笼统的归结为恶的动物本性。我们发现黑猩猩这种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身上,并没有某一行为是为了攻击而攻击的,它们相互之间是如此的富于合作与友爱。凶残的攻击性行为也许是因为领地的控制、争夺交配权或夺取食物等需要。其次,虽然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理性的作用。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将本能作为第一性,将理性置于其下是错误的,就好比出现在婚姻中的陈腐问题一样:在一个家庭里,做主的是丈夫还是妻子?在健康人那里,本能性冲动与理性是统一的,它们都可能是为了满足同一基本需要的表现。

二、马斯洛对人的动机解密

(一)动机理论基础的奠定

马斯洛认为要全面的认识人的动机行为,首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某个机能器官作为动机的源头。(2)应该选择典型的欲望作为研究对象,例如,研究爱与归属的需要比研究由饥饿所产生生理需要会更有价值。(3)必须分清手段和目的,有意识的欲望只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目的本身,所以要研究人的动机行为就必须追溯每一个有意识欲望的根源。(4)除了要研究有意识的动机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无意识动机。(5)即使动机相同,但是如果人所属的文化不同,那么其表达方式,即实现方式也就大相庭径,所以要注意对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考察。(6)要摒弃简单的刺激反应理论,因为人的行为并不是只有一个动机所决定。(7)有机体的任何一个事态,其本身同时也是一个促动状态,动机并不是静止的,而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起伏不定的。(8)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了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能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当一个需要满足后,另一个需要就会随之产生。(9)基本需要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和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关系。(10)对人的动机分类要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基础。(11)动物的资料并不能说明人的问题,所以要以人为研究的中心。(12)必须注意环境对人的动机的影响。(13)要注意现实与无意识的内部冲动之间的差别。(14)动机理论要以健康的人为研究对象。总而言之,上述命题是支撑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础,要准确的把握马斯洛所说的动机,就必须对这些命题(个人的整体性、文化的作用、环境的影响、多重动机的分析、非动机行为和健康动机行为的把握等)进行研究。

(二)动机理论的解说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观点,人首先面对的是生理需要。一个人在所有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生理需要必然占据主导地位。对食物的渴望与对安全、爱和自尊的渴望相比,人对于食物的渴望是最为强烈的。当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满足以后,它就会以潜在的方式退居幕后,迎之而来的就是安全需要,如:安全、稳定、免受恐吓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爱与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人开始需要亲人和朋友以及渴望在某个群体中处于适当的位置,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爱。倘若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则会强烈的感到孤独、被人抛弃、遭受拒绝的痛苦,引发心理疾病。需要强调的是,马斯洛所说的爱的需要是既包括给予别人的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并不是狭义的自私的要求爱。一个人当以上三种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自尊的需要就会显露出来。自尊的需要包括自我肯定和来自他人的尊重。所谓自我肯定的需要就是对自己的实力、成就、权能、优势以及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自由等欲望。来自他人的尊重指的是对权力、地位、名誉、公认、赞赏等的欲望。马斯洛尤为指出,最健康、最稳定的自尊需要是来自当之无愧的他人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虚假的阿谀奉承之上,这种需要的满足“依靠的是真实自我而不是理想化得虚假自我”。当以上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进入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人此时更趋向于对自我潜力的发挥,希望自己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在这一层次上,人将会进入忘我的境界,充分地体验生活,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奋斗。需要的层次越高,就越能体现人与动物的区别。所以,决定人行为的动机是复杂的,并不能仅仅以一种原因来说明,我们在分析动机时要从多元的角度来进行考虑。

三、剖析人的攻击性行为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肯定,仅仅从人性为恶的角度来解说人的攻击性行为是错误的。除非是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否则不会纯粹的为攻击而攻击。“在一个把钟拆散了的儿童心的心目中,他并不是要毁坏钟,他只是想对种进行一翻检查。如果在此我们硬要用原发性驱动力来解释儿童的行为,那么好奇心是比破坏性远为明智的选择”。只要我们稍微有一点科学的常识,我们就会知道决定事物的发展是由众多原因所组成的,导致破坏性行为的原因并不能只归结为人的邪恶本能。在马斯洛看来,人的动物性是存在的,但是并不见得就像本能所说的那么强大,要对人的破坏性行为进行分析,我们必须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动物的角度分析

尽管原发性的攻击性行为的确能在一些动物的身上发现,如一只狐狸闯进鸡窝里的大开杀戒,它所杀死的鸡并不都是为了食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如此,被发现的只是所有物种中的少数。在动物身上如同人一般,每一个攻击性行为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尽管有些原发性的攻击并不是为了获取食物,但是我们也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它的根源。例如:雄性的狮子对另一头雄狮的攻击,也许是为了争夺领地或争夺获得求偶的权利;当一群鸟为自己选择了适合的巢穴后,别的鸟只要稍微靠近这片领地的范围就会遭到攻击。这些足以说明尽管在动物的身上,攻击性行为也是由各种刺激所引发或派生的,纯粹原发性攻击时不存在的,这一点在我们人类的近亲黑猩猩身上尤为明显。在黑猩猩群中,我们能发现它们会相互之间的为对方抓虱子、共同抗击外来的侵略和对幼崽的抚养等,在它们的众多行为当中几乎找不到能够证明原发性攻击的证据。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多数肉食动物杀死它们的猎物并不是为了施虐而是为了获取食物,动物之间的相互攻击也许是为了争夺领地或求得配偶。这意味着“任何认为人的动物性驱使他为攻击而攻击、为破坏而破坏的进化观点都应该被加以怀疑或拒绝”。

(二)从攻击行为本身分析

从攻击的含义来看,它本身就是为求目的的暴力行径,好像它自古以来就被归为邪恶的范畴,但是马斯洛认为,攻击本身虽然得暴力的,但只要我们耐心的对其分析,就会发现在它的深层里依稀隐藏着人的行为动力。在自我实现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没有失去愤怒或攻击性,但是,这种愤怒或攻击性更多的是被转化为对正义的伸张、对自我的肯定或对屈辱的忍耐。即使在受到他人极为屈辱的对待,理智的人往往能驾驭心中的愤怒,将攻击的冲动埋藏在心中。也就是说,在健康的理智的人那里,“不健康的攻击能转化为健康的攻击”。所以,单从刺激—反应的角度去理解攻击,我们将无法找到决定人行为的隐藏在人心深处的真实意图。

(三)从人类学以及遗传学的角度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在现存的各种原始文化中,“像阿拉伯西这样的部族就十分温和、有好,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攻击性来,以至于他们必须采取极端的措施才能找到一个愿意抛头露面的人来主持他们的仪式;另一个极端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像楚克奇人和多布人这样的一类人群,他们满怀仇恨,以至人们迷惑于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没有因为自相残杀而灭绝”。由此可见,人的攻击性行为并不是人的天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也大不相同。

总而言之,当我们对某一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时,不能将攻击性行为“要么完全归之为于本能、遗传和生物命运,要么就完全归之于环境、社会力量和学习”。导致人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并不能将其归为某一种原因,更不能仅将其视为人的动物本性,纯粹的为攻击而攻击的行为是不存在的,或者更为严格的说,在心理健康的人那里是不存在的,只有在病态的患者心里,需要机制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为攻击而攻击的行为也许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斯洛著,成明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3]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张传开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述评[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作者简介:铁真,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攻击性行为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与反思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拖延行为:动机与时间取向
试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一例攻击性行为学生的个案研究
凶手的动机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