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话”构建道德规范的共同体

2012-04-29 00:44潘娜
江苏教育研究 2012年32期
关键词:对话品德课范式

【人物速写】

“在填写自己的履历表时,我有时会哑然发笑:几十年的时间里,从小学、中学、师范,再回母校工作,前前后后竟然只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兜圈子!”每当这时,潘娜校长都是几多感慨,几多遗憾,几多自豪。

1978年夏末,潘娜走进位于皮市街的北塔中心小学读一年级。彼时的她身穿连衣裙,头扎蝴蝶结,天真烂漫。六年时光一晃而过,校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被这个小姑娘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三年中学,她依然会从小学的大门前经过,看着学校改名为敬文中心小学,心中的牵绊依旧。

读师范的时候,惊闻小学教数学的詹老师患了癌症,她即刻和几个女同学赶去病房探望,从老师不舍和欣慰的泪光中,她似乎明白了什么,生命固然是脆弱的,但教师的传承又是久远的,师生之情历久弥坚。也许就是从那时起,她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当潘娜终于成为一名教师走进校园时,她发现自己又回到了求学的起点——敬文实验小学。此时,再看那些小时曾经教过她的老师们,只觉得满满的喜悦与敬佩涌上心头。顾老师还在教语文,写得一手好字。学生喜欢她那飘逸而俊秀的字体,常在下课后围到黑板前,用手指在她的板书上重新描一遍,黑板擦就此没了用武之地。吴老师是出了名的耐心,与学生说起话来真如春风拂面,叫人不想离开。当他们退休后,敬文仍然是她们不变的家,常到校做义务辅导员,教学生,也教青年教师。从学生到同事,再看这几位自己幼时的老师,潘娜深深明白了什么是淡泊,什么是对教育的执着。不知不觉中,潘娜模仿着两位恩师,在敬文实验学校一干就是二十年,从学生到老师,从老师到校长,在教与学,学与教的代代传承中,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理解和敬佩。

一年前,潘娜校长离开了敬文实验小学调任平江实验学校,还是几公里的范围,还是一所与她成长有着深厚渊源的学校。1991年,她就是在这里实习的,第一次走上讲台也是在这里。再次走进这里,看到校园里的古树、大殿与古碑,她只觉得异常亲切。如果说敬文实验小学于她而言,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包容她,呵护她,引领她,教育她……那么,平江实验学校就是一个崭新的舞台,要她推陈出新,锐意进取,让百年老校更进一步……回眸过去,展望未来,她要做的是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爱意流淌在校园的每一角落,让校园成为师生心中最美的风景线,让方寸校园连接无限广阔的天地。

如今的潘娜校长依旧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兜圈子,但她其实早已爱上了这圈内的一切。每天,潘校长都是忙碌的;每天,她又都是充实的。无论身处何地,身居何职,她都有一个不变的梦想,那就是以真心育真情,让教育与爱一同延续。

【人物档案】

潘娜,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先后获得江苏省中小学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劳动模范、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品德学科带头人、苏州市语文学科“双十佳”、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2项省级课题,8次获全国、省、市评优课一等奖。

品德学科作为国家课程,有其严格的课程标准,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正在实现三大转型:“教育政策层面,从重点学校向区域教育均衡化转移;学校管理层面,从选拔功能向发展功能转移;课程与教学层面,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移。”[1]新课程的实施,归根结底是以对话交流的方式,培养高素质人格特征的“公民”,而不是培养情感、知识、技能有缺损的“臣民”。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品德课的教学理念、课堂形式、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虽然有许多积累和创新,但是多数集中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上。品德学科教学生活化、课堂形式活动化成为当前品德课教学主流,但从学科教学整体范式来审视,许多教学设计还没有摆脱“传授”和“灌输”的牢笼,只是灌输的手段和方法不同而已。

与“灌输教育”对举的是“对话教育”。对话教育的理念和操作范式,宣告了“工场型学校”和“车间型课堂”的终结,同时一种新的“学习共同体”愿景诞生了。用“对话”构建一个道德规范共同体,是在小学品德课程实施层面,以学生人格整体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学生道德自律性为归宿的一种实践探索。

一、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的涵义

对话教育是教育主体在人格平等、心理安全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互动交流进行知识、信息、情感、技能和经验的交换,达到自我发展的教育形式。对话教育强调平等、正义、公道和人性化,追求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发展。

1.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的特质和分类

对话教育可以理解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范式,适用于任何学校、任何学科和任何年龄段的学生。小学品德学科有自己的特质,因此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就有以下四个特征:(1)以“快乐”情绪为基调。灌输教育中也有对话,教师也强调互动,但是师生的人格是不平等的,学生的情绪是紧张害怕的。学生是在心理不安全、防止出现错误的场景中学习。对话教育有充分表达自我的空间,生生和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愉悦”是教育过程的自然产物。(2)以“生活经验”为起点。品德学科生活化不仅是教学内容源于生活,而且教学过程要满足学生人格发展的需求,让学生有成就感。(3)以“社会需求”为规范。品德学科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三轴四线”。让每个孩子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4)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品德学科教学是有严格的学科要求的,有标准就有检测。对话教育区别于活动主义教育就是教学效果的检测性。活动主义强调参与体验和活动过程,并不理会教学效果;对话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把道德品质的自律行为视作核心。

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对话教育范式有许多种分类方法。为了跟课程标准一致,可把对话教育范式分成四类:

(1)文本对话教育范式。主要通过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经过文字、符号、图像媒介跟作者或成人对话。这里要特别指出,网络人机对话,并不适合小学生,虽然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但是网络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虚拟世界,道德价值信仰复杂,文化冲突严重,不宜作为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的变化。

(2)他人对话教育范式。主要有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亲子对话等变式,通过人与人的互动交流,形成教育机制。

(3)情境对话教育范式。通过社会实践和考察,学生跟自然和社会对话,形成自己的道德感知和信念。

(4)自我对话教育范式。适用于较高年龄段的学生,侧重于道德行为的理性思考。

2.品德学科教学实施对话教育的前置条件和课堂结构的变革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任课教师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规范以外,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对话教育又是一种开放式生成式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教育结果是非线性的,教师要有极强的调控能力和极其丰富的教育智慧。优质教师是实施对话教育的必须条件。

除教师的职业要求以外,品德学科实施对话教育有三个制约因素:

(1)人格平等的学习环境,其中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学生的座位,教师的讲台,文本的呈现方式等等都是物理环境,实施对话教育不能有人格等级,机会多少。师生角色、权力配置等等是心理环境,只有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下,才能有效实施对话。

(2)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灌输教育强调的是“认真”、“记忆”、“练习”。对话教育重视“积极”、“参与”、“思考”和“表达”。没有积极的参与态度,对话教育会异化为问答教育。本质上启发教育、问答教育都是灌输教育,仅是灌输的方式有变异。

(3)自我修炼的意识。对话教育的“对话”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对话教育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学习共同体,让学生通过顺应和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道德信仰和自律性道德行为,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

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是课堂教学。“课堂”是一个教学论的概念,“教室”是一个物理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图书馆、博物馆和其他实际场景。即使在教室里,师生的位置也应发生变化。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小组讨论式座位都不利于平等对话的心态。课堂教学是有结构的,具体指各种教学因素的组合,以及教学程序的时间分配。结构发生变化,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教学结果就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结构一般都是“目标——灌输——训练——检测”,追求功利结果。品德课对话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基本形式为“主题——探究——对话——交流——提炼表达”。根据不同的课型,产生不同的变型,形成模式群。对话教育追求的是学习者的自我提炼和表达,在生活场景迁移的情况下,形成自理自律的行为机制。

二、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的建构

对话教育是研究性学习范畴中的一种教学流派,理论依据是社会建构主义。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受遗传、家庭、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任何年龄任何个体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对话教育就是找准学生的认知冲突,用情感、知识、信息等课堂内的能量流,形成一个道德规范的共同体,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自觉”的教育目的。

1.品德学科教学中建构对话教育范式的策略

策略指的是一种谋略,一种宏观上的整体思考。“课堂”可以看作一个系统,而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外的情感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交流就形成了一种“能量”,维持“课堂”系统的生命。学生和教师却是课堂系统生命中的细胞,吸收教学中的能量,才能成长。所以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都离不开课堂。如果课堂不产生“能量流”,这种课堂便走向“死亡”。对话是激活能量流的最有效策略。“对话”有两层含义:狭义指用语言进行交流;广义指用语言、符号、图像、动作、眼神等等工具进行交流。品德课的“对话”应该在宽视域的广义层面来理解,满足品德学科教学综合化需求。

(1)感知策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受事物,产生新的经验,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例如:品德课程中的生活目标内容可以采用感知策略,特别是低幼年级,只有直接感受才是最有效的对话。

(2)交流策略。交流指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问答不能称交流,因为信息流是单向的,情感是被剥离的。对话应是情感和信息的整合,双向互动的过程。

(3)辩论策略。在正论与反论的辨析之间,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选择。

(4)反思策略,也称反省策略。指通过自我对话,突破原有的思维习惯和定势,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

(5)模拟实践策略。在设计的特定学习场景中进行角色模拟实践,例如模拟法庭就是采用的模拟实践策略。策略是宏观的,品德课教学设计策略跟其他学科教学相通,可以相互迁移和借鉴。

2.品德学科教学中建构对话教育范式的具体方法

“方法”一般指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动作操作程序和规则。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分活动体验、人际交流、自我修炼三类,分别对应自我对话、他人对话和社会对话三个不同层面,具体有以下方法:

(1)情境法。“情境设置——主题呈现——感知体验——经验交流——情感表达”。品德课的情境法和语文、数学、艺术学科的情境法有所不同。语文的情境法主要是借助情境掌握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和技能。品德课的情境法追求的是学生在情境中的自由个性的释放。

(2)活动体验法。设计活动要有目的,注意学生的活动安全。在活动中要结合讨论、调查访问、统计测量等具体方法,形成学生和场景的信息对流,达到对话的效果。

(3)讨论法。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交流汇报,成果展示,也可以观点辩论。特别是道德两难问题,例如老人跌倒后,是否要搀扶?遇见歹徒行凶怎么办?等等,可以使用此法。

(4)符号表达法。用文字、图像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写作、画信、书法、设计标饰等等,把品德课教学跟其他学科的技能结合起来,达到品德学科教学的预设目的。

(5)合同签约法。未来社会是一个契约社会,讲究诚信和集体的道德约束力。合同签约法是在对话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也是个体和社会对话的比较成熟的形式。例如倡议书、班级公约、个人规划等等都属于这种方法,但是要防止行为和言论的脱节,产生合约的异化。

品德课对话教育方法的形态是多元的。“方法”本身没有“好”与“坏”、“优”与“劣”,任何方法都有它的功能和弊端,主要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选配和调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起点和品德学科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方法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教学设计重点。

三、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的效果检测

如果说对话教育比灌输教育先进,那么教育效果得怎么检测?普遍认为品德学科是考核科目,评价并不重要或者用试卷进行知识性测验,这都是对效果检测的误区。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效果检测分三个层面:一是课堂教学优质化层面;二是学生个体行为习得的层面;三是班级集体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层面。

(1)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检测

《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2],总结了一张优质教学质量网,其对优质教学的定义可以借用到对话教育的课堂评价中来:具有民主课堂气氛,以师生成功协作为目标,能引导学生思想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高效教学活动过程。评价品德课优劣的标准是民主协作,引导学生思想情感和人格发展,其中包括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态度。一堂优质的品德课应使师生在各自情感领域体会到人格发展的喜悦。教师和学生是评课的主体。评价要从课堂教学的外部转向内部。把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的自我评价作为评价依据。

(2)学生习得行为的检测

品德学科教学讲究“情、理、意、行”的整合和统一,强调学生“明理践行”。改变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和原始思维模式是品德学科教育的主要目标。检测学生的行为变化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生活情境和学生行为的一致性,二是学生道德行为的自律性。例如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知道规则,不去执行;在监督下执行;以及自觉执行,不同行为习惯有不同的质量体现。学生的行为检测可分近期功利的和远期发展的两部分,把“一课一得”和“习惯培养”结合起来。

(3)班级道德规范共同体的检测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1999年由滕尼斯从社会概念中分离出来。具体指,“有共同理解,共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人群集合”[3]。原始概念有血缘和地域的维系,现代共同体是个体寻求独立和归属两方面的产物。班级可以视作一个学习共同体,也可以定义为道德规范的共同体。品德学科成绩优异的班级,应该是风气正,行为雅,爱学习,懂道理,积极向上,充满成功与快乐的集体。对话教育是手段,建设一个道德规范共同体是目的,把班风建设与品德课教学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品德教育生活化理念。

班级道德规范的检测有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在学生个体行为习得平均水平量化的基础上,例如达标率、通过率、及格率,可以看作学生层面检测的总结分析。二是班级集体的道德约束力,也就是学生对道德规范共同体归属感。例如,有一种归属意识,我是班级的成员,应该有某种义务和责任,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萌芽,也是人格发展中值得关注的要素。品德学科中对话教育效果检测不宜采用试卷型等级量化评价,也不宜采取设置特殊场景进行刺激和行为反应评价。我主张采用成长记录档案袋、成长日记、观察访谈、个案记载等非等级量化客观性评价方式,描述学生和班级群体发展轨迹,达到考核学科的评价要求。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对话教育范式的构建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品德是品格和道德的合称,品德学科教学追求的是学生道德的社会性、实存性和自律性,从行为习惯、情绪态度发展成有意志和理想的人格理性特征。用“对话”替代“灌输”,用“自律”替代“规训”,创建一种新的品德课教育范式,这是新课程标准赋予每位品德学科任课教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

[2]希尔伯特·迈尔.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

[3]高文.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4.

(潘娜,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215005)

猜你喜欢
对话品德课范式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